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差十倍!爲什麽城市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晨凱看國際 2024-05-26 03:17:18

01

最近經常能刷到網約車行業的相關視頻。

一種是通知類的。

警告大家不要再想著失業去幹網約車了,因爲全國大部分城市已經開始飽和,很多網約車司機的日均接單量不超過20單,辛苦程度和收益水平已經無限接近于工地搬磚。

另一種是解釋爲啥還要開滴滴?

其中一個37歲大廠失業的北漂講的比較透徹,他說雖然開滴滴比較累,一天算下來也只有二三百,但回到老家真不知道該幹點啥。

因爲像哈爾濱這樣一個高消費低收入的城市,大部分人只拿著3000左右的工資,消費水平卻和北京不相上下。

他想不通月薪3000的老家該如何生活,所以即便找不到工作跑滴滴,也要在北京堅持待夠20年。

一邊是東亞特色的極致內卷,一邊是沒有退路的中年迷茫。

來時好好的,發現回不去了。

以前常聽身邊的朋友講,如果大城市混不好就回老家,現在看來,大城市呆不下去,老家可能也沒辦法回去了。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爲金融、互聯網、新能源這樣的高收入行業基本都放在幾個大城市,而資本和人才也只會跟著産業走,所以就造成像哈爾濱這樣的旅遊城市消費看齊北上廣,收入對標小鶴崗。

如果不在體制內,那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可能還不到大廠白領的一個月,薪資相差近十倍,即便家鄉能裝得下肉身,也無處安放失落的靈魂。

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困擾中國數十年的問題。

數據顯示,西部加東北地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7.40%,人口約2億占到總人口的14%,但人均GDP分別只有70870元和60400元人民幣。

而東部沿海(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加北京的面積只占全國5.6%,人口卻達到了3.6億,差不多是總人口的1/4(24.2%),人均GDP超過了12萬,要比東北高出了一倍還多。

2023年,北京市的生産總值是甘肅省的近4倍,平均月薪超兩倍,部分行業的收入差距已經擴大到了十倍以上的水平。

我在之前的文章和視頻裏也講過,城市化的本質是資本對效率的過度追求,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70%以後,接下來就是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一線吸二線、二線吸三線、三線四線無人可吸。

最後就是大量的中小城市農村化、鶴崗化,人口和産業只會集中在北京上廣深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幾個超級都市圈。

中國並不是少數幾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放眼全球,只要是正常點兒的,人口和財富都會流向幾個核心大城市。

比如旁邊的韓國只剩下了首爾和釜山,日本搞到今天也只有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個經濟帶,甚至就連印度都出現了國際大都市(孟買)與農業重金屬的混搭局面。

02

當然,中國的不平衡原因更複雜一些。

從曆史的角度去看,農耕時代平原值錢,工業時代沿海值錢。因爲沿海地區的江河湖海四通發達,物流和人力的成本也就相對便宜。

但咱們在建國後的30多年裏主要強調內陸發展,主要是當年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內陸相對安全,沿海更容易遭到攻擊。

後來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頂層設計把四個沿海城市當作實驗窗口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長三角、珠三角不僅承接了全球第二次産業轉移,還形成了大出大進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

像東莞、甯波、義烏這樣的發達城市,就是從服裝、鞋襪等低端輕工業做起,積累了一定資本後又不斷叠代升級,終于形成了産業鏈相對完善的世界級工廠。

在這個經濟不斷溢出的發展過程中,東部沿海提前跨入了發達城市水平,中部地區由于人口優勢也在不斷吸引新興制造産業,只有西部和東北長期依靠轉移支付,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實際上,國家爲了平衡地區經濟發展,早在2000年就啓動了“西部大開發”戰略,2003年又出台了類似振興東北的政策計劃。

在西部大開發實施的15年裏,該地區已經鋪設了大約4萬公裏的鐵路,甚至超過了日本全國鐵路的總長度,這還不算高速公路、橋梁和機場,目標就是重新連接中國通往中亞直達歐洲的古絲綢貿易之路。

爲了縮小東、西兩邊的發展差距,國家還要求城市之間對口支援,也就是15個發達城市帶動20個老區,比如上海的一些食品加工企業就被要求從1700公裏以外的遵義市采購農産品。

一番操作下來,區域經濟的差距是縮小了,但遠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

比如西部省份的人均GDP相比沿海地區大約從35%提升到了54%,東北從62%上升到了71%,貧困人口基本已經沒了,但收入差距卻是越拉越大。

如今,西部省份的居民收入大約是沿海地區的57%,東北甚至連沿海的一半都不到,具體到城市和行業更是拉大到了10倍以上。

但你要說東北沒有真大哥,三亞的老百姓都不答應。

其實西部和東北並不缺少開著庫裏南的真土豪,只不過這些人的生意大多和挖礦、土木工程強相關,賺到錢後又跑到東南沿海買豪宅、開遊艇。

等于東北賺錢三亞花,一分也沒帶回家,基建工程的溢出紅利並沒有帶動當地産業的長期發展。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東北人爲啥都往外地跑,因爲除了洗浴、燒烤和網紅,能拿高薪的工作實在太少了。

僅在2010至2020這十年間,東北人口就減少了1100多萬,基本是以每年100萬的速度在遞減,鶴崗只是東北的一個縮影。

03

當然,區域發展不平衡還有一個客觀因素,那就是地理。

咱們打開地圖就能發現,與中國西部相連的都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這樣的人少且窮的內陸國家,他們對與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西部省份也沒辦法像沿海地區那樣貿易致富。

而東北即便打開了圖們江,放眼望去也只是東亞圈裏的傳統鄰居,要麽窮出金屬質感,要麽市場早已飽和。

雖然這些年咱們一直在力推歐亞大鐵路,但集裝箱海上運輸仍然要比火車便宜不少,大多數的出口商甯願在港口建廠也不願意遷往內陸地區。

過去二十年,雖然內陸地區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增幅並不高,所占比重也只是從8%上升到了12%左右。

目前,全國已有118座城市開通了高鐵,目的是縮短城市距離,帶動偏遠地區快速發展,但實際情況卻是加快了小鎮青年奔赴經濟發達城市,同時也加速了三四線城市的空心化和老齡化。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內陸地區雖然在經濟上與東部沿海差距明顯,但在戰略意義上卻排在國家的首位。

首先就是長達22000公裏的陸地邊境安全,這裏就不展開講了。

其次是豐富的礦産、水電、風電和太陽能資源。

中國的大部分稀土礦産集中在內蒙和贛南,西部地區則蘊藏著大量石油和煤炭,西北、西南的風能、太陽能、水利資源也十分充足。

預計到了2030年,西部地區的風電、太陽裝機容量接近10億千瓦,基本可以滿足全國的用電量。

而且,咱們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特高壓輸電線路網絡,可以把西部的綠色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部地區。

這麽說吧,東部沿海5.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40%的GDP,但可開發能源只占全國的0.4%。

而西部地區約占全國的72%,GDP貢獻較低,但卻擁有一半以上的能源儲量。

中國排名前100的大學裏,只有16所位于西部,東部省份的高科技公司數量是內陸地區的五倍還多。

所以結論就很明顯了。

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大概率不會停,因爲這裏的資源潛力決定了我們的發展上限。

而東部沿海會出現幾個人口過億的超級都市圈,大部分的核心産業也會集中在這裏。

城市化進程不可逆,年輕人也只會跟著産業走,未來東、西部的發展差距會縮小,但機會只存在于政府爲主導的産業集群。

大部分的中小城市越來越鶴崗,普通人的收入差距也只會越拉越大。

此文完。

1 阅读:217

晨凱看國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