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藩之亂,他們爲什麽叛亂,結果是怎麽樣的

忠盛聊曆史 2023-07-02 18:26:49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諸侯之間的爭鬥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比如秦始皇“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代的“靖難之戰”、清代早期的“三藩之亂”,三藩就是雲南平西王_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而在山海關,因爲八旗士兵的數量有限,再加上原本的地盤太大,所以,他們以這些明朝投降的士兵,進攻李自成的大順,還有南明的軍隊。這一戰略的實施,使得清王朝能夠快速占領原來的明代領土,從而實現了對明代政權的更替。

可是,當大清統一全國的時候,三藩已經成爲了一個龐然大物,他們掌握了太多的權力,導致他們自立門戶,這對于大清的江山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三藩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和清朝形成了對抗之勢,給清朝帶來了巨大的不穩定。于是,康熙12年 (167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旨撤藩令,于是就有了後來的戰爭。康熙20年冬,清軍攻入雲貴省昆明時,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至此,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叛亂告一段落。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吳三桂在三藩叛亂中病逝,其他兩個藩王的下場如何?

所謂“三藩之亂”,其實真正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吳三桂。他消滅了南明勢力之後,被晉爲“平西親王”,和福建的耿精忠和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希一起被稱爲“三藩制”。雖說,三藩在建國的時候,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在封建制度下,藩王對朝野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隱患。作爲一個年輕氣盛的康熙,他當然希望能夠將三大藩鎮的事情一勞永逸地處理掉。所以,在康熙12年(1673年),就下達了撤藩的命令。吳三桂自號“周王”,是“天下水陸大元帥”,是“興明討寇”的大元帥,他發出的戰書,被稱爲“三藩之亂”。

三番之亂時,吳三桂最初並未稱皇,而是以周王自稱。然而,康熙17年(1678年),吳三桂卻于衡州(今天的衡陽市)稱帝,改大周爲帝,並在衡陽定都,改元昭武,想要一統天下

吳三桂的“自立爲王”之舉,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吳三桂因病而死于衡陽。吳三桂病逝後,他的孫子吳世璠堅守三年,最終昆明被清軍攻陷,三藩紛爭就此落幕。至于吳三桂,如果不是在一六七八年就病逝了,恐怕早就被滿清王朝給殺了,也就是說,康熙絕對不會讓吳三桂活著。

這尚可喜雖然是三大藩王之一,但他並沒有和吳三桂一起造反,,而是又歸順了清朝。吳三桂正式造反以後,在南疆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聲浪,靖南王耿精忠也造反了,于是,雲南,貴州,福建,江西,廣西,都在吳三桂的統治之下。廣東平南王的部屬中,又有劉進忠,祖澤清,以及許多其他的部屬,在近海列島上興起。以廣東這一小塊地方,使十萬起義者不能專心于北方,從而爲清廷的剿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志新率軍圍困其父府邸,奪其兵權,于是與吳三桂合謀謀反,尚可喜得知消息,想要上吊自殺,卻被隨從們救了回來。當年10月29日,尚可喜在廣州去世,終年73。

而其子,尚志新,亦非完全追隨吳三桂。尚志新與吳三桂一起造反,很快就忏悔了自己的罪行,歸順了清朝,襲封平南王,坐鎮廣東。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下旨派兵援救宜章,郴州,永興,諸公均以辭拒。在廣東,他對吳三桂與清政府都采取了旁觀者的態度,也就是說,他想要站在一個中立的位置上,等待時機,爭取最大的好處。但是,誰都知道,這種投機取巧的人,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年),還未剿滅吳三桂的余孽,康熙便下旨捉拿尚之信,押入京中,立時處決,其家人全被寬恕。對于這一點我認爲,清廷未對尚之信一家進行嚴懲,並非由于他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他的父親尚可喜在平亂中立下的汗馬功勞。

終于,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清廷下旨取消“三藩”,吳三桂起兵造反。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將範文程之子範承谟及其黨羽等五十余人斬殺。耿精忠造反,大清震驚。于是康熙便開始了他的計劃,他一面出兵閩,一面勸誡精耿忠,讓他改邪歸正,並把他在京中的兄弟都關了起來;至于康熙,想要將注意力放在吳三桂身上,自然是想要讓耿精忠改邪歸正。若是耿精忠能夠順水推舟,說不定還能有個好下場。不過,說到底,還是耿精忠決定一意孤行。

康熙15年(一六七六年)10月,朝廷派了一位將軍,奉命去招降耿精忠。值得注意的是,在耿精忠向清投降後,仍有反叛之意,並被其下屬秘密舉報。當然,這也讓康熙這個血氣方剛的小皇帝動了真火。康熙21年(1682年)1月,“三藩”叛亂被完全剿滅。故而,在三大諸侯之中,耿精忠的下場是最慘的,被人淩遲而亡。

1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