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王建的《新嫁娘詞》,以及他潦倒困苦的一生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5-30 23:33:02

01.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王建這首《新嫁娘詞》爲組詩,一共有三首,此爲其三,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中。

古代封建社會,習俗多,家規重,新媳婦不好當,詩人的著力點正是于此。

詩雖短,卻意趣十足,畫面鮮活,惟妙惟肖,正如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由此可見,並非那種大開大合、氣勢渾雄的詩篇才叫好詩。

詩中的“三日”是古代一種風俗,又稱“過三朝”,新娘子過門三天後要下廚做菜,孝敬公婆。因此這位新娘子開始洗手,入廚,准備烹制一碗羹湯。

“洗手”本是無關緊要的環節,之所以詩人重點強調,是想彰顯新娘子對這頓飯、這碗湯的重視程度。

可因爲新娘子不熟悉婆婆平日的口味,就把小姑子請到了廚房,先請她品嘗一番。

新娘子爲什麽不請自己的夫君,或者婆婆品嘗呢?

這就是禮教問題,古代男尊女卑,男子是不下廚的,因此形容女子賢淑,有“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之說。

尤其是請婆婆品嘗這碗湯,就顯得更加冒失,而小姑子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爲女兒和媽更親近,這樣一來,連和小姑子的感情也維護好了。

一首近乎于白描的小詩,從入廚到洗手,再到請小姑子嘗湯,一氣呵成,所以這首詩得到了無數贊譽。

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寫出這首詩的王建,竟然是一位“從軍走馬十三年”的魁梧大漢,細膩的筆觸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02.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也許在許多人的淺印象裏,這首《十五夜望月》之風格才符合王建的形象,畢竟他“終日憂衣食”“白發初爲吏”,大半生潦倒困苦。

這就是傳說中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其實寫詩和下廚一樣,要習慣著把不同的菜做出一家人都喜歡的味道,同時也能把一道菜燒出不同人都喜歡的味道。

正是因爲秉持這一點,每當我解詩的時候,都會先從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入手,做詩人的第一個讀者,然後再用自己的視角把詩解給我的讀者。

如果有一天,你嘗試著把我解過的詩再描述給其他人,這首詩又有了你自己的感知,可不變的是,詩爲古人所作,我們只是讓詩更貼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

王建筆下,還有很多首類似風格的詩,比如《園果》:

雨中梨果病,每樹無數個。

小兒出入看,一半鳥啄破。

再比如《小松》: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

閑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

這些詩句,生活氣息都很濃郁,幾乎沒有咬文嚼字,更沒有引經據典,但讀過會給人一種感覺,作詩之人是真的愛詩,也熱愛詩中所描繪的事物,完全沉浸其中,無比享受。

也許是過了看到那些華麗的句子就愛不釋手的年紀吧,更多的時候反而追求純樸和簡潔。

03.

許多史料都記載,王建大約766或者767年出生,又言他大曆年間中進士,但這種可能性不太大。

因爲唐代宗“大曆”年號到779就結束了,除非王建十三四歲就考中進士。我們都知道,王勃16歲登科,成爲李唐最年輕的朝廷命官,已經是曆代煊赫的事情,如果王建真是14歲考中進士,史書中一定會有明確記載,他也不至于始終爲下僚,郁郁不志。

王建出身寒門,家居許州颍川,尚未及冠便開始外出遊曆,20歲左右的時候曾寓居魏州,並結識了張籍,兩個人一起學詩,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因此張籍有詩《逢王建有贈》:

年狀皆齊初有髭,鵲山漳水每追隨。

使君座下朝聽易,處士庭中夜會詩。

新作句成相借問,閑求義盡共尋思。

經今三十馀年事,卻說還同昨日時。

從這首詩中就能看出,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同時張籍貞元年初才外出遊曆,所以基本可以判斷,王建即使考中過進士,也是貞元中期的事了。

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王建辭家,北遊燕趙,並從軍幽州,有詩《從軍後寄山中友人》:

