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商業從大灣區起航,12個環節彙聚國際視野與中國力量

懶熊體育 2024-02-28 00:10:55

農曆龍年伊始,全球體育産業的目光率先聚焦到了大灣區。2月23日-24日,首屆大灣區國際體育商業峰會在澳門銀河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超過50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體育商業精英在此相聚,共議世界體育在2024年的發展和變革,以及大灣區在其中的機遇。

首屆大灣區國際體育商業峰會由Realeague、懶熊體育和澳門通共同主辦,銀河國際會議中心贊助,澳門體育局及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支持,Leaders提供戰略支持,並由現代體育組織承辦。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代表、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余雨生,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廣東省體育局局長崔劍,澳門特別行政區體育局局長潘永權等出席了活動。

此次不僅是澳門迄今舉辦最高規格的體育行業峰會,也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滿五年以及明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就將由粵港澳共同舉辦的重要時間點上,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的全新成果。

長久以來,作爲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大灣區積極利用體育這門世界語言,面向全球講述中國故事。大灣區國際體育商業峰會的設立,將爲中國乃至世界體育産業提供一個全新的知識分享和信息交流的多元化平台。同時它也將致力推動大灣區與全球體育行業的協同發展,助力大灣區更充分發揮其在連接中國與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橋梁作用。

首屆大灣區國際體育商業峰會的成功舉辦,無疑爲體育産業打響龍年頭炮。在此,我們也提煉整合了兩天全部12個對話/論壇環節的部分精華內容,下面將按時間順序爲你提供一個內容速覽。

各環節的詳細內容,請後續關注懶熊體育公衆號及官網,我們會陸續推出。

2月23日

蔡崇信,阿裏巴巴集團主席、布魯克林籃網隊老板:

5年前我投資布魯克林籃網隊,隨著對NBA和商業了解得越多,這件事情就越有吸引力。NBA不僅是一個體育聯盟,也是一個娛樂聯盟。我們是爲粉絲工作的,我們必須取悅球迷,無論他們是在場館內還是在電視上觀看比賽,都要爲其提供最頂級的粉絲體驗。體育本身就是娛樂。

在競技方面,籃網隊還沒有拿到總冠軍,但想要在NBA成功的三個要素是明確的:一是人才,二是贏家心態,三是健康,這三者都很重要。

在聯盟層面,NBA是一個經濟實體,讓NBA如此獨特且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勞資協議系統,它讓球員、球星、球隊之間的分配變得公平;第二是球隊之間的平衡系統,無論城市大小,NBA球隊可以共享經濟,所以NBA沒有貧窮的球隊。

而體育比賽也是國際交流重要的橋梁。比如NBA就已很好重塑了與中國之間的紐帶,就像很難區分“到底我更需要我太太,還是我太太更需要我”一樣,NBA與中國是緊密相連的。未來我們也期待再次把比賽帶到大灣區和中國其他地方。同樣,我也相信會有更多中國球員到NBA打球。

關于女性體育,我們在WNBA看到了非常好的發展趨勢。原則上我完全支持“同工同酬”的主張,但要實現它,我們也需要努力讓女子聯賽的商業收入提高,這樣球員收入也會上漲。現在越來越多女性球員正在成爲超級巨星,比如在全明星三分大賽上出場的薩布麗娜·約內斯庫。我們正在努力讓女性體育的價值更大。

對于阿裏巴巴,我們與國際奧委會的合作非常密切且獨特,尤其是在數字化、雲計算方面,我們能通過技術手段幫助奧運會觸達更多粉絲。而在現在和未來,AI都是體育發展的必需品,它在體育中的應用將越來越重要。

最後,我認爲一定要讓下一代融入到體育運動中。參與體育會讓孩子們學會規劃時間,體育精神也會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學會團隊合作,並從可能的失敗中站起來。體育是一種普世的人生課程。

祁嘉傑,銀河娛樂集團首席營運總監:

