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夠好的養育:擁有力量,卻不強加于孩

百合讀書 2024-05-02 08:42:23

《孩子:挑戰》中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並不能真正強迫孩子做任何事。

如果想讓孩子獨立,就不能一直讓孩子聽父母的。

可是大多數養育都是兩種模式,要麽完全順從孩子,要麽必須這麽做。

這是養育孩子的兩個極端方式,而我很“幸運”的全部踐行了這兩種思路,在七年級到九年級時踐行的是包辦型管理,而在高一上學期又選擇了放任式管理。

痛定思痛,我終于明白足夠好的養育既不是要什麽都管,又不是完全佛系,而是要以顧問型養育來陪伴孩子,來幫他解決一些他無法釋懷和放下的問題。

顧問型父母擁有著力量,卻從來不會強加于孩,而是因需而定,而通過學習,我也明白了自己要在踐行中遵循的幾個宗旨:

第一,觀察孩子的情緒

不要低估孩子做事的能力,也不要高估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

尤其是在孩子遇到一個新環境或沒有朋友的情況下,再加上受一些挫折,很容易對學習和生活喪失信心。

這時要是一味忽略孩子的情緒,只是輕飄飄一句:孩子,我相信你能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

就相當于否認孩子的情緒,也在暗示孩子不要做一個“膽小鬼”,這時孩子就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者在找不到情緒釋放的出口時,要麽情緒emo,要麽選擇隨波逐流。

這是我在孩子上學期犯的一個最大錯誤,完全無視了孩子的壞情緒,認爲以他的能力可以完全自己搞定,而我只需要靜待花開。

現在想起來,是我太高估了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忽略了錯誤的情緒釋放方式,會加重焦慮,讓壓力變得更加無處安放。

這學期我發現之前的錯誤做法時,做到了調整,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和情緒療愈經驗踐行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情緒從之前的emo慢慢變得情緒穩定了。

第二,主動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心得

有時,當孩子遇到人際關系或對情緒上的困惑時,我首先選擇的是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批判、不指責,等他把話說完後,先去認同他的感受。

然後再跟他分享,我之前遇到過相似的事,我的想法是什麽,然後我是怎麽處理和應對的。

當我這麽做時,我發現孩子對我很依賴,也很信任,還主動問我:媽媽,我該怎麽做。

這時,我就給他一些建議:接納自己改變不了的事,然後努力去改變能夠改變的事。一直以自己的感受爲中心,既不否認自己的感受,也不放大感受。

因爲人是有刻板印象的,你很可能在無意識中放大自己的負情緒和不喜歡的人和事,也會在認爲對的事中,陷入自我認識的狹隘和偏見。

當我這麽跟孩子聊時,孩子不僅沒有反駁我,還聊得很愉快。

第三,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在陪伴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我遵循著“能讓孩子自己做的,我一概不插手”。

但日常跟老師溝通或者一些小細節,我就鼓勵孩子在學校去直接找老師,或者遇到的一些人際關系中的問題,或者學習上的問題,讓孩子先自己思考,先有自己的意見再去跟溝通。

能用陳述的方式表達,就不要用情緒的方式去表達。多去自己做決定。

在孩子以往的生活和學習中,很多決定都是我替他做的,包括學習規劃,目標管理和複習計劃,都是我設定好,他只需要照做。

到了高中後,發現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完全起不到作用了,除了學習難度的增加,還有生活作息,一周只能見一次,我不可能替孩子做任何決定。

而這時,我能做的就是鼓勵孩子懷揣勇氣,去不斷做一些決定,主動向前一步,主動去參與。

讓孩子能自己多做決定,也是他們成長路上必要的一步,這是成爲自己,獲得恒定自信的活水之源。

第四,因需而選擇幫助

我也不再不會像之前一樣什麽都管,什麽都想操心,一點芝麻的小事都保持著十二分的警惕和緊張。

但也不會完全放任什麽都不管,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在孩子難過時,在孩子壓力太大時,我一定會伸出援手,通過正念和書寫療愈,讓孩子參與發現自我,接納自我和超越自我這個良性成長體系之中來。

有問題並不是完全是壞事,如果孩子能在問題中得到啓發,能在媽媽的幫助和引導下,自己圓滿解決問題,那麽自信心和心力這塊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既不過度操心,讓孩子一遇見問題就慣性找媽媽解決,而不是靠自己先去嘗試解決,也不在孩子明明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時,還強迫自己必須解決。

陪伴而不是強迫,尊重而不是壓制,這時孩子就能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自洽的成長。

0 阅读:5

百合讀書

簡介: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的百合,讀完10000本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