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李冶:因詩寫得好被召入宮,住了一個月後,爲何又被杖殺?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26 13:37:09

01.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已看雲鬟散,更念木枯榮。

—— 李冶 《臥病》

李冶,字季蘭,浙江吳興人,中唐時期著名的才女,與薛濤、魚玄機、劉采春齊名,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李季蘭自幼聰慧,天賦極高,父親爲當地官吏,很注重對她的培養和教育,尤其是在詩文方面。

她6歲時,家中來了客人,聞小季蘭擅詩,父親就指著院子裏的薔薇花,讓她作詩一首。

李季蘭略加思索後,就寫下了這首《臥病》。

對于一個剛6歲的小女孩而言,這首詩已經有大家風範,可這首詩也決定了她一生的命運。

因詩中“架卻”兩字與“嫁卻”諧音,李季蘭的父親覺得,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思春”之心,將來恐失婦德,因此打算等她再大一點就把她送去道觀。

這倒也不是做父親的狠心,李唐尊道家創始人李耳爲太上玄元皇帝,故建國以後,道教就成了唐代第一信仰,宗室子女大多信道,比如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

李季蘭姓李,又才華橫溢,如果入道後能潛心修悟,前途不可限量。

與她齊名的薛濤、魚玄機就都有道緣,尤其是魚玄機,“玄機”就是她的道號。

所以,11歲的時候,李季蘭被送至玉真觀,正式入了道家法門,專心翰墨,又輔修琴棋書畫。

江南山水養人,到李季蘭16歲時,已經出落成一位清秀卓然的大美女,引得觀裏的香客們紛紛投來青睐之眸。

而李季蘭天性活潑,又精曉六藝,故常與香客們攀談互動,江南才子,許多都是慕名而來,詩人朱放就是其中一位。

02.

某一日,李季蘭偷偷跑出道觀,于剡溪中泛舟賞荷,遇見了在岸邊閑踱的朱放。

見眼前的小道姑氣質不凡,又生得亭亭玉立,朱放便與其攀談起來,得知她就是李季蘭後,更是傾心不已。

此時朱放已經考中進士,正意氣風發,四方遊曆,李季蘭見朱放器宇軒昂,不禁情窦初開,便邀請朱放一起蕩舟。

一念起,萬水千山。

兩個人越聊越投機,剡溪靜谧無人,兩個人更是無所顧忌,大膽地表達著自己的心意。爲此,告別時李季蘭還戀戀不舍,並有詩相贈: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想思無曉夕,想望經年月。

郁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別後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因與李季蘭結識並相戀,朱放停下了遊曆的腳步,特在山陰置別業,享受美妙的時光。

遺憾的是,不久後朱放應邀入江西節度使李臯幕府,爲了仕途不得不與李季蘭辭別。

一念滅,滄海桑田。

臨別時,朱放有詩相贈《別李季蘭》: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李季蘭揮淚告別,回贈《明月夜留別》: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這次失戀對李季蘭打擊很大,不久後就病倒了,時“茶聖”陸羽暗慕李季蘭,在她臥榻之際,前來悉心照料,爲此李季蘭有詩《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在李季蘭痊愈後,兩個人墜入情網,因此陸羽還把自己的恩師皎然介紹給她。皎然茶藝在陸羽之上,更是精曉佛法和詩文,但他見到李季蘭後,仍被其氣質和文采所折服,所以寫了一首比較含蓄的詩: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此時的李季蘭,才名已經遠播天下,就連劉長卿、韓揆、閻伯鈞、蕭叔子也都常來拜訪,劉長卿更是稱李季蘭爲“女中詩豪”。

遺憾的是,人的名氣越大,追求的東西往往越浮華,尤其對于李季蘭這樣一個渴望浪漫的女道士而言。

03.

歲月驚鴻照影,曾經還是單純可愛的小道姑李季蘭,一晃就邁過了30歲的門檻。在才名大盛以後,她無法再忍受空門中的枯燥,于是開始漫遊天下。

此間,她與閻伯鈞的關系十分親密,有詩《得閻伯鈞書》:

情來對鏡懶梳頭,暮雨蕭蕭庭樹秋。

莫怪闌幹垂玉箸,只緣惆怅對銀鈎。

又有《送閻二十六赴剡縣》:

流水阊門外,孤舟日複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

閻伯鈞爲著名文士蕭穎士的門生,當時在文壇很活躍,從詩中也能看出兩人關系很不一般,這也爲她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唐代宗貞元年間,李季蘭的才名傳到了長安,因此得召入宮,但此時她已經入不惑之年,故有詩感懷: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發,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阙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

入宮以後,李季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僅僅月余,就被唐代宗賜金放還。期間發生了什麽事,史料並沒有記載。

對于40多歲的李季蘭而言,能得天子賞識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但是欲望的口子一旦打開,就很難再收放自如。

出宮以後,李季蘭的富貴夢破碎,不甘心的她並沒有著急離開長安,而是多與名士交往,希望能再覓時機,複得聖寵。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崩,太子李適即位,爲唐德宗。

德宗登基後的第三年,“泾原兵變”爆發,長安失陷,德宗逃到奉天。太尉朱泚趁亂統轄六軍,不久後自立爲帝,定國號爲大秦,改元應天。

而李季蘭因亂滯留長安,朱泚聞其才名,召至麾下,命其作詩爲自己歌功頌德。可能是出于對唐廷的失望,也可能是她因被趕出宮懷恨在心,就附和朱泚寫了許多反唐的詩,並很快在長安流行。

翌年,長安收複,德宗問罪李季蘭,命人將其亂棒撲殺,終年50余歲。一代才女就此隕落,不免令人唏噓。

“安史之亂”後,王維被安祿山所俘,囚禁于洛陽菩提寺,王維作詩《凝碧-池》自證清白,因此免于責難。

據敦煌出土的文獻所考,長安失陷後,李季蘭被朱泚所脅,期間有詩《陷賊後寄故夫》:

日日青山上,何曾見故夫。古詩渾漫語,教妾采蘼蕪。

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蒼黃未得死,不是惜微軀。

詩中的“故夫”當是指閻伯鈞,從詩意看,李季蘭爲朱泚寫頌詩亦是情非得已,若她不從,很可能當時就人頭落地了。但這首詩並沒有被唐德宗看到,也或者是李季蘭身爲道姑,當時的風評確實不太好,因此沒有逃過此劫。

縱觀李季蘭這一生,因一首詩入了道家法門,又因一首詩丟了性命,也許這就是因果吧!

紅塵男女,誰都有七情六欲,她本無慧根,強入空門,這是她的無奈。入宮月余,未得天子垂青,被放還後李季蘭曾作《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李季蘭已經40多歲,有所感有所悟,可她對紅塵眷戀太深,未能及時抽身,這也是令她喪命的主要原因。

古人言,女子無才便是德,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封建社會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紅顔不是薄命就是禍水,能學會獨善其身是一種大智慧。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