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之藏金地

硫磺之握 2024-06-08 15:50:43

提到非洲,大家夥兒估計馬上就想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妥妥的旅遊勝地。可是你要是對人類古代文明感興趣的話,那可別忘了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韋,那兒的古代遺址同樣是輝煌燦爛閃閃發光。

津巴布韋這地兒,大部分居民是班圖語系的馬紹納人和馬塔貝萊人。說到這名字,津巴布韋,其實在班圖語裏有很多故事!因爲那兒遍布著200多座大大小小的石頭城,馬紹納人看見這石頭城就叫“津巴布韋”,這名字“津巴布韋”在班圖語中的意思是“可敬的石屋”、“石屋”,聽起來太有意思了!有人覺得這名字是從塞肖納語“馬津布韋”變來的,意思是“酋長住宅”。更有人認爲是恩戈尼語“津比萬比韋”的變音,那意思就是“富饒的礦山”。這麽多說法,這麽多故事,給這地方和它的古代遺迹蒙上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1868年,有這麽一天,一位歐洲探險家,這哥們兒在非洲這片神奇的古大陸上遊蕩。當時正好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堡東南30千米的密林裏,瞅著一只野獸,這就追上去了竟然撞見了一座石頭的殘垣斷壁!這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大津巴布韋”。當時也就一大片廢墟,石頭城的殘骸,這破破爛爛的模樣,還透著一股神秘和尊貴。到了1871年,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也來了,這位老兄看了之後感歎道:“一大片石頭建築,沒屋頂,用灰色花崗岩石塊建成的,技術那叫一個精巧,石頭上還雕刻著花紋!這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人的傑作!”這位卡爾·莫赫,簡直是高傲得不得了,他怎麽就認爲這是“歐洲人的建築”呢?原因也簡單,他根本不信非洲這“黑暗大陸”能有這麽燦爛的古代文明。卡爾·莫赫,他覺得只有歐洲人能幹出這等好事兒,完全沒考慮過這文明之花在非洲也是可以開放得這麽絢爛的。這簡直就是看不起人,打心眼裏覺得非洲人不可能有這麽高的建築水平。當時的歐洲學者,老是帶著有色眼鏡看非洲,以爲這兒都是蠻荒之地,結果這大津巴布韋一下子就給他們上了一課。那石頭城的建築技術,那工藝,那雕刻,就是在告訴世界:非洲這塊大陸,也有它自己的輝煌曆史和文明根基!“大津巴布韋”這地方,雖說經曆了無數風雨滄桑,現在基本上是個廢墟,但依然有些部分顯示出當年的宏偉氣象,而且一直保存到今天。主體建築,最有名的就是山下平地上的那片了。它外圍的城牆是橢圓形的,周長256米,內徑89米,寬67米,所以被稱爲“橢圓形大圍牆”。這圍牆高近10米,厚約5米,總面積大約4600平方米。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個大門,門頂上用巨大的花崗岩石砌成圓拱形,相當的宏偉。圍牆頂上,雕刻著細長的堅硬花紋,有的獨面頂端還刻著一只形狀奇特的石鳥。東南部還有一道平行的石牆,和圍牆間隔1米左右,形成一條長達百米的狹窄通道,通道盡頭是一個半封閉的院子。圍城裏還有圓錐形的石頭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廢墓,感覺就像是古代的宮廷遺迹。圍城附近的低矮頹垣殘壁,估計是一般官員或者仆人的住宅區。在橢圓形大圍牆的外面,有一連串的城牆形成了堡壘。城牆內的通道、石級和走廊錯綜複雜,沿著一條陡峭的石梯上去,就能到達另一處主體建築:衛城。衛城建在橢圓形大圍牆旁邊約90米高的懸崖上,居高臨下,俯瞰整個山谷。衛城的城牆隨著岩石起伏,自然地與大弧丘渾然一體,全由花崗岩石砌成,堅固雄偉,可能是一座要塞,用來防禦。衛城內部還有許多殘破的房屋和複雜交錯的通道。在這兒,還發現了冶煉黃金的痕迹,還有個形似祭壇的建築,可能是古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整個大津巴布韋的建築群中,最神秘莫測的就是橢圓形大圍牆內的圓錐塔了。高約20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全用平整的花崗岩磚塊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圖案線條規則砌起。石磚之間沒有使用灰漿或其他黏合劑,但連接相當緊密,縫隙連薄刃都插不進去。圓錐塔的外觀神秘新奇、精致美觀,而且堅固異常。

