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曾經的“亞洲第二富國”,爲什麽昙花一現?|國家經濟系列

砺石商業評論 2024-06-25 09:55:00

導語:《國家經濟》是『砺石商業評論』的一個重要文章專欄,試圖從經濟與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讀全球各個核心國家的最新發展,以歸納出不同國家經濟變遷背後的底層規律。本期爲讀者帶來的國家是菲律賓。

王劍 | 作者 砺石商業評論 | 出品

菲律賓是東盟成員國,也是亞洲“祖上曾經富過”的國家之一。

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菲律賓曾是亞洲第二富國,經濟總量僅次于日本。

而如今,《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披露,在64個經濟體中,菲律賓排名52位,經濟表現第40位,商業效率第40位,基礎設施第58位,政府效率第52位。

人均GDP方面,菲律賓在當年的亞洲人均GDP排名中連前十都沒有進入,國內貧富差距更是極爲懸殊。

從富國到窮國,菲律賓究竟經曆了什麽

1

菲律賓的“散裝時期”

菲律賓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西部瀕臨南海,東部爲廣闊的太平洋,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隔海相望,南面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加裏曼丹島相接,處在南海和太平洋的航運要道區域。

29.97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分布在七千多個島嶼之上,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島嶼爲菲律賓國土的主要組成部分,占全國總面積的96%,因此被譽爲東南亞的“千島之國”。

菲律賓最早出現在中國史料中,大約是三國時期。

公元226年,東吳宣化從事朱應曾遠航到過今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等島嶼,並將其經曆記錄于自己編著的《吳時外國傳》中,開啓了中原王朝與菲律賓群島的交往曆史。

唐宋時期,菲律賓各個島嶼都曾與中原王朝有過貿易往來。不過,當時的菲律賓群島尚未形成國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而且各自爲政,所留記載不多。

14世紀末,伊斯蘭教從蘇門答臘島傳播到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穆斯林傳教士們的不斷進入給蘇祿群島帶來極大影響。

不同于當地的島嶼部落文明,穆斯林教衆擁有更堅定的群體認同感。因此,在共同信仰的旗幟下,一個以蘇祿群島爲主體、加裏曼丹島東部、巴拉望島及西南一衆島嶼的蘇祿蘇丹國被建立起來。

蘇祿蘇丹國屬于菲律賓早期的封建社會,主要由世襲貴族、商人、自由民和奴隸階級組成。其中,蘇丹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

1405年,鄭和下西洋,曾途徑菲律賓群島,以永樂帝诏書冊封華人領袖許柴佬爲呂宋總督,統攬該地區的財、軍、文大權二十年之久。

蘇祿蘇丹國也與中國就此結好,蘇祿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與西王、峒王以及親屬侍從340人,就曾乘坐鄭和歸國船隊前往中國,晉見明朝皇帝朱棣。歸國途中,蘇祿東王病逝,後安葬在山東德州,他的親屬及後代也隨之留在當地,並生活至今。

大航海時代,亞洲成爲歐洲冒險家眼中香料與黃金的盛産地,爲此不斷前來探索。

于是,從16世紀起的300年間,歐洲殖民者開始不斷染指亞洲各國,並將其納爲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在衆多殖民地國家中,菲律賓是相當特殊的一個,其被殖民曆史早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1519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開始了環球航行,兩年後到達了菲律賓。

麥哲倫和他的船員試圖複制其占領美洲的經驗,用火槍和利劍來征服島上的居民。可惜,麥哲倫“出師未捷身先死”,一代航海名家最終倒在了菲律賓土人的長矛和砍刀之下。

西班牙也就此注意到菲律賓的存在,開始逐步侵占菲律賓。1571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了殖民政府,菲律賓從此淪爲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統治長達300余年。