我認爲大灣區是對中國內地、香港、澳門這三個令人驚歎的區域所形成的多樣化優勢的最大融合。當你想深入了解它的各方各面時,就會發現它的經濟實力、它的多元化以及機遇,都會超出你的想象。如今澳門正處于一個很有意思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出台了“1+4”政策,要求各大博彩運營商要加快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體育也是多元化策略之一。銀河新開設的場館已經能滿足許多國際賽事的舉辦條件,下一步需要找到更多本地之外的合作夥伴和推廣渠道。

朱鼎耀,觀瀾湖集團副主席:

過去五年其中三年是疫情,但它反而創造了觀瀾湖高爾夫運營業績的最好紀錄。全運會也將帶來硬件基礎設施的升級,旅遊經濟也好,青少年和草根體育都會得到推動。未來讓粵港澳三地進行更好地銜接很重要,一項比賽如果能在三地進行,影響力會大不一樣。同時,在引進大型賽事的同時,我們也要立足于本地,打造一些旗艦式項目,要有自己的IP,實現三地的可持續發展。

Ismael Martínez Merchan,博普樂思香港啓德體育園項目設計負責人:

從社區、市場、文化來看,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融入中西方的熱土,現在又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和升級後的基建設施,加上有全運會這個契機,在體育上有非常好的合作和互補的機會,例如香港有獨特的文化,深圳有大量的科技公司,區域上的協作越來越重要。而在場館建設和設計的原則上,盡量要融入社區,爭取365天都能用到這個場所;也要考慮環境影響,比如提升就業率、使用當地材料;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大賽後的使用,這些都是未來大灣區協同時需要思考的。

Jeremy Loeliger,澳大利亞國家籃球聯賽(NBL)總裁:

當我們接手NBL時,它實際上已經破産了,我們的方法是重新了解和確定賽事在國內和國際的定位,觸及不同人群。我們重新開始關注國內觀衆,通過有線電視和流媒體的結合轉播每一場比賽。如今NBL正在進入國際化的階段,向世界上約40個不同國家提供轉播信號,我們認爲這是世界上第二好的籃球聯賽,但我們在商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正在努力在國內做到可持續發展,同時希望幫助世界範圍內更多的球員進入更高水平聯賽,球員在NBL打出名氣之後,也更擁有進入NBA世界的資本,而這對我們的國際市場會有很大幫助。

Derek Chang,EverPass Media執行主席、自由媒體集團董事:

EverPass Media通過數字平台爲商業機構提供優質體育內容,相比過去有線和衛星電視等傳統分銷渠道做出差異化。在流媒體時代,世界各地的用戶需要更多細分的內容和廣告,比如我們會思考什麽樣的內容和廣告適合酒吧、餐館場景,過去單一的內容分發方式已經很難滿足這樣的需求。我們希望借助數字化的發展,將特定的體育內容傳播給更多特定受衆。但也要注意到,數字化的必然結果是更多資金的投入,現在顛覆性的技術太多,技術的開發也代表著大量金錢的投入。

Peer Naubert,德國足球甲級聯賽首席營銷官:

德甲是世界第二大的足球品牌,我們把自己的産品定位成精神層面的足球,並且主張純粹的足球,旨在成爲世界上最以球迷爲中心的公司。針對國際市場,德甲聯賽和各個俱樂部是合作夥伴關系,作爲一個整體共同出海,希望憑借球隊和球星的聲望,帶動聯賽的影響力。如今的社交時代和流媒體時代,單個賽事要改變遊戲規則非常難,重要的是抓住核心,德甲聯賽的核心就是回歸每一場比賽,一場90分鍾的激烈的比賽,能夠帶來很多傳播上的增長點。

Dave Gillett,Extreme E媒介主管:

