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詞,怎可只會這一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28 22:38:03

01.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爲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 元好問 《摸魚兒》

公元1205年,元好問16歲,赴並州參加府試,途中碰到一個捕雁人,坐在路邊守著兩只已經斷了氣的大雁發呆。

元好問人如其名,好問,就問捕雁人,看您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是遇到什麽事了嗎?

捕雁人搖頭歎氣,就跟元好問說,我今天抓到了兩只大雁,其中一只被我殺死了,另一只從網中逃脫。然而逃脫的那只,一直在空中盤旋不去,淒涼悲鳴,最後直直沖了下來,撞死在另一只大雁跟前。

古時人迷信,捕雁人覺得自己造了孽,故一臉愁苦。

而元好問聽完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後,反而深受感動,就給了捕雁人一些銀錢,將兩只大雁買了下來,厚葬在汾水邊,爲其冢取名“雁丘”。

這首詞能全背誦下來的人並不多,但是起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我們也都是紅塵客,常受情愛困擾。

不同的是,元好問筆下的“愛”是大愛,是生不離死不棄的愛: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湯顯祖曾在《牡丹亭》中寫: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複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相形之下,現代人的愛情用物質來衡量,無非就是貨架上的德芙,花店裏的玫瑰,Vera Wang的婚紗,卡地亞的鑽戒,或者某個叫“湖畔花園”小區的現房一套,以及一輛什麽牌子的高級轎車。

在這些量産而出的愛情裏,有幾成幾的人敢說生死相依?很多時候,人還不如這對大雁,所以世人常問:世間情爲何物?

02.

元好問,金末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一代文宗。

公元1190年,元好問出生在山西忻州,此時北宋滅亡已經63年,南宋光宗趙惇爲帝。

元好問爲北魏拓跋族皇室後裔,先祖爲太武帝拓跋焘,後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南遷洛陽,逐漸漢化後改元姓。

北魏分裂以後,戶籍落至汝州,又移家平定。元好問的高祖元誼曾仕北宋,官忻州神虎軍使,曾祖父元椿爲隅州團練使。

到元好問祖父元滋善時,北宋已經滅亡,而忻州爲淪陷區,因此元滋善仕金,官柔服丞,而他父親元德明則爲布衣,不曾入仕。

所以,元好問家族在金朝算不得名門,但卻是書香世家。由于他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元德明有三個兒子,元好問又是老疙瘩,所以就過繼給二叔元格了。

元格曾任掖縣令、陵川縣令、隴城縣令,官雖不大,卻很重視對元好問的教育,7歲能詩,被譽爲“神童”。

他11歲時,就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路擇的賞識,名聲大噪。16歲時,元好問赴並州參加府試,未中。

時元格爲陵川縣令,落榜之後元好問返陵川苦讀,然而不久後,元格就被罷了官,可爲了元好問,元格並沒有歸鄉,而是留在原地繼續陪讀。可憐天下父母心!

19歲時,元好問再去應試,依舊不中,沒辦法只得繼續歸鄉苦讀。在元好問家祠堂附近的定襄有一座遺山,元好問就在此攻書,故自號“遺山山人”。

所以你看,神童有時候也不靈,做學問還是得踏踏實實。

03.

候館燈昏雨送涼,小樓人靜月侵床。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金屋暖,玉爐香。春風都屬富家郎。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這首《鹧鸪天》是元好問的經典詞作,倚香偎玉,剪紅刻翠,卻空留無盡相思。其文筆完全不遜北宋大家。

實際上,在元好問筆下,這樣風格的詩詞並不多,因爲他是“喪亂詩”的代表人物,主打的就是反應現實,刻畫時代背景: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

畢竟,他生在一個社會動蕩的年代裏。

就在元好問返歸故裏苦讀的第二年,蒙古軍就突襲了秀容,屠城十萬余衆,其兄元好古喪生。爲了躲避戰亂,元好問不得不隨家人遷往福昌,後又轉徙登封。

公元1212年,23歲的元好問第三次參加科舉,依舊不中,並且這一年金國30萬大軍被蒙古兵擊敗,因此元好問情緒十分低沉。

兩年後,元好問重整旗鼓,赴汴京繼續參加科考,雖然還是不中,但卻結識了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名士。尤其是禮部尚書趙秉文對元好問大爲贊賞,一時間元好問名滿京師。

公元1217年,28歲的元好問第五次落榜……好事多磨!