由于西班牙殖民重點是在美洲,沒有像殖民美洲那樣往菲律賓輸送大量西班牙移民,西班牙語並未能在菲律賓原住民中普及。

不過,西班牙人的到來,還是給這片未開化之地帶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

在西班牙的統治下,菲律賓全境廢除了奴隸制度,天主教會學校實行免費教育,醫療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菲律賓也逐漸步入了文明社會的行列。

2

淪爲美國附屬國的菲律賓

19世紀末期,受到古巴革命的影響,渴望獨立的菲律賓人發起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起義。

此時,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強勢崛起,工業産值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一。爲擴大原料産地並取得全球戰略支點,美國主動挑起與西班牙發生戰爭(美西戰爭),並乘機奪取了古巴等西班牙海外殖民地。

爲了控制遠東地區,美國還協助菲律賓起義者趕走了西班牙殖民者,成立了“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不過,觊觎菲律賓已久的美國也沒那麽好心。通過與西班牙簽署《巴黎條約》,西班牙最終以2000萬美元將菲律賓群島主權賣給美國。

菲律賓自此又淪爲了美國的殖民地,以及美國海軍在亞太補給的軍事基地。

事實上,美國占領菲律賓,其本意不在于僅僅占領菲律賓群島,更大的期望是把菲律賓作爲進入亞洲大陸的“跳板”,尤其是侵占中國的前進基地。

在占領菲律賓的第二年(即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如願進入中國。

此時的菲律賓,戰略補給地位越發重要。爲了消除西班牙留下的痕迹,也爲更好地對菲律賓進行殖民統治,美國給菲律賓引進了一整套的美式教育和法律體系,要求學校必須使用英語教材授課,並引入了不少美國人擔任學校的教師。

不過,美國的“良苦用心”並沒有被菲律賓接受,菲律賓人民不甘心繼續被殖民,奮起反抗,最終爆發了“美菲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60萬菲律賓人被殺害,總統阿吉納多被美軍逮捕,菲律賓第一共和國崩潰。

不過,屠殺並沒有嚇到菲律賓人。美國殖民時期,依然有衆多菲律賓人爲謀求獨立自治盡心盡力,才讓美國有了些許的讓步。

1916年8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菲律賓自治法案,菲律賓獲得一定獨立地位,但依然是美國的附屬國。

20世紀30年代,美國賦予菲律賓的自治權進一步擴大,全國性的官員選舉、土地改革、修訂憲法草案等一系列被視爲主權國家才能行使的權力,開始在菲律賓出現。

此時的菲律賓,從裏到外都完全複刻美國模式,幾乎成爲亞洲國家中“美式”飽和度最高的國家。

不過,即便菲律賓對美國亦步亦趨,十分恭敬,可美國國會始終拒絕通過菲律賓的獨立法案。

畢竟在美國眼裏,是否保留菲律賓,再或是給菲律賓多少自由,都得由自己說了算,菲律賓只是一份可以待價而沽的資産而已。

關鍵原因在于菲律賓地處南中國海,這裏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在經濟、戰略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提交的“美國的遠東政策”備忘錄就曾指出,“菲律賓群島、荷屬東印度及英屬馬來亞,是美國平時和戰時重要原料的主要來源,這些地方若被一個潛在的敵對力量所控制,將會極大限制我們的行動自由。”

這也是爲何殖民時期,美國對中國南海問題的關注,首先是從菲律賓領土界定開始的。

從1898年的《巴黎條約》、1900年的《華盛頓條約》、以及1930年關于菲律賓群島與英屬北婆羅洲劃界的《美英協定》,美國堅持將南中國海的南沙群島、黃岩島等南海諸島視爲菲律賓領土範圍,自然也是希望借此,將其納爲自己的勢力範圍。

就在菲律賓期待早日成爲一個獨立國家時,命運再次給這個國家開了個玩笑:1943年,日軍占領菲律賓,美軍倉皇撤離。日軍就此建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實行軍事管理,將美國的影響力拒之門外。

這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存在時間僅僅一年多,隨著1945年菲律賓被美軍奪回,“第二共和國”就此覆亡。

