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這首詩,在《唐詩300首》中排位第二,你覺得合理嗎?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02 22:39:18

01.

公元742年,對李白而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因爲這一年,李白在道士元丹丘的幫助下,終于把自己的詩作轉呈給玉真公主,又經道士吳筠與賀知章等人的交口稱贊,得玉真公主賞識,欲薦其才于皇兄李隆基。

玉真公主是玄宗李隆基的親妹妹,備受寵溺,因李唐皇室自認是道家創始人李耳,也就是老子的後裔,所以玉真在李隆基即位後,就入了道家法門。

這也是李白願意結交道士的主要原因,他祖上從商,按唐律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只能走“幹谒”這條路。

當初爲了攫取政治資源,他不惜入贅前宰相府,娶許圉師的孫女,可是贅婿在唐代地位極低,他並沒有因此步入仕途。

而玉真公主喜風雅,當初王維入仕就是玉真舉薦的,如果能上了玉真這條船,得一官半職指日可待,甚至可以一步登天。

所以就在《玉真仙人詞》經元丹丘之手交給玉真後不久,李隆基就將李白召入宮內,甚至降辇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

見李白卻有詩才後,李隆基封李白爲翰林待诏,特賜宮內自由行走,陪駕湯泉,一時風光無限。

但是,翰林待诏與翰林學士有著天壤之別,翰林學士是正兒八經的官儲,前途無量。尤其是翰林承旨學士,那基本就是宰相的跳板,被稱爲“內相”。

可翰林待诏和蔔待诏、醫待诏、棋待诏、鬥蛐蛐待诏一樣,爲伎藝人員,甚至沒有品階,更不可能是朝廷命官。

因此,李白平日裏的工作就是陪皇帝和妃子尋歡作樂,以詩取娛。李白筆下著名的《清平調》三首,就是贊美楊玉環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可李白想要的官職是中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匡扶社稷、指點江山才是他的夢想。

基于工作的無聊程度和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幹了不到一年就膩歪了,經常與賀知章、張旭、崔宗之、焦遂他們喝得酩酊大醉,玄宗呼之不朝,嘗醉中起草诏書。

久而久之,李隆基也覺得李白這樣有失皇家體面,于是在職一年後賜金放還,歸于草野。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詩,就是李白作于供奉翰林期間,一起欣賞。

02.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這首詩,在《唐詩三百首》中,排位第二,排位第一的是張九齡的《感遇》,當然這種排位並非榜名,與詩的優劣程度無關。

李白一生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入終南山尋玉真公主而不見,困守在玉真公主別館數月,後流落長安街頭,與市井小販們厮混在一起。

因此從詩意中看,這首詩當是李白入翰林聲名大顯後,下終南山探訪友人時所作。

“斛斯山人”是一位隱士,許多史料都說,“斛斯”是複姓,這種可能性有,但不絕對。“斛hú斯”一姓源于鮮卑族,屬部族名稱漢化爲氏,始見于南北朝時期,而“斛斯”在鮮卑語中,是對斛斯山的稱謂,“斛斯山”即終南山,道教發祥地之一。

綜上所述,李白詩題中的“斛斯山人”,也有可能喻指住在斛斯山中的隱士。

下面我們再深度解讀一下這首詩。

03.

詩文大意可解爲:

日暮時分,從終南山上下來,山月一直跟隨著我。

回頭望望走過的山間小路,蒼翠一片,逶迤縱橫。

再往前走,偶遇斛斯山人,他邀請我去他那裏做客,童仆聽見動靜,趕緊跑出來打開柴門。

徐步走進清幽的竹林小徑中,藤蔓下垂拂著人的衣裳,仿若世外桃源。

與山人對飲甚是歡愉,彼此都很放松,因此賓客之間頻頻舉杯。

酒到盡情處,長歌一曲與松風相和,不知不覺已是星光漸稀,天光欲吐。

看到我如此盡興,山人非常高興,只有在這裏,才能讓人忘卻世俗中的爾虞我詐。

李白的詩風向來豁達,但因求仕不順,也不乏愁苦,比如那首著名的《將進酒》,他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卻也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還有他筆下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實際上是在歎“行路難”。

而類似這首如此陶醉,幾乎不言世俗的詩,在他的作品中並不太多,所以我們判斷此時他在翰林供職,這從“陶然共忘機”也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李白除了在翰林院這段,平常與友人醉飲,一般都是感歎人生愁、歲月短,壯志難抒,以他達觀的性格,基本不會言“忘機”。

深宮不似山野,處處都充滿了危險,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被過分解讀。

李白出翰林後,寫了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其中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就是對翰林一年經曆的感歎。

所以讀這首詩,能讓我們看到李白的另一面,至少這一時期他的心理變化。

大鵬就不應該關進樊籠內,是雄鳥就要高飛,從後來的種種迹象看,李白的性格的確不適合當官。

遨遊天地,快馬輕裘,肆意灑脫,縱享人生,這才是“詩仙”李太白!

3 阅读: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