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之間,女性在醫療中的處境與命運

綠蕊曆史談 2024-06-12 14:52:27

即使是今日,女性生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古代女子生産“十死一生”一點也不誇張。

然而可悲的是,古代女性雖然承擔生育重任,其曆史卻是男性書寫的,這也就意味著女性的聲音幾乎是消失的。

幸運的是,曆史學博士李貞德研讀史料,書寫《女人的中國醫療史》一書,從漢唐之間的生育文化入手,介紹了古代求子、懷孕、分娩的方法,避孕、墮胎等手段,以及女性作爲照顧者、醫療者時面臨的待遇與挑戰。

古人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也就意味著生育的重要性。爲了能夠延續香火,古代有一妻多妾制度,還會想方設法以求生男。比如,行房求子應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草藥求子與安胎,甚至在懷孕前三個月利用方術或藥物進行轉胎,女轉男。

在求子這一方面,婦女是關注的重點,而生育對于女性也有重大深遠的影響。生育的能力說明女性是一個正常沒有問題的女人,也會確立她在夫家的地位。

求子是開始,分娩才是生死關頭。此外,由于古代女性結婚早,避孕措施有限,女性幾乎長期處于生育的情境中。生産成功,産母重獲平安,可以爲家庭提供繼承人和勞動力;産生失敗,或是新生兒失去母親,或是産婦失去孩子,或是母子俱死,無論哪一種,都是悲劇。

據研究,李貞德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曾研究漢魏六朝的婦女生活,發現婦女的婚年大多集中于十四歲到十八歲之間,而婦女壽年的統計,則顯示二十歲到三十歲是死亡的高峰之一,因此懷疑難産或相關疾病,可能是造成婦女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生産死亡率高如此之高,與古代的生産環境以及生産經驗都有莫大關系,當然古人也有注意産後的護理問題。

雖然古代人注重延續子嗣,但也有“生子不舉(養)”的例子。比如,後宮爭寵、妻妾妒忌;亂倫、通奸而懷孕者;男性爲了政爭中求自保,或以美名奪取繼承權等,當然還有一些異常的胎兒。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還是古代避孕、絕育措施水平有限,以及醫學技術沒有普及。

除了生育之外,本書還涉及女性照顧者以及醫療者,其中乳母的十分重要的角色,宮廷之中最爲常見。而女性醫療者,自古就有,漢唐時期就有女性具有醫療能力,一般用符咒、巫術或是用藥;六朝時期,女性醫療者最爲著名,《太平廣記》中就有記載鮑姑化爲老妪教導唐人崔炜以越井崗艾灸治贅疣的故事。

即使如此,相較于男性醫者,女性醫者的訓練項目、學理層次都遭到限制。

就家庭而言,女性一般負責照顧幼兒,爲家人或延醫治療、親調藥膳、奉湯等。但長期照顧病人,在病人去世後,照顧者往往會憂郁自責,難以自拔,很難適應被照顧者死亡後的悲傷情緒,以致有孝女烈婦殉死之事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李貞德在書中提到了流失國外的《醫心方》,可以帶我們更全面的認知女性在醫療中的處境。

讀這本《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內心是複雜而沉重的,著實無法想象古代女子在生育一事的悲慘境地,同時也慶幸伴隨醫療的發達,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雖然生育還可能引起女性死亡,但相比古代,已經很好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