不過,昔日的威望一旦破滅,美國希望繼續以殖民者的身份統治,就不再那麽容易。

3

菲律賓經濟的“高光”時期

1946年7月4日,因爲菲律賓人持續的反殖民鬥爭,美國不得不與菲律賓簽訂了《馬尼拉條約》。菲律賓正式獲得獨立,即今天的“菲律賓第三共和國”。

不過,根據協議,美國依然保留在菲律賓擁有駐軍及軍事基地的權利。1951年,兩國又在華盛頓簽訂了《美菲聯防條約》,來“對付共同的危險”,有效期是“無限”。

憑借與美國的“親密關系”,獨立後的菲律賓也被美國視爲自己在亞洲最忠實的“小弟”,處處照顧。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菲律賓當仁不讓地成爲了美國在亞洲戰場上的後勤基地。朝鮮戰爭結束後,越南戰場又起沖突,菲律賓再次成爲美軍的後勤與補給基地。

憑借美國的經濟扶持與戰爭創造出的巨大需求,菲律賓的經濟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1969年,菲律賓的人均GDP已達到262美元,在亞洲僅次于日本。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更因其繁華程度,被譽爲“東方小紐約”。

總部設在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亞行),當時預測未來50年世界各國的經濟總量,除了預測日本會在50年後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還預測“菲律賓會成爲世界第十大強國”。

更令菲律賓得意的是,同爲美國在亞洲的“小弟”,日本政壇內的自民黨一家獨大,國內政商勾結普遍,腐敗嚴重,不斷被日本及海外媒體批評;而菲律賓由于政體全盤照搬美國,三權分立下的司法完全獨立,民主氣氛相對濃厚。

因此,美國很樂意將菲律賓視爲自己“得意門生”,並將其宣傳爲亞洲的“民主櫥窗”。

用美國人的話來說,“任何以前和菲律賓一樣貧窮的國家,只要改爲美國的制度,信奉‘美式民主’,就可以立即成爲發達國家。”

事實上,美國爲了扶持這個“民主樣板”,菲律賓當時是要市場給市場,要技術給技術,不光從關稅等方面給出了很多利好,還出手援助了菲律賓的工業化發展。

菲律賓也確實不負“美”望,在美國的不斷“投餵”下,經濟增長一度高達9%以上。1982年,菲律賓甚至還被世界銀行列爲“中等收入國家”,算是半只腳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與菲律賓雖說都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亞洲國家,但兩者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

日本原本就具備先進的工業基礎,在美國的“照顧”下,優先發展工業體系;而菲律賓獨立前和獨立後,都是背靠美國,采取農業産品和資源輸出爲主的單邊貿易體系,一直未能建立起成熟的工業體系。

雖然菲律賓也曾察覺出問題,並通過國家強硬幹預進行過一些改變,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工業實力不足的缺陷。

菲律賓的所有問題,其實都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4

喝下“美式毒藥”的菲律賓

在得到美國“眷顧”的二十多年間,菲律賓安安心心地做美國的農産品基地,做各類美國丟過來的加工産業,業務多到自己忙不過來,還要轉包中國台灣、泰國等地完成。

可這樣的日子很快就到頭了。

上世紀70年代,在石油危機的沖擊下,全球經濟出現震蕩。西方國家一邊忙著自救,一邊抓緊産業升級。

可此時的菲律賓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繼續舒舒服服當“加工商”與“代理商”,既沒有想法轉型,也沒有發展任何核心産業。

菲律賓那時堅信,只要聽美國話,美國就會一直幫下去。

但是,美國從不是發善心的“慈善家”,更不是無所不能的“救世主”。

從80年代初開始,菲律賓經濟因爲持續波動,導致國內民怨不斷。

怨氣多了,再遇到經濟下滑,社會矛盾便急劇上升,老百姓經常通過上街抗議來發泄不滿。

面對民間提升經濟的強烈呼聲,菲律賓政府不是不想,而是實在無能爲力。

1983年,再次遭遇嚴重經濟危機的菲律賓政府不得不向IMF(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求援,希望獲得貸款來緩和國內危機。