Extreme E目前使用電動SUV在世界偏遠地區舉辦賽事,所有地點的選擇都是爲了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甚至下個階段,我們將從電能調向氫能,並做成一個氫能越野賽事。同時我們也注重讓更多女車手能加入進來。傳播上,除了根據當地文化設置不同的賽事和活動環節,爲了有更好的點擊率,我們需要讓觀衆觀看更方便,更能集中精力看完一場完整比賽,比如壓縮比賽時長,或者根據點擊量和流量做相應改變。一場90分鍾的比賽或許不再吸引粉絲,而一場只有15分鍾的比賽就會好很多。

傳承與開拓:多元視野下的中國體育

李甯,李甯品牌創始人、集團董事長:

跟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比,40年來中國體育變化很大,教育、健康、娛樂、消費方面的作用都在顯現。我進入商業是很偶然的,但當有機會進入體育方向時,我一開始希望做的就是一個品牌,而不是一個工廠。也希望能盡我所能,支持中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尤其是激勵更多的青少年群體參與體育運動,享受運動的樂趣。

但這沒有那麽容易,因爲品牌需要持續創造價值,直到現在我也還在學習、努力當中。好在體育競技和訓練培養了我的學習能力,應對成功和失敗的能力,如何尋找和追求目標的能力,直到今天這些素質和經驗仍然還在我的人生和工作中發揮作用。不管是運動員,還是企業家,我始終是個體育人。

在做李甯品牌的時候,我更希望能夠真正走進運動當中去,而不是只是一個空挂的運動概念,只有真正了解用戶的運動需求,才能更明確我們的定位和找到改進的方向。同時作爲一個本土品牌,李甯希望支持各項運動的長期發展,只有當運動有更多人參與才有更大的空間。這也是我作爲一個運動員走向經商曆程的使命,比如我們對中國籃球、CBA的長期支持很大程度也是出于使命感。

對于李甯集團,我給公司的定位是“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的核心策略。李甯三十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對運動的理解能力、産品的研發開發能力、適應能力和渠道的運營能力等等,我們希望運用到更多的運動品類裏,尤其是中國市場上參與人數衆多的運動裏。

我對中國市場非常有信心,體育消費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李甯會一直深耕中國市場,但在品牌未來發展中國市場的同時,李甯品牌也要逐步投入國際市場,布局開拓,尋求更大的市場。

姚明,中國籃球協會主席:

我有時候覺得我們不應該期待下一個姚明,而是去期待下一個林書豪、郭艾倫、趙繼偉。他們的模式是更可複制的,而我本身有很多的特殊性,比如我父母都是專業運動員,在那個年代我更容易被發現,也得到過一些資源傾斜,而我們需要找到更適合普通家庭孩子走向籃球運動員的通道。

2008年奧運會對我們那代人來說就像人生使命,要打出最好的表現。但結束的時候其實感到非常失落,閉幕會那天晚上喝醉了,感覺自己不是青春過去了,是整個人生都過去了。

關于什麽是如今中國籃球一個“好的狀態”,其實首先得區分“中國籃球”和“中國籃協”是兩個概念。對中國籃球而言,這項運動參與度已經非常高;但對籃協來說,我們還需要對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籃球産品,比如CBA聯賽、青少年培訓,甚至村BA雖然不在中國籃協體系下,但貢獻也很大,讓大家在籃球的參與和觀賞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認知,我們必須跳出籃球場,從社會的角度去看這項運動。

而如今我們說的用體育連接世界,其實是不斷加入X因素,過去也有零散的東亞籃球聯賽,但沒形成體系。不過東亞的經濟、文化、交通因素都很成熟,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在東亞地區能夠支撐一個有規模的、可以長期性的、有影響力的聯賽。

2月24日

Anne-Sophie Voumard,國際奧運會電視與營銷服務總經理:

大家都很期待巴黎奧運會,我們也在從各個角度積極准備。《奧林匹克2020+5議程》和巴赫主席已經爲我們展示了未來體育運動發展的方向,而我們會重點關注可持續性和性別平等兩部分內容,要確保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夠對世界産生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與各個機構充分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Airbnb與運動員合作減少旅行支出成本,VISA通過金融渠道幫助運動員處置資金,阿裏巴巴通過“上雲”幫助轉播過程中減少碳排放,很多機構都讓IOC更好地實現目標。

