“台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

乾隆商業 2024-05-23 07:36:47

一、人物簡介

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中國台灣省 台北市人,祖籍: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縣,1917年1月18日(十二生肖屬相:龍)生于台灣日本殖民時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屬新北市新店區),畢業于直潭國小,中國台灣著名的企業家、台塑集團創辦人,被譽爲中國台灣的“經營之神”。

二、出生時代背景

三、家庭背景 / 人物關系

台塑王家可稱得上是台灣的富豪之家,其靈魂人物王永慶多次被評爲“台灣首富”。他先後娶了三位太太,大太太是童養媳,未能生兒育女;二太太生有兩男三女;三太太李寶珠生有四朵金花。

曾祖父:王天來 曾祖母:林謹

祖父:王添泉 祖母:蘇好

父親:王長庚

妻子:楊嬌、郭月蘭、李寶珠

弟弟:王永在

兒子:王文洋、王文祥

女兒:王雪齡、王雪紅、王瑞華

王永慶家族的祖輩是清朝道光年間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移居今台北縣新店直潭的。

王家在台灣第一代祖先是王永慶的曾祖父:王天來。王天來是在因災荒隨寡母許雪娘由福建家鄉渡海逃難到台灣的。王天來娶林謹爲妻,共生育有六個兒子,依次爲王清純、王秀木、王瑞吉、王添泉、王福山、王清江。四兒子王添泉就是王永慶的祖父。

王家來台後,重操舊業,仍以種茶爲生。茶葉在當時是一種重要的貿易商品,較種田劃算得多,加上王家六位男兒,生活很快有了改善,逐漸成爲直潭的小康人家。

王家像所有的中國家庭一樣,希望兒輩能上學讀書,有朝一日,升官發財,光耀祖宗。在王家的六個兒子中,四子王添泉算是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更加受到父親王天來的疼愛。

王添泉成爲新店直潭一位受人尊敬的秀才。後來他開了一家私塾,以教書爲業。

王添泉長大成人後,父母給他娶了一位名叫蔡富的妻子。她是當地一個殷實人家的小姐,長得嬌小纖弱,眉清目秀。可惜她也逃脫不了紅顔命薄的命運,在她風華正茂的23歲時,因患不治之症而香消玉殒,離開人世。更爲遺憾的是,她未能爲王家留有後代,丈夫王添泉又成孤身一人。

不久,王天來與林謹這對曆經人生諸多苦難的夫婦又給兒子娶了一位蘇家的閨女,名叫蘇好,她就是王永慶的祖母。蘇好一下子給王添泉生了三男一女,長子王東平,次子王長庚,三子王水源,女兒王辛,王長庚就是王永慶的父親。

當王永慶長到15歲時,便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到嘉義闖天下。這一去,竟改變了王家的生活,據說在創業時僅借了200元,王家後來一躍成爲當地的有錢人家。如今,王永慶家族是台灣最有名望的大家族,家産豐厚,人丁興盛。海內外親朋甚多,總計在百人以上。

四、人生曆程

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出生在台北縣新店,父親是茶農王長庚。

1923年(6歲),就讀小學,學校距離住家10公裏,每天必須徒步20公裏往返。

1932年(15歲),王永慶被父親送到嘉義的米店當學徒,1年後,他向父親借了200元創業。

1942年(25歲),王永慶結束賣米的生意,利用10年的積蓄在新店老家購買50畝土地,成爲一位小地主。

1943年(26歲),王永慶轉向木材生意發展,在二次大戰經濟複蘇下,木材生意讓他賺進5000萬元。

1954年(37歲),王永慶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産PVC。他曾說,禁不住一位台灣當局官員的一再慫恿,才同意開創這個事業。當時的他就像只瘦鵝,餓到“什麽東西都可以吃”。

王永慶在無知的情況下開始塑料事業。當時台灣當局利用美援,開始推行第一次四年經濟建設計劃,福懋公司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

1957年4月(40歲),福懋塑料公司開始生産,每天生産4噸PVC,隨後更名爲台灣塑料公司,簡稱台塑,由于下遊的塑料加工業者對王永慶的産品沒有信心,曾經連1噸都賣不掉,龐大的庫存幾乎讓王永慶破産。

