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撞死人,反而面帶微笑!人性本惡,因不在惡,而在于不識惡

蘭博評社會 2024-04-05 04:44:40

前天看到一則新聞:2020年6月27號,廣東一女子穿著“恨天高”駕車,當街撞死一名女騎手,交警在給她做酒精檢測時,這位女子還面帶微笑。

用一句人性的泯滅與道德的淪喪來形容她,似乎還不足以釋放一個正義之士內心的悲憤之情,這不禁讓我想起兒時那句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多麽的蒼白無力。

其實早在兒時(大概是在我上小學一年級)我本人就深深懷疑過這句話,或者起碼我認爲是片面的。因爲那時候我就見識過人性的醜惡,周圍似乎有很多人的行爲看起來都不是那麽的“善”,但懷疑歸懷疑,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一來是,知道自己年幼無知不敢不接受老祖宗提出的真理;二來是,如果我在卷子上面的填空題處寫上“人之初,性本惡”三個字,不但會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狠狠的批評思想不正,搞不好還會挨一頓毒打(那個年代老師打學生是家常便飯),甚至還要被“叫家長”,而家長來了也沒什麽好處,反而會偏向于老師,那個年代的家長很奇怪,好像天生跟自己孩子有仇,主動把孩子送到老師面前交代:“老師,你該打就打,狠狠地打!”,這句話給原本就“性不太善的老師”打了一針強心劑,更讓老師肆無忌憚地把毒打一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基于以上兩點,我把這點懷疑深深的埋沒在心底……

直到後來,大概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學到一篇課文《科學家的問題》,課文的詳細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依然清楚的記得裏面一句核心的精華:“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這句話似乎又給了我一些“懷疑的勇氣”。要知道在那個時候科學家幾乎是每個同學的偶像,這讓我沾沾自喜了許久,仿佛一時間得到了偶像的力挺。但我依然沒敢站出來提出“懷疑”,因爲即便是我拿著這篇課文給老師看、給家長看,他們也會說我理解有誤,會說老祖宗一定是正確的,會說你這小孩思想不端正之類的話語。

就這樣,我上完了小學。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是在一片“渾濁之中”上完的小學,每天懷著忐忑、懷疑、憋屈的心情度過的,但那個時候年紀太小,即便思想再超前,其學識程度還遠不足以表達出來一些什麽觀點。

直到我讀到初中二年級,那時候校園暴力正是流行,古惑仔黑幫文化席卷整個校園,什麽陳某南、山雞、野雞、包皮、果皮、瓜子皮之類的人物被奉爲偶像,導致校園內三五成群約架群摳時有發生,操場私約某個角落單挑也是常事,這更讓我懷疑人性本善的片面!

後來有一天,我終于學到了《荀子·性惡》這篇文章,瞬間讓我豁然開朗,如同醍醐灌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壓抑心中已久的懷疑終于被二次證實,這位可不光是位科學家,而是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老祖宗,怹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原文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釋義: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爲則是人爲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依順這種人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産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産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淫蕩混亂就産生而禮義法度就消失了。

這樣看來,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欲,就一定會出現爭搶掠奪,一定會和違犯等級名分、擾亂禮義法度的行爲合流,而最終趨向于暴亂。所以一定要有了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遵守禮法,而最終趨向于安定太平。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爲則是人爲的。

《荀子·性惡》這篇文章裏的每一句話,似乎與我心中壓抑多年的觀點高度吻合,當時只怪自己才疏學淺寫不出來如此至理篇章,當然曾欲與老祖宗比肩,實爲東施效颦之舉!

從此這篇文章被我視爲人生圭臬,以至于我後來用文中所寫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爲,這也是爲什麽我語文成績一直很好原因。

如今成人,步入社會這所大學參加工作已十年有余,見識過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形形色色、世態炎涼,他(她)有哭的、有笑的、有醉的,有鬧的、還有此刻這般“殺了人後露出了微笑的”!正如荀子老祖宗所說: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人之初,性本善,或許在靜態上沒錯,但在動態上已經作惡,人性本惡,因不在惡,而在于不識惡!

0 阅读:0

蘭博評社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