如今由于轉播技術的提升,贊助商的活動也在改變,過去轉播通常關注的是奧運17天賽事期間的轉播報道,在17天賽事期間後,只可能會有少量錄像的播放;但是現在的贊助合作夥伴,可能全年都會表現得非常活躍。從中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趨勢,就是很多的媒體公司逐漸變成了娛樂型的媒體公司。

關于贊助和傳播,我們也需要找到平衡。當奧運精神融入到商業場合,我們希望讓觀衆看到不僅限于商業品牌的展示,而是源于運動員本身的精神。當然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采用不同的方式把品牌合作方融入到賽事當中,而不是單純從提供曝光度這個角度思考。

鄭華峰,ONE冠軍賽聯合創始人兼集團總裁:

ONE冠軍賽希望用文化講故事。歸根結底這並不只是一年多少場比賽的事情,格鬥比賽本身已經很好,但我們的願景更多的是價值觀層面的輸出,ONE的使命是發掘生活中的超級英雄,這些運動員爲世界注入希望、健康、夢想以及激勵,所以我們重點要關注運動員背後的故事。許多與我們並肩作戰的運動員都是在克服巨大困難後奮鬥才有今天成就,這些內容會被放置在沒有賽事的時候傳播,給予用戶更多可觸達運動員的內容。如今的體育粉絲經濟已不僅僅只是看賽場表現、比拼身體的競爭,同時我們會借助更多渠道,並享受和粉絲的互動。這個時代體育是全球化的,全球不同的合作夥伴會帶來新的效果。

Catherine Carlson,布魯克林籃網隊全球合作執行副總裁:

籃網隊與世界範圍內的不同文化進行連接,有91%的粉絲來自美國以外。我們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幫助我們辦各類的主題活動,例如此次的中國農曆新年活動,過程中會有粉絲和KOL走進巴克萊中心,沉浸式體驗中國文化,我們有一個完全專注于中國業務的團隊。每年NBA都會在美國以外打國際賽,籃網是打得最多的球隊,我們內部也在思考,如何給海外觀衆更好的體驗,讓他們覺得籃網像本地球隊。比如在巴黎比賽我們抓住的重點就是文化、音樂和食物。我們邀請在布魯克林長大的說唱歌手到巴黎演出,也找來巴黎的披薩品牌讓布魯克林的球迷品嘗。不僅僅局限于打造體育場內看台內的體驗,而是把在這以外的元素都融合進來,這是關鍵。

Sergi Torrents,西甲聯盟(LALIGA)大中華區總經理、SFCM公司CEO: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賽事直播是主要連接粉絲的渠道,看比賽的體驗永遠是第一位,我們希望從賽事本身出發,讓球迷能夠得到更好的體驗。我們也會加碼轉播技術的投入。西甲聯盟有很多合作夥伴,我們剛跟EA續約4年,新的視覺效果讓觀賽體驗上了新台階。當大家提到粉絲體驗時,我會建議去關注一下西甲的維戈塞爾塔俱樂部,2023年是這個俱樂部的100周年,它們對于文化和體育的結合不限于西班牙本身,通過球隊把更多人聚集在了一起。

汪轶,李甯集團副總裁及首席營銷官:

我們非常驚喜地看到,從去年開始,包括展望今年,整個體育賽事包括運動社群和消費者參與運動的熱情都在回歸,呈現上升的態勢。從體育營銷布局上,我們一直強調如何打造我們的核心差異化品牌資産和價值。其中包括“單品牌,多品類和多渠道的”的核心策略,以籃球領域爲例,李甯已經多年深耕,並有多元的合作和多方的共贏。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希望將李甯打造成源自中國並被世界認可的、具備時尚性的國際一流專業運動品牌。在這樣一個大的思考下,我們希望用上述“三位一體”的方式,將這個品牌呈現在目標消費者人群的心智裏,從而也能成爲消費人群心中的首選。

