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修的日本曆史”——台灣學生被問及中國曆史,一臉茫然

司空知山海 2024-06-06 11:45:09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前言

台灣被日本殖民期間,台灣人民也曾勇敢地站出來,奮力反抗。

然而時至今日,這段抗爭的曆史似乎已被當代台灣青年遺忘。

當台灣學生被問及中國曆史時,竟是一臉茫然,甚至回答說:

“我選修的是日本曆史。”

數典忘祖

一位台灣高中生,在采訪中被問到:“中國的曆史,你大概都學了哪些?”

這並不是一個深奧晦澀,很難回答的問題。

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大一統王朝有九個,小王朝五十多個,鴉片戰爭後的近代史也有110年。

浩如煙海的中國曆史,作爲一名中國人,即便只是一知半解,多少也能說出一二。

然而這位台灣高中生聽了,卻連一個字都說不出。

她只是沉默著歪了歪頭,然後尴尬地笑了。

隨後她解釋道:“因爲我現在在選修日本的曆史。”

采訪者于是又問:“那你們課本上有學噍吧哖事件嗎?”

而這名高中生的反應,明顯對“噍吧哖”一詞非常陌生,似乎從沒聽說過。

采訪者又重複了一遍,可對方的回答,仍然只有沉默。

這段采訪,出自一部名爲《何以當歸》的紀錄片。

全長近兩個小時,從食物入手,探討了台灣的曆史、文化以及社會現象。

通過展示不同背景的台灣民衆的觀點和生活,揭示了政治操弄、民衆的政治狂熱以及民進黨推行的“去中國化”政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一些年輕人對中國曆史的了解非常有限。

2024年3月,這部紀錄片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後,一時間成爲了人們談論的焦點。

尤其是這段台灣高中生的采訪,在互聯網迅速傳播,引起了大量討論。

“去中國化”教育

采訪者在提問時所提到的“噍吧哖事件”,是一件鮮有人知的冷僻事件嗎?

很多人不知道“噍吧哖”,但應該有不少人知道另一個叫法——西來庵事件。

或者多多少少聽說過此次起義事件的領導者,中國台灣抗日英雄余清芳的名字。

自1895年至20世紀初,日本殖民者對台灣的統治手段非常殘酷。

他們通過鎮壓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鬥爭,推行警察政治,確立了殖民統治的秩序。

然而,當時的台灣人民並未屈服于這種壓迫,民間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從1907年到1915年,台灣民衆先後發起了12次武裝反抗。

1915年,余清芳、羅俊等抗日英雄,以台南市西來庵爲集結點,借助對神佛的信仰,動員民衆,企圖推翻殖民統治。

盡管起義計劃泄露,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發起了行動。

同年七月、八月間,起義者們攻擊了多個日本殖民當局的派出所。

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最終還是在日軍和警察的聯合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據統計,在這次起義事件中,有3萬多台灣人民犧牲。

這場起義,因其主要戰場在噍吧哖,也被稱爲噍吧哖起義。

噍吧哖事件是台灣人民反殖民鬥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慘重的一次,是台灣抗日史上的輝煌篇章,其曆史意義不言而喻。

台灣地方的曆史,大陸人或許有些陌生。

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本地人,一個接受了曆史教育的學生,對于這樣意義重大的近代曆史事件竟然聽都沒聽過。

就好像是南京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殺,上海人不知道淞滬會戰,重慶人不知道渣滓洞一樣令人震驚。

台灣學生在談到中國曆史、抗日曆史時茫然的狀態,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而更讓人感到氣憤和憂心的,是年輕人“數典忘祖”的背後,所反應出的台灣教育問題。

以曆史科目爲例,中國曆史在台灣的課程中被大幅度縮減,與地理、公民教育合並爲一門課程。

而台灣曆史、日本曆史、世界曆史則分別獨立成課,學生可以任選一門修學分。

此外,台灣的語文教材中,經典文言文、唐詩宋詞以及大師文章等內容也在減少。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道:

“任何一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于本國以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能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就如同一片不知道自己屬于一棵樹的葉子。

而台灣這樣“去中國化”的教育,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令一代年輕人陷入了曆史、文化虛無主義,缺乏身份認同。

日本殖民奴化教育

不了解本國曆史,卻對日本曆史情有獨鍾?

