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六首最美的詩詞,送給親愛的母親

幸福有味是清歡 2024-05-10 10:43:52

五月,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在這個充滿溫情與浪漫的季節,母親節翩然而至。

母愛,是無盡的海洋,寬廣而深沉,承載著生命的航行,托起希望的星辰。

母愛無言,她的博大與深厚,如春風和雨,潤物細無聲。

〔1〕

邶風·凱風

——《詩經》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百善孝爲先”,是我國自古信奉的美德,這首詩即是先民孝敬之心的反映。

和煦的風從南方吹來,吹在酸棗樹新發的嫩芽上。棗樹的嫩芽茁壯成長,枝幹漸壯,母親撫養兒女辛苦繁忙。

和煦的風從南方吹來,吹在已經成材的棗樹上。母親既賢惠又慈祥,兒女們不成才,真是辜負母親的養育。

清涼的泉水來自浚邑城外,反過來可以滋養浚邑,母親養育七個兒女,卻還要讓母親辛勤勞作。

黃雀都知道用清和婉轉的聲音,唱悅耳動聽的歌,母親養育七個兒女,卻沒有人去撫慰母親的心。

詩中運用《詩經》常見的比興和重章疊唱的手法,用“凱風”比喻母親的撫育,“棘”比喻年幼的孩子,深入地描寫了母親養育兒女的辛苦,讀後令人深思。

〔2〕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這首一首母親的贊歌,

孟郊出身貧寒,早年仕途失意,漂泊無依,飽嘗世間人情冷暖,愈發體會到親情之可貴。五十歲任溧陽縣尉後,他接母親同住時,往日的情景浮上心頭。

慈祥的母親手中拿著針線,爲將要遠遊的孩子精心縫制新衣,一針一線都寄托著對孩子的祝福與牽挂。

母親擔心孩子遠行後,遲遲回不來,于是將衣服的針腳縫的細細密密的,使它能更結實耐穿。

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呵護與教誨,正如小草難以報答春晖的恩澤,無論如何努力,孩子也難以報答母親的恩情。

這首詩從心田自然流露,清新淳樸的語言中,飽含著對母親深深的情感,千百年來,觸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心弦,脍炙人口,經久不衰。

〔3〕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清代詩人,爲“毗陵七子”之一。他一生懷才不遇,家境清貧,曾四方奔波,寄人籬下。

公元1771,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爲了生計,黃景仁不得不遠走他鄉,看著白發蒼蒼的老母,心中悲痛難忍,寫下這首催人淚下的詩篇。

我將要離開家,以謀生計,掀起門簾,依依不舍地與年邁的母親辭別,白發蒼蒼的老母眼中,充滿了擔憂和不舍的淚水。

在這風雪交加的夜晚,不能留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淒慘地遠去,不禁令人感歎: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這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抒發出詩人與年邁的母親分別時,內心的痛苦與無奈,悲涼與自責。

“此時有子不如無”,道出無數子女心中的無奈與心酸。

〔4〕

歲暮到家

清·蔣士铨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歎風塵。

蔣士铨,清代戲曲家,文學家。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

這是一首充滿深情的詩篇, 蔣士铨于年終前夕趕到家中,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整首詩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無窮無盡的,她心中尤爲開心的,是過年之際,遊子歸家,一家團圓。

母親爲我縫制的那件棉衣,針腳細密的,一針一線,都承載著她的牽挂與不舍;家書裏的字迹,墨痕如新,一筆一劃都流淌著母親無盡的思念與期盼。

當我見到母親時,她憐愛地說我瘦了,呼喚著我的名字,關切地詢問我旅途的艱難。

作爲人子,我深感愧疚,未能盡到爲人子女的孝道,也不敢向她訴說在外的艱辛和勞苦,生怕她爲我擔憂。

〔5〕

墨萱圖·其一

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爲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這是王冕的一首題畫詩,表現了遊子思念至親的真摯感情。

萱草,亦稱“忘憂草”,自古以來萱草花就是中國的“母親花”。

北堂,代表母親之意。

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

燦爛的萱草花,在北堂下競相綻放。南風吹拂,萱草花隨風搖擺,它是爲誰吐露著芬芳?

慈祥的母親倚著門扉,深情地注視著遠方,擔心遠行的遊子,在路途上的辛苦跋涉。

想到對父母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與母親的聯系日漸減少。每次仰望那片高高的樹林,聽到慧鳥的叫聲,都會勾起遊子疏于奉養雙親的愧疚。

詩中用萱草暗喻母親對遊子終其一生的牽挂,兒行千裏母擔憂,自古皆是如此。

孟郊在《遊子》中說:“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6〕

思母

宋·與恭

霜殒蘆花淚濕衣,白頭無複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籴米歸。

與恭,宋末元初九功寺僧。與恭出家之後未久,其父離世,唯留老母貧苦獨守。與恭雖出家,但仍時時接濟母親。母親走後,只剩下滿腔的思念。

當目睹寒霜將蘆花摧殘,不禁落下了傷心的淚水;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曾無數次倚著柴門,期盼我的歸來,如今,她再也不會到門口等我了。

記得去年五月梅雨時節,家中糧斷,爲了生活,我只好典袈裟,換取一些微博的糧食,只爲奉養母親,盡一份孝心。

這首詩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述說平凡之事,但那份赤子之心,那份深沉的情感,打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

0 阅读:61

幸福有味是清歡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