Kate Wang,卡特彼勒亞洲品牌與營銷負責人:

我們本身是一個重工業企業,但在全球有很多體育營銷的項目,可以說我們是一個忠實的體育發展支持者。我們認爲體育領域的合作就像婚姻一樣,要不停地磨合。體育營銷並非說利用任何一個組織或賽事,只是宣傳自身品牌,而是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也應考慮到如何能共同成長,尤其當過去這些年大家都面臨很大的挑戰時。而在合作夥伴的選擇上,不要盲目地去選擇,慢進慢出,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在前期做好足夠的調研去了解這個賽事和組織跟你企業的價值觀是不是符合,我們在美國和NASCAR合作至今快30年,只有這種長期合作,才能保證雙方共贏,實現價值連接。

李瑩,電通體育國際全球首席商務官:

國內的體育市場還處于樂觀且謹慎的恢複過程中,但其實放眼全球國際體育營銷市場不僅已經全面複蘇,更是處在一個非常蓬勃的高速發展的狀態。對于很多國內品牌來講,體育營銷只是個可選品或營養品,並不是必需品,但我認爲任何一個出海的中國企業來說,體育營銷可以說是一個秘密武器,甚至是最佳的選擇之一。另外一個經驗教訓是,跟風或者看自己的競爭對手在做什麽,是很多出海品牌在最初嘗試體育營銷時比較容易掉入的陷阱。而在具體層略層面,在海外有所謂的“一分錢花在贊助上,三分錢花在激活上”。但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如果能做到1:1,甚至10:1就已很不錯。這就會導致當他們在贊助結束甚至中期評估價值時,會覺得非常不劃算。而我希望大家可以慢進慢出,並且有更多的投入在後期的宣傳和推廣上。

陳闊,亞洲足球集團市場合作高級副總裁:

過去幾年大家一起經曆了非常艱苦的時期,最大的挑戰就是“不確定性”,賽事或面臨閉門進行或延期或取消,所以現在合作品牌最看重的是合作的確定性、傳達的健康和體育精神、營銷效果的評估。在亞洲足球領域,營銷贊助的增長很快,本屆亞洲杯總共有13家全球區域的合作夥伴,也是亞洲杯近70年曆史上第一次有中國贊助商在亞洲杯舞台上進行營銷激活。如今亞洲足球,乃至世界足球可能慢慢發現,一定程度上重心在往中東和西亞地區偏移,我們很多中東合作夥伴非常關注中國市場,同樣如果中國企業希望快速了解和打開中東市場,亞洲足球不乏是一個打開商業機會的好平台。

劉翰林,普華永道體育産業咨詢合夥人:

2023年發布的最新一期《普華永道體育行業調研》涵蓋了有關行業增長預期、體育投資、ESG(環境、社會及治理)、數字球迷、女性體育、智慧體育場館、商業和媒體前景等相關議題。

基于對來自中國市場問題回複的分析與解讀,普華永道帶來了調研結果的四點觀察:

1、中國體育産業經受住了過去幾年的考驗,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正在快速回暖。

2、體育産業與城市轉型升級的聯系越發緊密。

3、體育事業的發展也一直在見證著“她力量”的崛起,增加資源培養女性運動員,以及增加多元化發展機會將進一步促進女性體育發展。

4、可持續發展、“碳中和”已成頂級國際性體育活動的標配目標。

Ben Wiggins,切爾西俱樂部戰略合作主管:

我們在2011年之後就深耕亞洲,取得了很好的商業成功。但是在中國,我們的發展並沒有很好,其實在中國我們也有很多粉絲,特別是在大灣區,現在我們在香港有了辦公室,希望找到更多合作夥伴。未來你們可能會看到來自切爾西的教練在世界各地活躍起來,以長期駐留的形式參與到不同地區的足球青訓中。品牌合作上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接下來的十年要翻新斯坦福橋球場,或者是將主場搬到倫敦另一個位置,需要更多企業幫助我們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建設新主場,東亞有很多世界頂級的企業,它會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機會。

