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針對老人的騙局套路太深,快轉發給長輩,替爸媽守護好錢袋子

蜀小寒 2024-05-17 11:48:59

一大早,小區群體彈出一則警情通告,原來是轄區派出所在淩晨4點接到了一則老人走失的報警,經過調查,那位走失的73歲的老人,半夜出走竟是爲了能夠早點趕到小區附近的一個醫療器械體驗中心排隊,以便能夠在店鋪開門後第一時間進去體驗。

得知這一真相後,家屬簡直哭笑不得,其他人也頗覺意外。

後面與朋友們聊起這個事情,竟然發現身邊不少朋友的父母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朋友A幾年前坐月子,婆婆原本是來照顧她月子的,但是每天吃了午飯便不見人了,一直要到下午臨近晚飯時間才到家。後面追問之下才得知,婆婆每天失蹤的整個下午,竟然都是在小區附近的一個保健足療店去排隊體驗那個足療項目去了。

當時小夫妻一聽就覺得這是一場騙局,多次勸說不但沒有讓母親認同他們的說法,反而對他們生出許多不滿。她說他們不理解她,還說有人坐輪椅坐了十多年年,看了無數個醫院,都沒能站起來的人,經過這個足療都站起來了,還說小兩口這麽說是不想給她花錢,但她根本沒花一分錢。最終小兩口眼見勸說無望,更怕再多說激發矛盾,只能由了她去。待一出月子,兩人趕緊將婆婆送回老家,以免她陷得太深。但因爲婆婆月子裏整個下午都不在,月子期間A也只能自己親自照顧孩子,完全沒法好好休養,心裏難免不滿,只是迫于孝道不好言說罷了。但不滿的種子卻自此在心理埋下了,這麽多年也不曾緩解多少。

如果說A的婆婆因爲陷入還不太深,B的母親卻是實實在在地爲此付出了金錢上代價。

B因爲夫妻兩人都要上班,兩個孩子上下學便交由母親負責接送。每天送完孩子之後,要等到下午5點多才會接孩子,出了一點零星的家務,一整天都是空閑時間。平時操勞慣了的母親,乍一閑下來,便覺得實在枯燥乏味。

一天送完孩子,在學校門口偶遇一個熱情的小夥,一口一個奶奶叫得朋友母親實在不好拒絕,抱著反正不花錢去看看也無妨的態度,跟著小夥子到了不遠處的門店,豈知這一去便逐漸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剛開始B便發現了母親的情況,勸說她不要聽信,母親還很堅定地說:“放心吧,他們偏不了我,我就去試試免費的,反正讓我掏錢我是堅決不會的。”

朋友B的母親一直不是個糊塗的人,又聽她如此說法,也認爲她是聽了進去的,既然認清了情況,應該不會被騙。豈知大概兩個月後的一天,B突然接到小妹的電話,說母親給她打電話讓轉兩萬塊錢她要買那個按摩床,還說是因爲B有兩個孩子家裏負擔重,小妹負擔輕一些,讓小妹直接轉錢不要告訴B。

小妹一接到電話第一反應就直覺母親被騙了。一邊趕緊電話給B通信,另一邊她知道自己勸說母親不買母親肯定聽不進去,便讓母親將所謂的按摩床拍照一個傳個她,她將網上搜索出來的同款按摩床截圖發給母親,網上的功能比母親看到的店裏的功能能多,但店裏接近2萬元的一張床,網上的價格僅5千余元。

晚上回家,B第一時間問母親具體情況,母親情緒激動地說:“我辛辛苦苦了大半輩子,供你們幾個長大,還供你們讀書,現在你們掙錢了,我卻留下一身病痛,讓你們給2萬塊錢買個按摩床給我治治病你們都不買,我養你們何用?”一頂大帽子扣下來,怼得B無言以對,掏錢吧,這不是幫著騙子助纣爲虐嘛;不掏吧,那又是不孝。還好母親只是想買那個床,並不是爲了要2萬塊錢,後面好說歹說,同意讓他們在網上買那個同樣的床,B趕緊網上下單,並催促廠家趕緊發貨。

