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謊”的視角看《吳越春秋》

綠蕊曆史談 2024-06-12 14:52:16

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滅吳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可他臥薪嘗膽的真相,其實是爲了欺騙吳王夫差。從這個角度來說,勾踐是一個善于“說謊”的人。

其實,吳越爭霸過程中,還有一位善于“說謊”的人,他就是伍子胥。而他還看出破了勾踐的僞裝,甚至努力讓夫差了解勾踐的真面目,只不過他失敗了。

董鐵柱教授依托于《吳越春秋》這本著作,以“說謊”這個角度深入解讀《吳越春秋》,闡釋了“謊言”的內涵,分析了“謊言”的類型、性質,通過“說謊”這一視角爲我們展現了勾踐、伍子胥等春秋時期重要曆史人物。

作者認爲趙晔的《吳越春秋》是一本關于“說謊”的書,但這個“謊言”在政治舞台中是正面且積極的因素,它消解了君臣關系中的二元對立;也是道德評判的重要因素,破除了忠奸善惡的簡單對立;它還是榮辱的調節器,個人、家族以及國家榮耀的追求往往伴隨著以雪恥爲目的的複仇。

因此,“說謊”在特定時期是必要的,它構成了《吳越春秋》的主題。

《吳越春秋》中,最明顯的“謊言”,是對敵人“說謊”。將敵人“想”成惡人後,自己對敵人“說謊”也就有了正義性與合法性。作者認爲,當“說謊”和戰爭敵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後,“說謊”其實成了一場博弈。

就勾踐與夫差而言,他們的關系是對立的,勾踐“說謊”的目的是爲了誘導對方做出錯誤判斷,從而控制其行爲,最終擊敗對手。夫差的最大問題在于錯誤地認爲博弈已經結束,勾踐不再是自己的敵人。勾踐與夫差博弈的結局我們都知道,勾踐一舉滅吳。

勾踐因“說謊”扭轉局面,但這並不意味著“說謊”就一定占據優勢。這一點可以從伍子胥的“說謊”看得出,他反複強調自己是忠臣,這是一種依賴于他人的自我欺騙,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忠臣外衣下的私心。當然,伍子胥沒有得到夫差的信任,甚至被吳王夫差賜死。

作者在書中提到主動“說謊”的三個理由:爲了洗刷恥辱,爲了調和角色沖突,爲了權力,這也是《吳越春秋》中的三種謊言。這其中 ,第一和第二種是被世人所接受的,但第三種卻被世人所唾棄。這大概也是勾踐與伍子胥結局不同的原因吧。

個人認爲本書最精彩之處在于作者對趙晔“謊言”的分析。他認爲《吳越春秋》終極“謊言”來自趙晔本人。趙晔將自己打扮成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以至于讓讀者忘記了他其實是一個思想家。

趙晔通過故事來表達思想,這樣的思想表達方式是一種“說謊”行爲。但這是一種不具“欺騙性”的“說謊”,是爲了等待能夠“知”的人來領會。

不得不說,這本《謊:<吳越春秋>裏的忠與謀》可能會顛覆我們對春秋曆史的認知,也會引發我們對“說謊”的深刻思考,還能讓我們以新的視角審視《吳越春秋》這部著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