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童即興創作對聯,其中這兩句遭人質疑

此生讀寫伴 2023-12-23 22:52:28

文\常清君

“魅力漢語”系列之對聯

常清君導讀:漢語,以其獨特的象形方塊結構,獨特的多重聲調語音,獨特的語法意義體系,獨特的豐富體裁文例等而充滿魅力。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獨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又稱門對、春聯、對子、楹聯等,講究字數相等、詞性相同、意思相關、平仄相對。曆史上流傳下來不少有關對聯的故事、典故,即“聯話”。

常清君這次講述的是古代一位神童的聯話故事。

01

話說古代有位名叫戴靈的孩子,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又入讀了好些年的私塾,才華超人,人稱神童,尤其擅長對對子。有一年正值炎炎夏日之際,戴靈年僅九歲,所在之地新建成了一座涼亭,但是還沒懸挂對聯,人們就請小戴靈題對。戴靈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來到涼亭,只見他揮毫下筆,現場寫就了一副對聯,大家一看,上聯是:往北乎往南乎權且坐坐;

下聯是:

爲名焉爲利焉何必忙忙。

在常清君讀來,這副對聯從文字上來看,的確對得相關工整,其中不僅使用了疊音詞,如用“忙忙”對“坐坐”,也使用了虛詞,如用“焉”對“乎”,還重複用字,比如上聯重複使用兩次“往”字,下聯重複使用兩次“爲”字,而且還符合對聯平仄相對的基本規則,如上聯最後一字“坐”是仄聲字,下聯最後一字“忙”是平聲字。

雖然如此,但對于一位號稱神童的孩子來講也並非難事。

不過,若是再從這副對聯的內容來看,卻非同一般了。因爲無論是上聯的“往北乎往南乎權且坐坐”,還是下聯的“爲名焉爲利焉何必忙忙”,都明顯看得出來是一生走南闖北、曆經了諸多風雨磨砺的人多半才會有的感歎和頓悟,而不會是出自一位只有區區九歲的小孩之手,在這樣無憂無慮、幼小稚嫩的年紀,別說産生如此深刻領悟,甚至連無病呻吟都說不上。

02

另外,在古代一個地方新建的涼亭,如果想要找人撰寫一副對聯,一般也會首先考慮去尋找當地的諸如秀才、舉人之類的成年後的文人墨客來寫,而不會去找一位只有區區九歲的未成年人來寫,這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所以,常清君認爲這副對聯的真實創作者,應該至少是一位成年人,而且還是一位飽經風霜、曆經磨砺然後幡然醒悟、看透人生的成年人。

03

繼續有關這位神童的聯話傳說故事。

這副對聯在涼亭上懸挂出來後不久,當地一位知縣路過此地,中午在亭內乘涼之時,看到了這副絕妙對聯,不禁連聲叫好,很想會一會這位題聯的才子,然而看了看對聯下面卻沒有落款,便叫來地保,詢問此聯到底是出自哪位高手?地保如實相告,說是一位只有九歲的神童所寫。

這位知縣聽了不禁哈哈大笑,不相信這麽小的幼童能寫出這麽好的對聯來(常清君也不相信呀!),便要地保把小戴靈帶到亭子上來,知縣要親自考考他的學問。不一會兒,地保領著小戴靈來到涼亭裏,與知縣見了面,知縣便要當場出聯試一試他,知縣看見身旁剛好有一本曆書,有了靈感,邊說出了上聯:

曆書十二頁,頁頁有時節,節分春夏秋冬;

小戴靈聽了上聯,想了一想,用手指著遠處的一座寶塔,脫口而出:

寶塔六七層,層層開門戶,戶迎東西南北。這位知縣聽了小戴靈對出的下聯後,也忍不住連連點頭稱贊。

04

常清君也談談對這副對聯的看法。上聯中的“十二頁”,是一個確定之數,是因爲在古代曆書一般是一頁內容顯示一個月的時間,而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曆書就共有十二頁,再因爲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所以每個月就有兩個節氣,所以曆書中的每一頁當然就都包含著節氣(又叫時節),每個春夏秋冬的季節又包含了不同的節氣(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下聯用“六七層”對上聯的“十二頁”,雖然看似有些不合邏輯,因爲已經建成的寶塔的層數肯定是固定的,既非不確定的,更非變化的,而且雖然小戴靈只有九歲,也不至于連寶塔究竟是六層還是七層也數不清楚。但如果下聯用“第六層”、“第七層”或者“只六層”、“只七層”之類的確定之數來對,就不符合對聯的“詞性相同”的規則了,因爲上聯中的“十二”是純數字,下聯也只能用純數字來對。

所以下聯特意用不確定的數字“六七”來對上聯確定的數字“十二”,反而顯示了小戴靈的聰慧過人之處。

上聯中還使用了頂針手法,如“十二頁”後接“頁頁”,“有時節”後接“節分”等,下聯也同樣使用了頂針手法,如“六七層”後接“層層”,“開門戶”後接“戶迎”。

另外這句上聯的真正難對的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最後的“春夏秋冬”四季。小戴靈用“東西南北”表地理方位的四方,來對表季節時間的四季,不僅從字面上對仗工整,也符合實際場景。

在常清君看來,這副對聯雖然有一定難度,但畢竟還是應景之作,不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曆和人生領悟,只要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以及紮實的文字功底,即使是一位只有年僅九歲的孩子,也是完全可以應對的。

常清君雲:皆有絕妙處,兩對聯各具特色。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