1958年(41歲),王永慶成立“南亞塑料公司”直接作爲台塑産品的下遊加工與銷售業者。

1960年(43歲),台塑每月總産量增加到1200噸,並開始外銷。

1978年(61歲),台塑的營收業績創下10億美元新紀錄。

1978年12月1日,林口長庚醫院開幕,爲亞洲地區最大醫院。

1980年(63歲),王永慶爲解決PVC原料短缺問題,並購美國德州的一家石化公司,在他的重整下,成爲全世界最大的PVC工廠。

1983年(66歲),王永慶成立南亞電路板項目組,首度跨足電子産業。

1986年9月30日(69歲),王永慶經13年極力爭取後,“六輕計劃”獲台灣經濟主管部門核准通過。

1993年(76歲),台塑成爲全世界最大的PVC生産者,“南亞”成爲全球最大的PVC加工者。

1994年(77歲),王永慶在台灣南部投資新台幣90億元成立石化專業區,年初破土動工。他不忘對大陸投資,但縮小投資規模,將投資地區分散到廣東與安徽。

2000年9月2日(83歲),台塑石化公司油品全面上市,正式供應全省加油站,成爲台灣第一家民營油品制造者。

2003年5月(86歲),台塑宣布“六輕”第四期計劃啓動,預計投入新台幣1200億元,“六輕”一至四期總計投入超過新台幣6500億元。

2004年8月1日(87歲),王永慶創辦的明志技術學院改制爲明志科技大學。

2006年6月5日(89歲),王永慶正式宣布交棒,由其胞弟王永在的長子王文淵擔任集團行政中心總裁,王永慶女兒王瑞華出任集團行政中心副總裁,台塑集團正式步入第二代經營。

2008年5月(91歲),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王永慶慷慨解囊1億元人民幣協助四川成都與汶川等地區的震後重建工作。

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慶身價68億美元,位居台灣第二。

美國時間2008年10月15日上午,于美國過世,享壽92歲。

王永慶每天晨跑,不論風雨從不間斷,每年在台塑集團員工運動會中親自率領企業幹部跑5000米,成績和毅力都相當驚人。

五、人物故事

1、從米店小老板到塑膠大王

當時,祖籍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家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幾代人都以種茶爲生,只能勉強糊口。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整日照看茶園,微薄的收入勉強支撐著一個家庭的正常開銷。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臥床休養,王永慶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台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啓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問題隨之而來,王永慶的小店開張後沒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競爭優勢,而城裏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顧客。不過,16歲的王永慶展現了超強的營銷能力,不僅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而且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在維系客戶關系上逐漸占了上風。

此外,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在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揀幹淨,買主得到了實惠,一來二往便成了回頭客。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經濟開始發展,建築業勢頭最好。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結果獲利頗豐。這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50年代初,台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當時台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有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可是何義到國外考察後,認爲台灣的塑膠産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産品,所以不願向台灣的塑膠工業投資。

出人意料的是,這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王永慶,卻主動表示願意投資塑膠業!消息傳出,王永慶的朋友都認爲王永慶是想發財想昏了頭,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爲何物,開辦塑膠廠肯定要傾家蕩産!

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铤而走險。他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還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他認爲,燒堿生産地遍布台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制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王永慶沒有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嚇倒。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産,但果然如人們所預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産品100噸,在台灣只銷出了20噸,明顯供大于求。

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供過于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産。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産!這一來,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紛紛要求退出。精明過人的王永慶,竟敢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産,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産權,使台塑公司成爲他獨資經營的産業。

王永慶有自己的算盤。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産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産量是30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台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産品銷不出去,並不是真的供過于求,而是因爲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只有提高産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産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塑膠原料生産出成品供應市場。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的計算是正確的。隨著産品價格的降低,銷路自然打開了。台塑公司和南亞公司雙雙大獲其利!

從那以後,王永慶塑膠粉的産量持續上升,從最初的年産1200噸,發展到現在100萬噸,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産企業。

根據台灣《天下雜志》近年對島內2000家大企業實力狀況的調查,台塑集團已經躍居台灣各企業集團的龍頭老大,王永慶也以54億美元的身價登上《福布斯》全球頂級富人榜。

2、午餐彙報

台塑集團的主管人員最怕“午餐彙報”。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裏吃一盒便飯,用餐後便在會議室裏召見各單位主管,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後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主管人員爲應付這個“午餐彙報”,每周工作時間不少于70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對出現的問題做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順利“過堂”。

王永慶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由于堅持事無巨細的工作方針,再加上習慣于刨根問底,龐大的台塑集團完全在王永慶的掌握之中,他對企業運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能了如指掌。

3、龍兄虎弟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慶小五歲,原任台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媒體在評價兩個人幾十年的合作經曆時,經常使用的詞語是“珠聯璧合”與“相得益彰”。一家雜志的文章說,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一靜一動,從年輕時代開始,王永慶負責規劃事業發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負責落實和執行。

在台塑老員工眼中,哥哥王永慶扮演著“擡頭看”的角色,思索規劃著台塑集團下一步發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頭做”,一步步推動著台塑走向更高的階段,王永慶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實細節。

而兩人的默契及信任更難能可貴,王永慶做了決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從,而王永在執行過程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哥哥王永慶充分授權。有記者曾問王永在兩個人有沒有吵過架,王永在則委婉地說:“他講他的,我轉頭走掉就是了。”

在生活上,身爲億萬富翁的王永慶,同樣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一貫奉行“勤勞樸實”,事事講究“合理化”。據說,王永慶的吃飯原則是“簡便”,最愛吃的是家常鹵肉飯;穿的原則是“整潔”,一雙運動鞋總要穿上好幾年。弟弟王永在則是隨遇而安,對任何事情都泰然處之,進退自如。

六、社會評價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爲“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台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爲實用的教科書。

來,年輕人,看完王永慶頗富傳奇性的成長故事,作何感想?請把你的想法打在評論區,讓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一下!

0 阅读:2

乾隆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