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故事的中國藝術》:中國藝術品背後的故事

綠蕊曆史談 2024-06-19 13:20:29

誰說孩子看不懂藝術?那是他們沒有遇到適合的藝術啓蒙讀物。

如果從故事的角度去講中國藝術,不僅可以讓孩子看得懂藝術,還能讓他們深深愛上藝術。

由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團隊編寫的這套《會講故事的中國藝術》,是專門爲7至12歲青少年打造的中國藝術史書籍,它以時間順序,選取不同朝代的藝術品,以故事的形式展開,爲孩子展現中國藝術的魅力。

全書共有五冊,分別爲《先秦重器》《秦漢大觀,魏晉奇珍》《隋唐盛世,五代諜影》《宋元風雅》《明清光華》,呈現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品,並解讀它們背後的故事。

不得不說,這樣講述中國藝術的方式特別,也有意思,對孩子很有吸引力。

舉個例子。

現存于浙江省博物館的豬紋陶缽,其上刻畫了一只豬,但這只豬與家豬不太一樣,它看起來像是野豬。人們爲什麽要刻畫一只野豬在陶缽上呢?

據考古學家推測,這件陶缽很可能是一件祈雨祭天的禮器,這也說明了豬對河姆渡人的重要性。除了河姆渡文化,其實中國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各種豬形的器物,比如紅山文化遺址中的玉豬龍,結合了豬與龍的造型。

從陶缽上的豬,我們還可以了解到中國人很早就開始養豬了。

這樣通過故事來看中國藝術,是不是很有趣?

再舉個例子。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很著名,這幅畫如何解讀呢?

原來“簪花”一詞源自畫中女子精心盤起的發髻上都插著鮮花。畫中唐朝美人的狀態也體現了唐朝女子在宮廷中的日常生活狀態。

她們身穿抹胸式連衣裙,大膽前衛,她們簪花、逗狗、散步等等,生活悠閑。不過她們也有自己的無聊和苦悶,有時候悠閑背後是無盡的空虛寂寞。

看吧,通過繪畫我們可以了解背後的故事,這背後的故事更方便我們了解曆史。

再比如,《秋庭嬰戲圖》可以讓我們了解宋代小朋友的模樣,他們平日的穿著打扮以及喜好;《百子圖》可以讓我們直觀的欣賞孩子們豐富有趣的童年生活;《三鼠圖》則體現了明朝皇帝朱瞻基期望多子多孫的想法;《葡萄松鼠圖》的葡萄沒有了水汪汪、紫燦燦的光澤,其實體現了徐渭悲慘的一生。

可以說,每一件中國藝術品它們背後都有故事,了解這些故事,也可以了解相應的曆史。

對于小孩子來講,從故事入手無疑是最能接受的,這才是正確幫助孩子打開中國藝術大門的鑰匙。

最後想說,《會講故事的中國藝術》這本書語言簡單、易懂,又不失專業與科普,沒有了複雜的術語,孩子們很容易接受。

如果你想讓孩子走進中國藝術,又不知從何入手,那麽打開這本《會講故事的中國藝術》,開啓孩子的中國藝術之旅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