自1868年開始,一撥撥歐洲探險家和科學家就像追星似的,蜂擁而至南部非洲。這地方瞬間成了探險家們心中的“神秘之地”,英格蘭考古學家本特,下了血本,花費巨資,帶著一群人圍著圓錐塔大搞挖掘。他甚至挖了一條地道穿過圓錐塔,試圖找個入口。挖來挖去,搬開一堆石塊後發現,這塔竟然是實心的,根本沒有什麽入口。這個入口,至今也沒人找到,也許壓根就沒有。這一下,考古學家們全都傻眼了:這座直刺藍天的巨塔,到底是幹啥用的?衆人紛紛猜測,有人說,這塔的外形跟當地的糧倉長得像,估計是個巨型糧倉。可是考古學家挖開一看,這塔是實心的,連個裝糧食的空地都沒有,這個說法顯然站不住腳。也有人覺得,這塔是不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古代某種宗教儀式用的,代表某種蓬勃的部落精神或者酋長的至高權力。聽著挺有道理,但最後也因爲缺乏證據沒有史料記載,這說法也就不了了之了。對歐洲人來說,大津巴布韋應該就是神話中的黃金國度。他們認爲,石頭城跟歐洲史書上記載的古代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某些聖殿很像,說不定就是《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所羅門國王的金礦所在地。衛城,說是模仿所羅門在摩利亞山上修建的耶和華殿建造的,而那座橢圓形的大圍牆,據說是模仿古埃塞俄比亞女王示巴訪問所羅門時在耶路撒冷住過的行官。這種主觀臆測,一度激起了歐洲人到石頭城尋找黃金的狂熱。不少歐洲人來了之後,雇傭當地的馬紹納人,帶著先進機械,在寶貴的遺址上四處亂挖,掘地三尺,把珍貴的文物劫掠一空。除了那些堅硬的花崗岩石塊,其他能拿的全被拿走了。所有那些可能說明曆史真相的文物資料,沒等到好好研究,就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人們在“津巴布韋”周圍發掘出大量的文物,這些文物裏有奇怪的生産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精美的裝飾品等,還有一些來自遙遠中國的陶瓷碎片、阿拉伯地區的琉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以及印度佛教念珠等。這些出土文物,至少可以看出消失于遙遠年代的石頭城曾經與古代的華夏及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有過悠久的文化和貿易往來。

衆所周知,在中國、阿拉伯和波斯的曆史典籍中,關于大津巴布韋的記載卻極其鮮見。也許這些是從第三者手中轉手貿易而得的,那麽這些第三者又是誰呢?咱們無從知曉。不過,從這壯觀的大圓錐塔來看,其建造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這就說明,圓錐塔的建築技術完全可以用文明來形容。圓錐塔的建設者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建築學、幾何學、力學等方面的高深知識。這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石頭建築,到底是幹啥用的?可能是一個已經消失的古老王國的皇城;也可能是個巨大的宗教場所。跟其他文明遺址不同的是,這些石頭建築上連個字都沒有,也沒雕刻啥圖案或者壁畫,這方面跟美洲的瑪雅城或者東南亞的吳哥窟上那成片的浮雕完全不同,現今流傳的文獻裏也沒有任何記載,真是無迹可尋。

1830年,當地發生了著名的祖魯戰爭,有人猜測住在大津巴布韋的原居民被趕走了,他們又搬去哪兒了?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現在這片土地上住的主要是馬紹納族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他們大多數還住在非洲那種低矮、簡陋的傳統窩棚裏,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跟這大堆石頭塊兒根本不搭邊。20世紀初,歐美的考古學家們爲了這些問題吵得不可開交,英國考古學家麥基弗就說了,這大津巴布韋的建築風格,壓根兒沒有古代東方或者西方歐洲任何時期的痕迹,所以它只能是非洲原居民建的。而另一位英國考古學家霍爾卻不幹了,他表明自古以來非洲原居民就沒有修建石頭建築的傳統,非洲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同的例子,所以大津巴布韋絕不可能是非洲原居民建的。這兩派學說都有支持者,但都苦于缺乏證據,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沒人統計過需要多少工人、幹多少時間,才能把這麽一座偉大的文明古城建在非洲的茂密叢林中。

大津巴布韋,就像個謎一樣,誰也解不開。這麽一堆石頭,看似簡單,其實背後藏著鮮爲人知的奧秘!看似平常,卻藏著人生的百味!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