IMF提出,菲律賓必須放開市場,實現自由貿易才能借款。

雖然菲律賓對此有些猶豫,可想到IMF背後是美國政府,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爲了拿到貸款,菲律賓不僅實行了貿易自由化,取消了對進口産品的政策限制,政府還變賣了所有的國企資産,將國有企業進行了私有化,並放棄對重要生産部門的控制權,把國內通信、交通、金融全部向外資開放,實行自由競爭。

簡單地說,IMF開出的“藥方”,就是那時西方經濟學家信奉的“自由經濟模式”,即國企私有化,市場自由化,政府民主化,以此提升企業競爭力。

其實,這套思路從經濟學上來說是對的:國企效率低,通過私有化提升經濟效率;市場自由化,減少政府幹預,也能提升經濟效率;民主化不僅監督政府廉潔,還能促進勞動人民的積極性。

但很可惜,菲律賓的經濟卻墜入深淵,一路下滑,再也沒好過。

客觀上說,菲律賓也不算是被美國或者IMF“坑”了,畢竟前者是真心實意希望菲律賓越來越好,親手樹立的“民主樣板”才有說服力;後者更希望菲律賓經濟好轉,才有錢還債。

問題的症結在于,無論是美國還是IMF都沒有意識到,引入了美式民主和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菲律賓,其實都是在玩“花活”。

因爲這些經濟“解藥”,只適合政治體制真正民主的國度。

可用在菲律賓,完全“水土不服”。

獨立之後的菲律賓,由于從未進行過真正的財富與土地改革。在美式民主的“外衣”下,菲律賓的利益集團依然是大地主、大種植園主、西方買辦和門閥群體。

而且我們要搞清一個邏輯問題,歐美國家不是先有民主而後變得富強,而是先富強後有民主,是不斷通過推動經濟和教育發展,再作用于政治,進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換句話說,想在一塊中毒的土地上種出“綠色無汙染”的農作物,本身就是掩耳盜鈴的行爲。

菲律賓,就是這樣一個被各類腐敗滲入到“骨髓”的國家。

5

菲律賓曆史上最大的“貪官”

一直以來,菲律賓整個國家從上到下,被數百個政治家族把控。

比如達拉省的阿基諾家族,北伊洛戈省馬科斯家族,卡皮斯省的羅哈斯家族,達沃省的杜特爾特家族,馬尼拉奎松阿羅約家族,馬尼拉阿亞拉家族,伊洛伊洛省的洛佩斯家族……他們掌握著菲律賓絕大部分政治和經濟資源。

門閥家族是菲律賓政治的底色,從西班牙殖民時期到現在,從未改變。

西班牙殖民時期,西班牙政府將土地賜封給軍官以及親殖民政府的菲律賓人,而無地的農民則變成了半依附狀態的農奴,出現了貧富階層的分化;美國殖民時期,采取“以菲治菲”的殖民政策,以培養親美的菲律賓人,逐漸在各地形成門閥勢力。