湯錫鋼,城市足球集團中國區CEO:

曼城大家比較熟悉,如今我們作爲一家英超球隊的持有者,也將在中國擁有一支參加中超的俱樂部,馬上深圳就將成爲我們的主場。我認爲從城市足球集團此前積累的經驗所吸取的是,在中國紮根草根足球需要時間,因爲語言、管理等原因,並不容易。接下來我們想先做小一點、做精一點,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去做,就像我們跟深圳的合作,先讓一支職業球隊擁有參加中超的水平,然後在不同層面開展工作,讓更多學校和社區參與,和更多夥伴共同攜手,建立更大的粉絲基礎。

Matthias Brosamer,拜仁慕尼黑亞太區體育主管:

我們2016年就在上海設立了辦公室,希望最大程度地把足球和中國觀衆聯系起來。今年拜仁還是會來亞洲,但具體信息還不能過多透露。在交流方面,拜仁已經成立了一些全球性的足球學院,讓來自慕尼黑或全球其他地方的孩子,以一種訪學的性質到各地進行交流,在中國我們也希望能有這樣的舉措。哪怕疫情期間,中國的合作夥伴與拜仁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系。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出海,特別是願意首先進入歐洲、進入德國的,從中可以看到很多潛在的合作夥伴。

惠若琪,裏約奧運會女子排球金牌獲得者:

當我是運動員的時候,性別這個點不是非常的明顯,但當你選擇成爲教練員的時候,完成了一個角色轉換,很多人就會往教練前面加個“女”教練。我們女性教練太少了,感覺像稀有動物。大家對很多職業會判定性別,這確實是我們步入職場之後發現的一些阻礙。但我認爲無論男性或女性,通向成功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在我自己的經曆中,從一個普通運動員變成一個具有領導力的運動員,最重要的還是精力的分配。另外一點我認爲,領導力不僅僅是在創業、在商場上,其實很多女性選擇回歸家庭時,如何領導好一個家庭甚至說一個家族,這也是需要花費很多心血的,同樣有領導力的産生。

王雪莉,清華大學體育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國的家庭當中,女性是孩子教育支出的重要決策者。由于女性對體育運動的參與和興趣的增長,她們作爲媽媽的角色在給孩子選擇學習的課程或者參與的活動時候,更多願意安排到體育的科目和門類上。所以,她力量的崛起,也勢必意味著在體育産業當中,女性的影響力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我們會發現很多領導風格的差異,其實並不是來自于性別的差異,而是來自于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具有的特質所帶來的差異。但從我觀察到的從女性運動員轉變而來的優秀領導者身上,共通的特質就是歡迎變化、不懼變化,會從過去的工作和周圍人的經驗當中學習,對自己從事的事情有極強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在這個過程當中再去深耕。

郭溦溦,CAA中國體育部聯席總裁:

兩性在領導力上有各自的優勢,女性其實可以釋放自己的優勢。從群體印象來看,如果女性是領導者,她相對會細膩一些,更敏感,考慮會比較多。伴隨著“她經濟”的崛起,比如市場營銷活動中,女性領導者對市場的感知會更深刻。從宏觀經濟角度,當存量經濟的時代到來,當AI時代到來,組織的架構也需要及時調整去快速地應對這種變化,建立起自己的模式,女性在這方面可能會有優勢。最重要的是,還是希望大家用平等的態度去看待女性進入體育行業,不管在任何的職位上,我們期待的是創造一個包容性、多樣性的職場環境。

劉畊宏,歌手、演員、全民健身教練:

在新媒體領域,直播産業的興盛是國內相對特有的現象,國外可能很難有人會看直播跳操。上個月我去北美時,那邊就沒有這種氛圍,最多是用短視頻。所以我們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想要把這個産業做好,還有很多可突破的空間。另一方面,以前大家都是帶換洗的衣服去健身房,現在可能在家裏,自己通過鏡子、一些器材、視頻教學就可以練,每個人都開始慢慢接受這種方式。接下來,隨時隨地能夠參與的健身産品,可能會是重要的産業機會。

李逸,五星體育傳媒總經理:

體育消費分兩塊,一塊是體育用品,實物類的消費,還有體育服務類的消費。體育服務消費的占比在增長,我們預計不久的將來,很快體育服務類消費將超過體育用品類的消費。另一方面,有一些大家平常不太關注的運動類別,比如鬥地主,還有現在流行的掼蛋,都是很好玩很細分的市場。體育越來越多元化,不光是足籃排,很多項目都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萬浩基,經緯中國合夥人:

新媒體平台的分發邏輯可以看出這個行業的發展。過去一年,抖音的類目中,籃球是成長得最快的之一。而健身、籃球等等運動,也已經不是第二、第三級別的類目,而是上升爲未來流量成長中最核心的部分。另一方面,以前新的遊戲、新的運動,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在國內推廣,但因爲如今的社交媒體它用一年就可以席卷中國,過了一年之後,可能確實會有80%的人流失掉,但真正熱愛的人留下來了。有了新媒體的幫助,其實能讓這些東西多樣化地發展,讓更多人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

于蕾,盛力世家首席營銷官:

對于消費者的體育消費需求,我認爲要從更細分和更深入這兩點上去找新的機會。作爲一個體育IP打造者,不再能靠傳統的大力出奇迹的IP打造的方法,比如投大錢,找大的贊助商培養一個IP,因爲這樣我們更多服務的是贊助商和政府。現在我們更願意准確感知到消費者細微的消費需求,然後去一點點地跟著消費者來走。此外,斯巴達勇士賽2016年第一次在中國辦,只有不到20%女性參賽者,到去年已經接近50%。而在我們整體的付費用戶中,女性也是遠遠高于男性的。

德懷恩·韋德,籃球巨星、NBA名人堂成員:

1991年9歲,我親眼見證了公牛隊慶祝奪冠的場景,自此之後,我開始爲了成爲冠軍的目標前進。如今這個世界已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籃球運動員,現在說進入NBA似乎是一個偉大的夢想,但在我的成長環境裏,沒有人能成爲NBA球員,別人可能會嘲笑我,以至于我的母親也這麽想。

奪冠之後,我開始學會如何成爲一名贏家,但正是有了此前輸過比賽的累積,讓我來到了那一天。對于我來說,籃球讓我永遠不會被打倒。

2019年退役後我逐步投資了4-5支職業隊,跳出舒適圈、從零開始真的非常難。但我希望我能置身體育當中,希望能夠引領運動行業發展,我的孩子也投入其中,共同見證改變。我此前沒有商業知識的累積,所以這推動我從生意夥伴那裏學習,我會主動向他們取經,得到很多成功和失敗的例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李甯合作了12年,這段旅程很美妙,我們都知道體育對世界代表什麽,我們有一個籃球學院,我們希望用它爲年輕人做更多的事情。

其實我上一次來澳門還是2008年的夏天,我們在這裏打了表演賽。我第一次接觸到李甯先生也是在2008年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他舉著火炬在空中飛,我在現場看著,這絕對是很震撼的感覺。

我當時並不知道李甯品牌,但到了2012年,這個品牌開始大放異彩。後來我也有了機會展示我自己並了解他們之後的計劃。我知道,在離美國幾千英裏之外有跟我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我也會盡我所能去回報大家。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愛,幫助我在中國獲得了很多。

聲明:本文來自懶熊體育,轉載請注明出處。

0 阅读:0

懶熊體育

簡介:從商業角度解讀體育,跟隨懶熊讀懂體育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