隨後幾天,母親不時催問一下怎麽還不到貨,還說要是在店裏買早就用上了。不過還好母親也知道他們經濟壓力不小,倒也只是偶爾抱怨一下,並沒有再說重新在店裏購買的事情。終于,購買的床到了,家裏的抱怨終于少了。後面妻子換了離家更近的工作,可以幫忙接送孩子,母親閑不住要回鄉下,爲了避免母親的不滿,母親剛一說床的事情B便趕緊聯系了一輛貨車,將這個床也一並送回了鄉下。

聽到A和B的切身經曆,朋友們都不免唏噓。這麽明顯的騙局,但是爲什麽兩位母親就是看不穿呢?B的母親前期那麽立場堅定,爲何後面的立場轉換卻又那麽徹底?哪怕明知兒女經濟壓力很大仍不惜以孝道壓人也要求花2萬元去購買那麽一張小小的床?

這是身邊的切身案例,在離得更遠的地方,不知道又有多少類似的家庭,上演著類似的情景?

養老一直是大家都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現代社會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尤爲重視。曆史證明,不論古今,年紀越大,可能對身體的關心也會更加明顯,甚至極端。曆史上也有不少開明的君主,到了晚年不惜花費重金尋求長生不老,充分說明,越是年長越是重視身體的問題,這跟知識、眼界等等都沒有關系。

加之現在很多家庭子女在外工作,缺乏對父母的關心,很多老人在家種難免孤獨。也正是抓住老年人對健康重視,卻又缺乏子女關心的心理,很多騙子用各種方式接近老人,一口一個幹爹幹媽,甚至爺爺奶奶,對他們噓寒問暖,時不時地送個小禮品,發個小紅包,親密程度,甚至超過了親兒女,親孫子親孫女。其目的只是爲了一步一步設下陷阱騙取老人信任,待時機成熟,再加上旁邊“熟人”、“老朋友”的“真實案例”誘導,老人們很容易便心甘情願地掏出了攢了大半輩子的養老錢,購買下他們推銷的高價“保健品”、“保健床”。

面對沒有購買力的自己沒有購買能力老人,他們便以孝道的名義,慫恿老人問子女要錢。凡是這種能開口要錢的老人,其子女均不是真正不孝之人,不管經濟實力如何,面對老人開始憶往昔、談孝道,均無法真正做到無動于衷、冷眼以對,只得認命掏腰包。到這裏,騙子的目的便達到了。像B那種不按套路出牌,導致騙子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畢竟是個例,大多數人,最終都能隨了騙子的願。

近年來,“投資理財”、“以房養老”、“代辦社保”、“文玩收藏”、“養生保健”、“低價旅遊”、“黃昏戀”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騙局屢禁不止,騙子們的伎倆也是五花八門、防不勝防。尤其是這種養生保健類的,更是因爲與其他種類對比起來,門檻更低,且是雙方自願的實物交易,更不容易被主管部門查處,即使家中年輕人知道被騙,也只是東西虛高了價格,但家中老人心甘情願,追究起來難度也更大。從而導致這種類型,被騙的老人也更多。

領挂面、領雞蛋、免費體檢,不法分子一般習慣在學校、社區等老年人聚集的地區設立點位,通過各種免費的小禮品吸引老年人參加舉辦的“健康講座”、“專家義診”、“免費體驗”等活動,微信群定時發送紅包,報數簽到,更有甚者,還會不定期地在重大節日組織聚餐活動。打著爲了老人健康著想的幌子,實則宣傳公司的保健業務,誘導老人購買旗下的高價産品。而這些産品,要麽是三無産品,要麽包治百病,要麽是價格高于市場價五倍甚至十倍不止。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騙局,我們除了勸導家中老人不要貪圖蠅頭小利,擦亮眼睛守住立場,更要注重平時與老人的交流和關注,讓老年人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從而不再孤單,面對騙子的噓寒問暖也不會再心動。

(注: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