愛仙無藥住溪貧,脫卻山衣事漢臣。

夜半聽雞梳白發,天明走馬入紅塵。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王建未曾登進士科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爲“脫卻山衣事漢臣”一句證明了從軍前他還是布衣,“從軍走馬十三年”後,才由幕府舉薦入仕。

公元813年,王建寫過一首《上武元衡相公》:

旌旗坐鎮蜀江雄,帝命重開舊閤崇。

褒貶唐書天曆上,捧持堯日慶雲中。

孤情迥出鸾皇遠,健思潛搜海嶽空。

長得蕭何爲國相,自西流水盡朝宗。

此詩是一首“幹谒”詩,時武元衡爲相,主政西川。

雖然史書中對王建的記載寥寥,幾乎無處可查,但我們還是能從一些蛛絲馬迹中還原曆史真相,這也是曆史最有趣的地方。

王建從軍前,幽州盧龍節度使一直是劉濟,但是唐憲宗登基後不久,劉濟的兒子劉總就弑父奪權,請求節钺。

唐憲宗初登大寶,地位不穩,所以采用了懷柔政策,等劉總歸順以後,憲宗再派張弘靖充任盧龍節度使,杜元穎爲掌書記。

因此,王建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給張弘靖與杜元穎的,而這兩個人後來都升至宰相。

有此二人的舉薦,王建憑借才華幹谒武元衡,成功率很高,而且此時王建已經結識了白居易,白居易是武元衡最好的詩友。

同一時期,王建還拜谒過裴度,有詩《上裴度舍人》:

非時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階謝賜回。

仙侶何因記名姓,縣丞頭白走塵埃。

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時的王建已經得官昭應縣丞,同樣,裴度、張籍和白居易也是最好的詩友,這些裙帶關系在中唐很明顯,也很重要。

爲官以後,王建先後又結識了韓愈、李益、劉禹錫、姚合、賈島、孟郊、楊巨源等人,均是中唐時期詩壇的頂尖人物。

此後,王建的仕途逐漸走順,先後曆官秘書丞、渭南尉、太常寺丞、陝州司馬、光州刺史等。所以賈島822年有詩《答王建秘書》:

人皆聞蟋蟀,我獨恨蹉跎。

白發無心鑷,青山去意多。

信來漳浦岸,期負洞庭波。

時掃高槐影,朝回或恐過。

據姚合年表,公元824年他曾作《送王建秘書往渭南莊》:

白須芸閣吏,羸馬月中行。

莊僻難尋路,官閑易出城。

看山多失飯,過寺故題名。

秋日田家作,唯添集卷成。

張籍827年作《贈太常王建藤杖筍鞋》:

蠻藤剪爲杖,楚筍結成鞋。

稱與詩人用,堪隨禮寺齋。

尋花入幽徑,步日下寒階。

以此持相贈,君應惬素懷。

根據賈島年表載,賈島作《送陝府王建司馬》時,爲公元828年,而作《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爲832年,此時韓愈、張籍、李益、孟郊、已經去世,而王建已經進入了人生暮年。

張籍曾有詩《贈王建》:

白君去後交遊少,東野亡來箧笥貧。

賴有白頭王建在,眼前猶見詠詩人。

這首詩的意思是,自從白居易歸隱洛陽後,我就很少與人交遊了,尤其是孟郊已經過世,我的書簍中也沒有了好詩,幸好還有已經頭發花白的王建陪我,讓我還能看見詩友吟唱的風采。

王建亦有詩相酬《酬張十八病中寄詩》:

本性慵遠行,綿綿病自生。見君綢缪思,慰我寂寞情。

風幌夜不掩,秋燈照雨明。彼愁此又憶,一夕兩盈盈。

而張籍是公元830年過世的,可見此時王建亦老矣,或爲退居鹹陽原以後。

這就是王建的生平,雖然資料查找相對困難,但總算理清了。

在詩壇,王建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他筆下的詩作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善于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或事加以藝術概括,反映現實,揭露社會矛盾,多用比興、白描等手法,常在結尾處以重筆突出主題,對後世詩壇影響深遠。

2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