32歲時,元好問終于進士及第,卻因科場糾紛,被誣爲“元氏黨人”,元好問一氣之下,未等選官就拂袖而去。

人有時候是得信命的。

04.

公元1224年,35歲的元好問得趙秉文舉薦,登宏詞科,任國史院編修。由于長期顛沛,此時的元好問生活極度清苦。

次年,元好問因無法忍受這種閑官的無聊,便告假回到登封,撰《杜詩學》。

1226年,元好問出任河南鎮平縣令,一年後改官內鄉縣令,剛上任不久母親就病逝了,因此歸鄉丁憂。

守孝期滿,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在位期間留下了斐然政績,因功被召入京,擢尚書省令史,升左司都事、左司員外郎。

兩年後,蒙古軍圍困汴京,金哀宗出逃,城中無人主事,守城將軍崔立發動政變,開城納降,並自封鄭王。他認爲此舉是爲了避免蒙古軍屠城,便命元好問、王若虛等爲其立“功德碑”。

元好問覺得有失氣節,便把這個差事推給了太學生劉祁,碑文撰完以後,劉祁交給王、元二人推敲,敷衍了事。

但因此事,元好問一直被人所诟病,認爲他失節,實際上元好問從頭到尾就沒有參與其中。

汴京城被破不久,金國滅亡,元好問被俘,押往山東聊城看管。此間,元好問曾給大蒙古國中書令耶律楚材上書,請求他保護人才,任用賢能,並擬了45人名單。

後來,這45人中有15人得重用,避免遭到迫害。

此間,元好問還編撰了《中州集》,爲金代詩歌總集,裏面收錄了2000多首詩,還給250多人寫了小傳,爲中國文學史填補了空白。

在亂世裏,這是很大的文學成就。

05.

公元1239年,元好問被釋放,耶律楚材敬其才華,誠心邀請他入朝爲官,卻被元好問婉拒,歸鄉後繼續鑽研經史、詩詞。

公元1252年,元好問觐見忽必烈,請其尊儒,以仁治國,並稱他爲“儒教大宗師”。這件事同樣被時人所龃龉,畢竟忽必烈可能連字都認不全。

一個人改變不了天下格局,此時元人已經站穩江山,與其對抗,不如爲百姓謀福,讓元人學會仁愛,可以禮遇普通學子和百姓。

從曆史角度看,這是一種大格局。正如他在《雁門關外》中所寫: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處不桑麻。

重關獨居千尋嶺,深夏猶飛六出花。

雲暗白楊連馬邑,天圍青冢渺龍沙。

憑高吊古情無盡,空對西風數去鴉。

後來清人入關時,許多人也反,但200年過去後,世人才明白,時明朝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天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順應時代潮流,撥亂反正未嘗不是一種功德。

公元1257,元好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終年68歲。

他死後,家人尊遺囑,僅在墓碑上刻下“詩人元好問之墓”七個字,可見元好問多愛好詩詞。

在文壇,元好問享受盛譽,被尊爲“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是連接金、元文學的橋梁。

並且,元好問在文學方面涉獵極廣,除傳統的詩、詞、歌、曲、賦、小說外,對論、記、表、疏、碑、銘、贊、志、碣、序、引、頌、書、說、跋、狀、青詞,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練、運用自如。

在元好問墓旁,有一座“野史亭”,又名“青來軒”,爲他修《金史》時所建,用來存放資料。亭內外有金、元、明、清乃至民國以來大量的詩文石刻,涉及名家三十人之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柔翰功名一葉萍,也將文字照丹青。

朱門萬戶淒涼盡,惟有元家野史亭。

陳廷敬這首《野史亭》,就是對元好問最好的評價,身爲一代文壇領袖,元好問在山河破碎之際,爲後人做了很多,曆史不會忘記,我們也不會。

2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