菲律賓還是殖民地時期,迫于殖民者的淫威,這些門閥家族只能影響地方。可隨著菲律賓引入所謂西方議會制時,各類門閥勢力就有了滲透到全國的機會。

直接後果就是家族式的貪腐泛濫,其中最爲人熟知的,就是馬科斯家族。

這個家族的貪婪程度,令人聞所未聞。

1965年至1986年期間,擔任菲律賓總統的費迪南德·馬科斯,人稱“10%先生”,意思是無論什麽項目,都必須雁過拔毛留10%給他,否則別想幹成。

馬尼拉一位建築師曾說,從各級承包商到供應商,每人都要給馬科斯家族加10%的回扣,最後回扣費占到總成本的80%。

菲律賓甚至明文規定,每進口一箱魚罐頭必須交給總統老婆設立的基金會1500比索的“捐款”。

馬科斯就任期間,爲促進經濟發展,不斷增加政府投資。僅在1966年到1970年的4年之間,政府的基建支出就比前五年增加了92%。

基建的錢從哪裏來呢?全靠借貸。

1975年到1980年,菲律賓政府外債漲了整整三倍,大部分資金落入了馬科斯家族的腰包。

可笑的是,馬科斯當上總統後,還曾煞費苦心打造自己清廉的形象,多次公布自己每年的總收入不過3萬美元。

但知情者清楚,馬科斯家族的賬戶遍布歐美,私人賬戶都是以億爲單位……

馬科斯當總統期間,大到美國的經濟援助、IMF和世界銀行的貸款,小到軍人退休金,福利金,工程承包商傭金回扣……他沒有不敢貪的。

根據菲律賓官方統計,馬科斯在任期間,從菲律賓至少貪汙了100億美元,硬生生讓原本沒有一分錢外債的菲律賓居然負債265億美元。

馬科斯的事迹後來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載入史冊,稱爲“史上最大政府貪汙案”,其紀錄保持至今。

問題來了,蛋糕就那麽大,馬科斯家族多吃一口,其他家族就少吃一口,必然對其極度不滿。

于是,馬科斯又打著“反對家族統治的大旗”,開始清洗其他家族,比如逼洛佩茲家族以百分之一的價格出售了自己的新聞集團,威逼一些家族交出自己祖傳的土地……

不僅如此,馬科斯還通過暗殺競爭對手、選舉舞弊等方式,成爲菲律賓曆史上第一位連任成功的總統。

馬科斯連任時,菲律賓國內生的通貨膨脹高達60%,數以千萬計的人口失業,老百姓極度失望。

1986年,面對馬科斯家族種種倒行逆施,加上被他打壓的菲律賓其他門閥家族的煽動,菲律賓最終爆發推翻馬科斯的暴動,衆叛親離的馬科斯夫婦只得乘坐美軍運輸機出逃。

馬科斯夫婦逃離菲律賓時,隨行有300個行李箱,裏面不僅裝著無數金銀財寶和現金,還有馬科斯夫人伊梅爾達數千個奢侈品包與無數名牌鞋子,算上他們提前轉移出去的錢,至少卷走了20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菲律賓的外債總額。

1989年,馬科斯病逝在美國夏威夷。

馬科斯的時代結束了,但菲律賓的門閥時代還未結束。

6

菲律賓的門閥政治

馬科斯逃走後,被他暗殺的阿基諾二世遺孀,科拉松·阿基諾夫人當選了總統。

其後是拉莫斯家族的菲德爾·拉莫斯、埃斯特拉達家族的約瑟夫·埃傑西多·埃斯特拉達、阿羅約家族的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以及阿基諾家族的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輪流執政。

令人無語的是,由于馬科斯家族帶走了大量財産,菲律賓曆屆政府一邊高喊“清算馬科斯家族”,一邊悄悄與馬科斯家族聯系。

沒辦法,政府實在太缺錢了,只能希望馬科斯家族“發善心”,可以退點回來。

爲了爭奪馬科斯家族財産,菲律賓還與美國、瑞士等國對簿公堂,但始終沒能打贏官司。

1990年,菲律賓政府爲了追回馬科斯家族在國外的存款,甚至同意馬科斯夫人伊梅爾達回國。

1998年,回國後伊梅爾達居然提出要競選總統。爲了宣傳造勢,她表示會移交5.4億美元給政府。但最後,她沒能競選成功,錢自然也沒退。

伊梅爾達能順利回國還那麽高調,是因爲當時的菲律賓總統是馬科斯的親信埃斯特拉達。也是因爲他的關系,菲律賓國內曾經高喊“清算馬科斯家族”的口號,無人再提。

馬科斯家族也就此重新崛起,卷土重來。不久,小馬科斯當選萊特省省長,伊梅爾達的弟弟當選省長,侄子當選國會議員。

這位“小馬科斯”,就是現任菲律賓第17任總統的小費迪南德·馬科斯,老馬科斯的兒子。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幾大家族爭奪總統寶座時,他們的親信則把持著菲律賓的議會,同時瓜分著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各類賺錢渠道。