自1945年台灣光複以來,台灣社會各階層對日本殖民時期仍存有某種懷舊之情,“親日情緒”頗爲顯著。

在文化認同上,台灣民衆對日本文化有著很強的偏好和喜愛。

在政治舞台上亦是如此。

黃文雄、金美齡、李登輝這樣的“台灣日語族”,在台灣乃至日本都相當活躍,發表了大量親日言論和著作。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已經結束了近80年,但爲何“日本情結”在台灣民衆的身份認同中仍然根深蒂固?

這與日據時期,日本在台灣實施的殖民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便開始了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爲了深度重塑台灣民衆的身份認同,將台灣徹底編進日本的版圖,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同化措施,開啓了“去中國化”的進程。

在台灣的教育領域,日本語的推廣無疑是同化政策中最顯著的一環。

當時所謂的“國語運動”,實質上就是日本語的普及行動。

台灣總督府大量設立“國語講習所”,並要求所有小學取消漢文課程。

當時,孩子們在日式學校接受教育,用日語上課,日常生活中也廣泛使用日語。

爲了激發民衆學習日語熱情,日本殖民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激勵措施。

對那些積極學習日本語的“國語家庭”給予表彰,賦予優待。

那些精通日語的學生,或是來自“國語家庭”的台灣人,得以接受更優質教育,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與此同時,日本殖民當局還在不斷打壓、削弱漢語和漢文的地位。

在中等以上的學校教育中,限制漢語的學習,被列爲選修科目。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啓動了一場全面的“皇民化”運動。

在教育領域,不僅禁止學校和社會使用漢語,還要求所有的報刊停止使用漢文。

此外,日本當局還強制廢止了那些教授漢文的私塾。

采取如此極端的壓迫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從根本上消除漢文的影響,以此來加強對台灣社會的文化控制和同化政策。

他們一邊強行輸出日本文化,一邊又不遺余力地侮辱中華民族的文明。

比如強行拆除台灣的寺廟,迫使台灣人民轉而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

鼓勵台灣人民改用日本名字,穿和服,按照日本的風俗習慣生活。

在學校的教育中,日本殖民者將中國描述爲“一個野蠻黑暗的病國”。

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台灣學生對中國的看法,破壞他們對祖國的情感和民族認同。

被日本殖民奴化教育“洗腦”的一代人,很多都已完全認同了殖民者的文化。

甚至在現當代的部分台灣民衆心中,依然懷念日據時代。

“殖民”的出發點本就是錯誤的,不能因其帶來了更強的生産力與生活水平,就大肆贊揚。

這完全是本末倒置,顛倒黑白。

“台獨史觀”

進入20世紀80年代,李登輝作爲台灣掌權者,推動了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教育改革。

1990年,台灣實施了“教改”政策,對教科書進行改版,逐步增加了關于台灣曆史和地理的內容。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李登輝就指示時任“教育部長”的杜正勝,負責編撰一套名爲《認識台灣》的教科書。

其中的《曆史篇》,宣稱台灣三百多年來的統治者都是外來政權,甚至誇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成就,鼓吹“日本殖民統治有功論”。

而其核心,就是在宣揚“同心圓史觀”。

“同心圓史觀”認爲,曆史學習應像同心圓一樣,由中心向外層層展開。

中心便是最直接影響個體或族群的本土曆史和文化,隨後逐層擴展到國家曆史、地區曆史乃至全球史。

這樣的史觀本質上並沒有問題,只是如果將台灣定爲中心,那麽推動這種史觀,就無異于是在宣傳“台獨史觀”。

學生們在剛接觸這樣的曆史教育時,可能並不認同,也無法接受。

但是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久而久之便會受到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認知。

2006年,民進黨又通過了“95暫綱”。

在這份教綱中,曆史課本中提高了台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卻獨獨減少了中國史的內容。

而且把1945年以前列爲中國史,1945年以後列爲台灣史,將二者完全分開講授。

這種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兩岸的曆史聯系。

與此同時,“95暫綱”還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和文件的定位進行了調整。

例如,將二戰結束後確立台灣回歸中國的《開羅宣言》,定位爲“新聞公報”,這無疑是淡化了其法律效力和曆史意義。

並且,爲強調台灣在戰後國際關系中的所謂“獨立地位”,還將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納入了教材。

