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豁達的一首“冬至”詩,充滿生活情趣,讀後倍感溫暖

解憂詩詞 2022-12-22 12:34:17

時光漫過輕煙,流水碾過長廊,轉眼又是一年冬至。

這一日,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思念也最深。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冬至宵難短,孤眠恨自長”、“一年今夜永,萬感客愁生”……

今天要講的這首冬至詩是杜甫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這首詩寫于公元766年,當時的杜甫離開了安居多年的成都浣花草堂,來到了夔州。

時任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對杜甫很是照顧,讓他主管東屯的百頃公田,因此得以安定下來。

但是讀過《登高》(寫于767年)的都知道,此時的杜甫漂泊異鄉,年老體弱,病痛纏身,生活雖安定卻依然窮困。

但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杜甫寫下了這樣一首豁達樂觀,充滿生活情趣的“冬至詩”,怎不令人欽佩?

詩題中的“小至”,比較有爭議,有人說是冬至前一天,也有人認爲是冬至過後,衆說紛纭。

我們這裏就姑且當作冬至前一天吧。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詩歌首聯緊扣標題,點明了時間——冬至。

前一句中的“天時”是指自然界的節氣,而“人事”則是指人間的事物。

季節流轉,四時變幻,新舊更替人世變遷,這都是永恒不變的定律。

然詩人此處著一“催”字則將這種變化無限放大,給人以緊迫感。

原本對于漂泊異鄉,風燭殘年的詩人來說,寒冬至冷,一年將盡,心中自是愁苦。

但是緊接著一句“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過後,陽氣漸生,春天的腳步也臨近了。

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樞紐,不僅解釋了“冬至”的意義,後文的景物描寫,以及詩人的情感皆由此句而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這一聯承接上一句而來,選取了“刺繡”和“吹葭”這兩件事來襯托季節的變化。

《唐雜錄》有雲:“唐宮中以女工揆日之長短,冬至後,日晷漸長,比常日增一線之功。”

而“吹葭”是古人測試節令變換的一種方法,即將蘆葦莖中的薄膜燒成灰,放在十二律管中。

每一節氣到來時,對應的律管中的葭灰就會飛出去。

“六琯”就是指玉制的律管。

冬至一陽生,是新一年的開始,對應的是陽律中的黃鍾,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冬至詩詞中也會提到黃鍾。

例如南宋朱淑真的“黃鍾應律好風吹,陰伏陽升淑氣回”;金朝李俊民的“已應黃宮律,初生複卦陽”,都是描寫冬至。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再來看頸聯兩句,轉爲寫景,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畫面。

此時的岸邊已有暖意,只待臘月一過,楊柳便會舒展枝條,迎接春天的到來;山中雖然依然寒冷,但梅花卻仿佛要沖破這寒意,迎風綻放。

岸邊的楊柳,山中的梅花,地點不同,景物不同,但卻渾然一體,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最耐人尋味的是“將”和“欲”這兩個字,看似無實義的副詞,卻寫盡冬春之交的景象,同時也將詩人對春天的那種盼望之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最後的尾聯轉爲敘事抒情。

雖然身處異鄉,但此處的自然風物與故鄉相差無幾,既然如此,不如暢飲一番,方不負這良辰美景。

都說李白是“酒仙”,其實杜甫也時常飲酒,並且他的酒多是苦的。

例如“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然而此處卻不同,有幾分李白《客中作》中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豪放之風。

也有人覺得他可能是借酒消愁,苦中作樂,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裏詩人是與兒子一同開懷暢飲。

仇兆鳌在《杜詩詳注》卷十八解釋道:“鮑照《三日》詩‘臨流盡覆杯’,此覆杯是快飲也。”

詩人的愉悅之情由此可見。

整首詩來看,緊緊圍繞著“冬至”這一節令展開描寫,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豁達情懷,充滿生活情趣,讀來倍感溫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2 阅读:211
评论列表
  • 2023-01-06 23:13

    2022年12月22日冬至》 今歲冬至立, 又將一年終。 晚歸家桌上, 水餃飄香迎。 疫瘟消弭去? 全面放開中……… 晝短漫長夜, 最動離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