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這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蘊含了一生的感悟,讀後豁然開朗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30 12:34:46

01.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每個人都能在蘇東坡的詩詞裏,找到自己的影子,讀蘇東坡的詩詞,就是在讀一種人生。

他20歲出眉州,身行萬裏半天下,不是被貶官,就是走在被貶官的路上。

“烏台詩案”後,蘇東坡被送黃州管制,期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東坡外出遊覽山水,在路上碰見一個醉漢,醉漢罵罵咧咧,看蘇東坡不順眼,就把他給推倒了。

東坡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在心中自喜,故寫下了:

“辄自喜漸不爲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很高興自己逐漸被人忘記,沒有了前呼後擁,這就是蘇東坡的通透。世間有無數樊籠,名與利就是其中一道枷鎖。

公元1084年3月,蘇東坡接到調令,平遷汝州,易地京西北路安置,雖然沒有複官,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4月中旬,蘇東坡攜家人出發,黃州距汝州1000多裏地,路途遙遠,舟車勞頓,行至金陵江岸時,幼子蘇遁不幸中暑,夭折而去,這給了蘇東坡很大打擊。

因此蘇東坡上表,請求暫居常州,得朝廷允准。

“烏台詩案”爆發後,蘇轍爲了營救哥哥,表請去官爲哥哥贖罪,宋神宗不但沒有答應,還將他貶爲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

筠州即今天的江西高安,在常州安頓下來後,蘇東坡決定去看望弟弟,再續“夜雨對床”之情。

途經九江時,蘇東坡與好友參寥同遊廬山,山中有西林寺,亭閣靈秀,樹木蓊郁。正遊覽時,寺中老僧聞東坡至,喜出迎客,並乞詩于壁,因此蘇東坡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觀潮》。

02.

詩中有複句,首尾相同,但所表達的含義卻大不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若無緣觀賞,必然會抱憾終生。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早已看過錢塘潮,如今再觀廬山雨,覺得不過爾爾,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水。

年少時,懵懵懂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跌跌撞撞走到中年,遇到了許多坎坷和誤解,眼中的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一晃,人就到了知命之年,好多事不再計較,蓦然回首,凡過去種種,不過是一場夢幻。遇到大美的景色,反而波瀾不驚。

人生就是這樣,想多了都是問題,看開了都是答案,往事如煙而去,憶起曾經年少,初心不改,山水依舊。

這個過程就是成長。

在廬山,蘇東坡還寫過一首更爲著名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首詩都極具禅理,藏著蘇東坡一生的感悟。也許很多人會奇怪,蘇東坡的後半程人生路,顛沛流離,不停轉徙,居一地最長時間不過4年,但每到一地,他總有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哪怕日子艱苦異常。如是儋州。

這就是蘇東坡的悟,人若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生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03.

公元1085年,宋神宗崩,太子趙煦即位,爲哲宗。

當時哲宗只有8歲,無法親政,因此祖母太皇太後高滔滔垂簾,而高滔滔是親保守派的,故“元祐黨首”司馬光得重用,啓爲門下侍郎,也就是副相。

他一上任就廢除了新法,將革新派中堅力量全部外放或罷官,之前因反對新法而遭貶的舊臣,如呂公著、文彥博劉摯、範純仁、李常、蘇轼、蘇轍悉數被召回。

尤其是蘇東坡,回朝後完成了三級跳,未足三月就升到了翰林學士、知制诰,知禮部貢舉。

然而,這樣的升遷速度讓蘇東坡很不開心,經曆了“烏台詩案”後,蘇東坡早已不想再參與新舊派之爭。

尤其是,之前暫居常州時,蘇東坡還刻意去看望了王安石,兩人一笑泯恩仇,並約好了將來一起養老。

因此,蘇東坡此時在朝中的位置就很尴尬,革新派不喜歡他,保守派也因他態度不明朗多有龃龉。

蘇東坡一想,既然這樣不如出朝,再回杭州做個潇灑閑人。

就這樣,蘇東坡以龍圖閣學士第二次知杭州,當時杭州有瘟疫,蘇東坡親自指揮救助,並自掏腰包建立醫館,爲百姓看病。

瘟疫平息後,蘇東坡又開始治理錢塘江,修複六井,挖出淤泥築堤,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避免水草生長。因此,後世之人在蘇公堤望西湖,風景如畫。

04.

