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ICU裏,他們寫了107本住院日記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2024-06-22 10:35:23

閱讀提要:“開始寫ICU日記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堆數據、一堆生命指征,還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也成爲我們日常工作的一種撫慰。”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劉昱教授說。截至2024年6月21日,ICU日記共有2350篇,107本,47萬洋洋灑灑的文字成爲溝通醫患關系的一艘小船,原本冷冰冰的病例數據,被還原成人與人的真實相處,被賦予了溫情與關懷:一個生命希望另一個生命活下去,他們正竭盡所能!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記者 徐詩瑜)“叔早上好,最近外面的天氣可好了,今天我們要一起將您移到輪椅上,快出去曬曬太陽吧!”

“今天天氣很晴,爺爺在床上坐了3個小時,笑了很多次!”

“之前交班說您有一兩天沒有上廁所了,可能要考慮灌腸,早上就上廁所了!很是爭氣,不用灌腸啦!”

……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ICU)送出了一本本特殊的日記本,本子裏記錄的是每位ICU患者住院期間的細節和故事。

自2023年3月起,該院重症醫學科的醫生、護士決定爲每位重症患者記錄住院故事。患者出院時,他們會收到一本屬于自己的“ICU日記”。一次成功地翻身,堅持幾分鍾站立訓練,患者第一次下床坐輪椅……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會被記錄下來。

截至2024年6月21日,ICU日記共有2350篇,107本。在治療和護理之外,日記也成爲患者家屬緩解分離焦慮、給予醫護撫慰的載體。47萬洋洋灑灑的文字成爲溝通醫患關系的一艘小船,這些原本冷冰冰的病例數據被還原成人與人的真實相處,被賦予了溫度。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ICU,醫護們記錄的ICU日記。受訪者供圖

ICU日記萌芽于探訪制度的變化。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劉昱教授記得,因ICU隔離措施的要求,家屬不能進行每日常規探訪,患者、家屬因爲長時間分離,再見時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

“一些歐洲國家嘗試進行ICU日記的寫作,通過敘事醫學架起醫患溝通的橋梁。2023年初,我們就在想,是不是也可以仿照這種形式,通過管床醫生、管床護士每天的記錄,讓家屬了解患者的真實情況。”6月21日,劉昱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ICU日記起步初期,多數醫護仍然持懷疑態度:記日記是不是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這種記錄會不會流于形式?開始記錄後,這種懷疑和擔心迅速被打消了。

當時,70多歲的張先生因重症肺炎導致呼吸衰竭,在ICU戴著呼吸機插管治療,處于長期的鎮靜狀態。他的小女兒莉莉(化名)因爲長時間見不到父親,總是在ICU外候著,逮著進出的醫生、護士、護工一遍遍問父親的情況。

ICU日記。受訪者供圖

爲了讓莉莉安心,ICU的醫護們每天下午准時把住院日記交到莉莉手上。10個月的住院治療,反複的感染、反複的脫機困難、幾次谵妄,幾個護工合力抱著張先生去曬太陽,度過手術難關後管床護士寫下的“關關難過關關過”的祝願,那些真實的細節、情感都躍然紙上。

張先生出院那天,ICU日記的數量已經累積了整整200篇。莉莉捧著日記本,走馬燈般地感受著父親走過的整個病程。她也在ICU日記的最後寫下:“感謝所有寫下這些文字的小可愛們,看到這些用心的祈願,我已潸然淚下。感動、感恩的同時我也覺得放心、安心。這些充滿愛與被愛的呵護,我感受到了,雖然我爸還不能開口說話,但我相信他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日記越記越多,對于醫護來說越來越有成就感。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張蕾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在ICU,很多患者因住院時間較長,會出現谵妄或顛倒時間、空間意識不清、思維混亂,ICU日記也成了他們恢複記憶、分清現實的手段和工具。醫護與患者家屬間也建立了一種以文字搭建的溝通橋梁,分離焦慮減少了,對醫護的信任也提高了。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ICU,患者出院前在ICU日記中寫了下自己對醫護的感謝。受訪者供圖

“開始寫ICU日記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堆數據、一堆生命指征,還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也成爲我們日常工作的一種撫慰。”劉昱說,除了ICU日記,ICU正在嘗試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我們還在嘗試‘讓我走近你’的項目,在板子上寫下患者的基本信息,跟家屬溝通患者以前喜歡做什麽事情、喜歡吃什麽、做什麽工作、偏好怎樣的稱呼、有什麽驕傲的事情。每一個照護的醫務工作者都能看到這塊小板子,大家就能用他熟悉的稱呼呼喊他,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能更好地與患者溝通。”

ICU送出的日記本數量與日俱增。在日記中,能感受到更多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關懷:一個生命希望另一個生命活下去,他們正竭盡所能。

1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