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的弟弟16歲訂婚了,外甥女終于明白我們爲什麽要接受教育

康康評小說 2024-05-01 22:01:12

教育,似乎是貫穿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名詞,我們在生活中對于教育更是耳熟能詳,可是我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從沒有人停下腳步細細思考,教育到底是什麽?我們爲什麽要接受教育?教育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麽?

我高中也曾經設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模板下,在周圍人都努力學習內卷的模式下,這個問題好像總沒有得到解決。直到我上了大學,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無意中聽到了室友的故事,我似乎才對“教育”這兩個字産生了一些模糊的概念。

我的室友來自貴州的某個山區,家裏一共3個孩子,她是姐姐,下面有兩個弟弟。她說,全家只供他一個人上學,兩個弟弟都是念到初中就辍學了,跟著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大一點的弟弟16歲,她有一有很驕傲地拿著手機和我們說:“你們看,我弟弟訂婚了!”

說實話我當時甚至都沒有反應過來,在我的印象中,十六七歲就結婚,像是上個年代才會發生的事情。

當我還在沉思中時,我的另外兩個室友叽叽喳喳問道:“你弟弟年齡這麽小,那女方年齡多大呀?要不要彩禮?這麽小能領證嗎?那要是生了孩子怎麽上戶口啊?”

她一一回答了我們的這些問題。原來,和他弟弟結婚的那個女孩子也只有16歲,男方給了1萬的彩禮,只辦酒席不領證,女孩從此以後就是她家的媳婦了,要爲她家傳宗接代。

我聽完這番話,心裏不知怎麽覺得很悲哀。雖然我與這位即將嫁做人婦的女孩兒素昧平生,我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模樣,可我心底還是油然生出一股惋惜之情。

十六七歲,本該是恣意張揚、意氣風發的年紀,本該坐在窗明幾淨的教室裏,暢想著未來,本該擁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青春年華。如今卻要洗手做羹湯,被一場婚姻禁锢住一生的自由。

我從前從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我甚至覺得這樣的事情離我太遙遠,遠到虛無缥缈,甚至我目光所及之處都觸碰不到它的蹤影。

可現在我卻在反思,我是不是錯了?教育是不是真的能改變人的一生?如果我的室友沒有讀高中,沒有考上大學,現在的她會不會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在這一瞬間明白了張桂梅校長創辦女子學校的初心,如果不是他的這一舉動,也許就讀于女子高中的這些女孩兒也會循規蹈矩地嫁人生子,會麻木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會親手毀掉她們十幾二十歲的大好青春。

是張校長給了她們破繭重生的機會,這些女孩在張桂梅小張的教導下考上了大學,找到了工作,重新找到了真實的自己,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成長,那麽我想,教育目標的第一步也許就是睜眼看世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決定了我們眼界的高低,眼界越高,世界就越五彩斑斓。

也許在這樣的山區,在這些女孩兒的眼中,這樣的生活是必然要接受的結果,她們不懂我們的共情,是因爲她們眼中沒有更靓麗的色彩。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寄托了對教育的向往。也許有朝一日,教育的普及能夠更深入,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世界的色彩,能夠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各位能夠共勉,能夠爲教育事業的推動添磚加瓦。

0 阅读:2

康康評小說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