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在樹上住了40年,活到99歲,一首詩看透生死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01 14:01:40

精選好詩100首

01.

唐憲宗元和年間,有一個怪和尚來到了杭州,他見西湖畔秦望山腳有一棵松樹,長得枝繁葉茂,蟠屈如蓋,就住在了上面,而且一住就是40年。

因此,當地人就稱這個怪和尚爲“鳥窠(kē)禅師”,有雲: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

修行的途徑有很多種,但是坐在樹上悟道,每天與鳥兒講經的,還是頭一遭遇見。風吹日曬不說,而且有一定風險,所以曆任杭州知州都曾來此松樹下規勸鳥窠,希望他能入住到寺院中。

可鳥窠就喜歡住樹上,任誰也說不動,時裴常棣出杭州刺史,在西湖畔建觀風亭,聽聞鳥窠的事迹後,就找鳥窠商量,願出資爲他在樹旁結庵,然鳥窠依舊不爲所動。

公元822年10月,白居易改任杭州刺史,到任後曾拜訪過韬光法師,無意間聽韬光法師提起鳥窠,頗爲好奇,決定前去一探究竟。

見面第一句,白居易就高喊:禅師住處甚危險。

鳥窠笑答:太守危險尤甚。

白居易不解,追問: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鳥窠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意思就是,身在官場,處處都要識別人心人性,豈不更危險。

白居易不服,繼續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鳥窠垂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白居易歎,也不過是些三歲頑童都懂的道理。

鳥窠搖頭,曰:三歲孩童雖道得,八旬老丈行不得。

是的,很多道理連小孩子都知道,可是80歲的老人卻做不到,知和行是兩種概念,因此後來王守仁提出了心學:知行合一。

白居易深受教誨,此後每每向鳥窠禅師問道,並有贊詩《鳥窠和尚贊》: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02.

來時無迹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鳥窠道林禅師 《無題》

某一日,白居易公務不順,心情煩躁,就又來找鳥窠禅師解惑,並以詩問禅: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禅事問禅翁。

爲當夢是浮生事,爲複浮生是夢中。

鳥窠禅師同樣以詩釋禅,就吟了這首《無題》,白居易聽此言後,瞬間開悟,所以清淤修湖,疏浚六井,並重築了白堤,政績斐然。

同時,白居易在生活上也逐漸變得清透,越來越懶得去參與官場爭鬥,常與友人飲酒賞湖,對詩觀花,還收了樊素和小蠻兩位絕世佳人爲家伎。

這讓後世的蘇東坡羨慕不已,所以王安石變法時,蘇東坡也自請杭州通判,效仿白居易之法,同樣留下了諸多美談。

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錢塘湖春行》就是作于此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杭州刺史任秩滿,便回洛陽履道裏購買了一處宅院,准備養老了。

白居易走後,鳥窠禅師也離開了杭州,南歸于閩,在福清江陰島瓊田山旁壘洞爲家,長隱在此。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鳥窠告訴自己的弟子,言:吾今報盡。言訖跏趺而化,圓寂之年99歲。

下面我們再深度解讀一下鳥窠這首詩。

03.

詩文大意可解爲:

我們誰也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要到何處去,從出生到死亡,衆生只有一件是相同的,那就是心中皆有憂煩困惑;

然而,人生一場大夢,又何必計較那麽多,道法自然,隨遇而安,眼中有塵三界窄,心底無事一床寬。

鳥窠禅師這首詩語淺意深,極具禅理,佛說世間空相,不著則無相,人的諸多煩惱都是自己給的,放下即是所得。

一夢浮生,你在意什麽,什麽就困擾你。

萬事有因果,你對生活的理解和認知,決定了你會有怎樣的人生,世人皆累,那是因爲世人想要的太多。

可是,我們來的時候一無所有,走的時候依舊兩手空空,外物不過是生命的附屬品,只有內心的平靜才是一世的修行。

白居易得鳥窠點化,余生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得以安享,因此他有詩追贈鳥窠《贈鳥窠和尚詩》: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據載,鳥窠9歲出家,14歲到嵩山會善寺學習佛經,21歲至荊州果願寺受戒,後入長安西明寺跟從複禮法師學習《華嚴經》、《起信論》,最終拜入百丈懷海法師的門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得法師的真傳。

傳聞,鳥窠俗姓潘,某一日,其母朱氏夢中見一道白光直射口中,感而有孕,故出生時異香滿室,遂名“香光”。

入空門後,鳥窠取號道林,法名“圓修”應爲谥號。杭州樹上修行40載,爲後人所敬,因此唐末學者魏樸曾尋鳥窠禅師足迹,有詩《尋鳥窠迹》:

爲訪名僧迹,言尋小曲阿。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

道法傳馴鵲,禅機顯化螺。空潭山色印,誰與證誰摩?

後又與友人重訪鳥窠修禅地,作詩《陪皮襲美陸魯望重過鳥窠迹》:

重探靈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幾叩關。

不爲白雲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經年靜,仙嶺松聲鎮日閒。

擬約高賢同結社,好移竹室住前灣。

唐末紙衣和尚、釋遇臻皆有詩追懷,尤其兩人都曾在詩中提到:

“當初撚起布毛意,體用毗盧些子多”

“支頤靜坐神不勞,鳥窠無端吹布毛”

這是源于鳥窠禅師“拈布毛而吹,侍者悟道”之聞,說明鳥窠禅師修爲極高。

3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