菲律賓民衆越來越窮,但這一點也不妨礙門閥家族越來越富;菲律賓民衆越來越瘦,但這一點也不妨礙門閥家族變得越來越胖。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菲律賓的總統大位始終在這幾個政治家族之間“流轉”時,國內也亂成一團糟。

比如阿基諾家族與阿羅約家族,早年還曾是政治盟友,可爲了競爭總統之位,互相從拆台到“下套”,無論誰上台,都迫不及待想讓對方家族吃點苦頭,並互相拉幫結派。

阿羅約時期,想找幫手打壓阿基諾家族,相中了一個邊陲地區不受重視的門閥杜特爾特。在阿羅約家族的支持下,成功當選總統。

杜特爾特的政治基礎是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他的父親曾是達沃市市長,後來被馬科斯家族的人頂替。

杜特爾特是個手段強硬的人,不僅奪回了市長寶座,還憑借私人的武裝“人民崛起”(Alsa Masa),鐵腕治理達沃治安,讓當地面貌煥然一新。

必須得提一句,菲律賓門閥集團其實也是“軍閥”,幾乎每一家都擁有數量衆多且裝備精良的私人武裝力量。火力不僅遠超當地警察,連軍隊有時都不放在眼裏。

因爲治安好轉,達沃的投資也開始多起來。

杜特爾特不僅加強了交通、通信、輸電等基礎建設,還建設了名爲Damosa IT Park的IT工業園,讓達沃迅速成了菲律賓的電子産業之都,人口和經濟都實現了飛速增長,他也因此進入到阿羅約家族的視野。

相比前幾任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要更爲務實,政治上傾向于與中國建立友好關系,同時保持與美國的距離,在任期間得到了菲律賓民衆的擁戴。

可小馬科斯就任總統後,一改杜特爾特與中國的友好態度,尋求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雙邊關系,並向美國提供更多菲律賓軍事基地,致使中國和菲律賓的關系再度惡化。

其實,菲律賓人都清楚,無論與美國走得多麽近,菲律賓的經濟落後狀況與貧富差距,從未得到絲毫改變。

7

靠女人來撐起“半邊天”的菲律賓經濟

很難想象,幾十年前經濟發展曾一度在亞洲傲視群雄的國家,如今卻是一個依靠大量出國打工者寄來的外彙維系的貧窮國家。

2006年的世界發展報告指出,約16%的菲律賓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中。首都馬尼拉市人口有1200多萬,卻有400多萬人生活在貧民窟裏。

報告還指出,每年上百億的海外彙款,占菲律賓GDP的15%。

這些海外彙款,幾乎都來自菲律賓一個非常龐大的産業——菲傭。

“菲傭”在世界各國幾乎就是職業家庭傭人的象征,她們會說英語,而且性格溫順,極其擅長各類家務,但費用遠低于歐美同行,可謂性價比超高。

菲傭的起源來自美國殖民時期,隨著在菲律賓的美國人增多以及菲律賓中産階級的壯大,對傭工的需求開始旺盛。

看到商機後,許多菲律賓的學校特意開設包括烹饪、家務管理、縫紉、兒童看護等多門家政課程,專門用來培訓菲傭。

由于宗教與語言都近似西方社會以及良好的服從性,菲律賓女傭格外受到歐美雇主的青睐。

說起來,菲傭的“海外熱潮”,來自馬科斯時期。

馬科斯執政時期的就業率較低,民怨極大,他爲了降低失業率,並緩解人口壓力,提出了一項提高民衆收入的辦法——向海外輸送勞工。

馬科斯下台後,菲律賓政府繼續延續了這項産業,並進行一系列扶持政策,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大量的海外勞工不僅解決了一部分就業,也逐漸成爲菲政府穩定社會、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有意思的是,菲傭雇主的轉變,也恰好是不同時代經濟發展的縮影。