公元1091年,蘇東坡被召回朝,擬任吏部尚書,但當時蘇轍居尚書右丞,遂蘇東坡又改官翰林承旨。

翰林學士和翰林承旨有著本質區別,後者爲宰相的儲備人才,故稱“內相”。

盡管如此,同年8月,蘇東坡還是請求到外地任官,不想留在朝堂之上參與紛爭,因此改知颍州。

一年後,蘇東坡又來到了揚州任官,不到10個月,再次被召入京,授兵部尚書。不久,蘇東坡又因主持哲宗祭祀出任禮部尚書,兼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

這是蘇東坡人生最高光的時刻,再進一步很可能就位列宰執,然而好景不長。

公元1093年,高皇太後薨逝,哲宗親政,這位長期看祖母和臣下臉色的小皇帝雷厲風行,剛登基就開始罷黜元祐舊黨,因此蘇東坡改知定州。

章惇升相後,恢複新法,蘇東坡又被貶爲甯遠軍節度副使,次年轉官惠州。蘇東坡的愛妾朝雲,就是因水土不服卒于惠州,時年34歲。

惠州兩年後,蘇東坡被一葉扁舟送去了遙遠的儋州,在宋時,那是真正的天涯海角。可在儋州,蘇東坡卻留下了卓然的政績,不僅培養出了第一位進士姜唐佐,還在當地樹立了學風,一改蠻荒之地未開之景象。

故,儋州有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甚至還有東坡話。

蘇東坡在眉州有個老鄉,叫巢谷,字元修,“烏台詩案”後,許多人都不敢與蘇東坡往來,怕受牽連,只有巢谷親赴黃州,陪蘇東坡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蘇東坡被貶儋州時,巢谷已經73歲,他瘦弱多病,可不顧蘇轍勸阻,堅持要渡海去看望東坡。過新州時,巢谷身上的錢財被蠻奴盜走,不幸客死途中。

蘇東坡還有一個追隨者,叫馬正卿,字夢得,爲太學生,因性格耿直不合群,常遭人擠兌。蘇東坡貶黃州後,馬正卿毅然跟隨,並上表爲他在黃州東坡要了一塊山地,“東坡居士”就是因此而來。

從這裏就能看出蘇東坡的人格魅力。

05.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東坡從儋州被召回,調爲廉州安置,轉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升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東坡卒于常州,終年66歲。就木前,蘇東坡留有遺囑,葬汝州郏城縣鈞台鄉上瑞裏,在嵩山麓小峨眉山旁。

蘇東坡爲何選擇葬在汝州,而不是回眉州故裏呢?並且,蘇東坡並沒有在汝州當過官。

關于這件事有N種說,後世學者也不斷考證,卻依舊衆說紛纭。

河南平頂山市郏縣有“三蘇墓”,爲蘇洵、蘇轼和蘇轍的葬處,但實際上蘇洵死後,蘇家兄扶柩還鄉,將蘇洵與眉州母親墓合葬,此處的蘇洵墓爲衣冠冢。

蘇轍死後,就葬在了哥哥蘇轼墓旁,後來這裏就成了蘇家墓葬群。

當時,蘇東坡留遺囑,最大可能性是因爲眉州老家已經沒有什麽人了,多年的貶谪生涯,蘇家幾乎不剩下什麽積蓄,爲了子女考慮,蘇東坡有此安排也是合理。

可蘇東坡很喜歡常州,又卒于常州,爲何非要選河南郏縣呢?

有人說,因爲小峨眉山形似四川峨眉山,但這種說法很難成立,蘇東坡家鄉的峨眉山俊秀挺拔,自古就是宗教文化聖地,而郏縣的小峨眉山風貌多有不及。

還有一種“表戀阙之微誠”說,這種說法就比較玄學了,蘇東坡半世流離,當不會爲表忠心,望阙落冢,他和神宗、哲宗感情都不深,更何況是徽宗。

王閏之的墓志銘爲蘇東坡親手所撰,感閏之多年陪伴,承諾: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因此,蘇東坡過世後,蘇轍將王閏之的墓穴也遷至郏縣,與東坡合葬。

而蘇轍與蘇轼感情很好,兄弟倆聚少離多,選擇葬在郏縣無可厚非,這樣後人祭奠也方便。

綜合種種來說,蘇東坡臨終前的選擇,考慮現實的可能性比較大,他一生輾轉,各地爲官,而汝州是他唯一沒有赴任的地方,這也是一種圓滿。

無論如何,自官員蘇轼變成詞帝東坡後,他的人生都是通透達觀的,後人不僅能從他的筆下讀到他的生平,也能讀出屬于自己的過往。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