2014年3月,台灣又掀起了一場“太陽花學運”。

起初,這場運動以爭取民主爲旗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徹底演變成了一場反對馬英九政府和中國大陸的抗議活動。

運動爆發後,台灣許多家庭內部的矛盾都非常尖銳。

“綠色家庭的小孩沒有變藍,可是藍色家庭的小孩都變綠了”。

這種狀況,讓不少父母感到困惑無奈。

爲了避免家庭內部的沖突,許多父母只能選擇在家中回避政治話題。

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們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已經深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這種影響根深蒂固,難以逆轉。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2014年馬英九執政時期,台灣又一次對高中曆史課綱進行了調整。

但此次修改的目的與以往不同。

這一次,是要強化“大一統”的中華曆史觀,加深台灣與大陸之間文化上的聯系。

這份重新修正的課綱,正視了清政府在台灣修建鐵路、建學校等積極建設。

同時,用“光複台灣”取代了“接收台灣”的說法,將“中國”改爲“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時期”則被改爲“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前增加了“被迫”……

這些都屬于正本清源的修改,爲的是糾正曆史教育方向,對抗“去中國化”的趨勢。

然而馬英九的這次撥亂反正,卻引發了一場“反課綱”運動。

對這種沖擊“台獨史觀”的修改,民進黨反應相當激烈。

教育部門的負責人辭職,還慫恿學生走上街頭抗議,高舉“汝思華,吾思台”的抗議標語,並要求廢除“微調課綱”。

2018年8月,蔡英文領導的台灣當局,在教育領域又做出了調整。

調整後,高中曆史科的中國史不再單獨成冊,而是被納入東亞史框架中,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的曆史並列討論。

而台灣史則從中國史中獨立出來,成爲了一個獨立的單元,其教學內容也得到了大幅擴充。

中國史被納入東亞史後,需要涵蓋蒙古、中亞、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曆史。

然而,台灣學者對這些地區的曆史研究相對有限,唯獨對日本史的研究最爲深入。

因此,在新課綱的編寫過程中,熟悉日本史的學者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課綱的視角也更傾向于日本的立場。

而在這種新課綱下培養出的年輕人,有著更強的台灣主體意識。

至此,台灣曆史教育中,“去中國化”的進程已經基本完成。

這不僅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曆史認知,也將對台灣社會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龔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爲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

這句話是說,想要了解更加高深的治國方式,就必須先反觀曆史;

而想要毀滅一個國家,就必須先毀掉這個國家的曆史。

也就是通過曆史虛無主義的手段,否定和抹黑一個民族的祖先和曆史,來摧毀這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

民進黨當局和一些“台獨”分子顯然深谙此理。

爲了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他們通過教育,讓台灣的年輕一代接受“台獨史觀”。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台灣青年,對中國曆史的了解會越來越少,對中國的認同感也會越來越淡薄。

這不僅關乎台灣的未來,也關乎兩岸關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鈞凱.香港和台灣教育的“去殖民化”遠遠不夠[J].台聲,2024(05):49-51.

[2]華昉. 曆史虛無主義對台灣公民曆史教育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8.

[3]闫曼悅.日據時期“同化”政策對台灣“日本認同”的形塑——一個殖民知識化的視角[J].閩台關系研究,2022(02):78-88.

0 阅读:1038
评论列表
  • 2024-06-08 10:18

    拒者只有一死!接上

  • 2024-06-07 10:05

    去中國化,都是日崽搞出來的

  • 2024-06-08 08:28

    沒有傳承就沒有靈魂

  • 2024-06-08 10:17

    島上的人願去哪裏,願做哪國公民,尊重它們的意願,但土地必須歸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

  • 2024-06-08 09:54

    彎彎可能已經被日本人。滲透了。

  • 2024-06-08 09:32

    學生的家長都不管學什麽曆史,小編操啥心

  • 2024-06-08 12:07

    真是白癡

  • 2024-06-08 10:12

    台灣人真的是被日本鬼子奴隸到骨子裏了,真的是讓賊做父呀,台灣人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