7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是菲律賓女性務工的主要目的地,這些國家收入較高、勞動力缺口大。菲律賓人會講英語又信仰基督教,所以入境政策較爲寬松。

不過,進入80年代,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通過承接西方産業轉移並積極發展轉口貿易經濟開始騰飛,距離港台較近的菲傭,憑借語言優勢、政府支持、較低人力成本和良好的服從性迅速填補了當地的家政業缺口。

1999年,菲律賓GDP爲856億美元,光海外勞工就給菲律賓帶來68億美元的外彙收入。其中,菲傭的占比就超過40億美元。

可以說,是無數菲傭撐起了菲律賓外彙收入的“半邊天”,並成爲國家的主要經濟支柱。

2023年數據顯示,菲律賓海外勞工人數約爲233萬人,占總人數的1.9%,其中主要爲菲傭。外勞彙款創曆史新高突破370億美元,約占菲律賓GDP的8.5%。

菲律賓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不僅僅依賴菲傭這一項産業。

2023年,菲律賓GDP爲4356.75億美元,在東盟排第四位。

農業約占整體GDP的16%;以汽車、電子、醫療器材、石化、食品、煙草、紡織爲主的制造業,約占整體GDP的29%;此外,還有由金融業、房地産業、餐飲業、航運業和電子商務等行業構成的服務業,約占據菲律賓GDP的近60%。

值得一提的是,服務業中的業務流程外包(BPO)也是菲律賓僅次于菲傭的可賺取豐厚外彙的産業。

所謂業務流程外包(BPO),其實就是跨國企業借助菲律賓良好的英文基礎,向全球客戶提供旅行咨詢、技術支持、教育、客戶服務、金融服務、在線業務等在內的英文呼叫服務。

2023年,菲律賓BPO産業帶來的收入突破300億美元,約占菲律賓GDP的6.8%;從業人數也突破200萬,占總人數的1.6%,成爲支柱産業之一。

此外,菲律賓島嶼衆多,旅遊業也是菲律賓支柱經濟之一。2023年,菲律賓旅遊業大約87億美元的收入,約占菲律賓GDP的2%。

不難看出,由于缺乏工業基礎和錯失轉型機遇,菲律賓的制造業乏善可陳,始終處于産業鏈的末端,在國際市場上缺少競爭力,維系經濟的依然是附加值並不高的傳統産業和低端加工業。

同時,由于門閥的控制,以及龐大的人口基數,菲律賓的基尼系數在2018年達到42.3%,成爲整個東亞地區基尼系數最高的國家之一,至今依舊維持在這樣的高位狀態。

更爲糟糕的是,菲律賓的社會貧富差距也十分明顯。2023年,聯合國一份報告稱,菲律賓收入最高的群體,僅占全國人口的1%,卻掌握著國民收入17%的財富,而占全國人口50%的普通民衆,僅掌握國民收入的14%,每月工資不足12,026.7菲律賓比索(約爲1500元人民幣)。

時至今日,在菲律賓最繁華的馬尼拉市,既有摩登現代的高樓大廈,也有高達數百萬貧困人口的貧民窟,許多人甚至只能靠撿拾餐飲垃圾果腹。

門閥政治的陰影下,菲律賓國內腐敗橫行、黑幫肆虐,國外唯美國馬首是瞻,再無往日“亞洲第二富國”風采。

文明與落後、貧窮與富裕,最終化爲菲律賓無法改變的宿命。

0 阅读:7

砺石商業評論

簡介:在這裏,讀懂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