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上火,還脾胃虛寒?一個奇效良方,可清上溫下,專治上熱下寒

神希園 2024-05-27 19:38:48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體會過“上火”的體驗,尤其是在夏熱秋燥之際,亦或是學習、工作忙壓力較大、長期熬夜、攝入辛辣刺激性食品後,上火的感覺往往會格外明顯,不過,雖然我們都能明白這種感覺,但若是要說清楚它的醫學原理,或就有些“困難”了。

其實,“上火”是中醫體系中的一個專用名詞。“火”主要是指身體出現的一些熱性症狀,而上火則意味著體內陰陽失去平衡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內熱症。中醫認爲,上火就如同感冒病症一般,有著虛實之分,可具體究竟該如何辨別呢?一般情況下,人體內陰液若是處于正常狀態,但陽氣卻表現得過于亢盛,那麽此時所引發的上火症狀就是實火,反之,則爲虛火。

實火的症狀通常會起病較急,但病程較短,來得快走得也快,而虛火則是起病較爲緩慢,但病程很長,常常需要經曆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緩解。在針對實火進行治療時,一般是以清熱瀉火爲主,而對于虛火,則是以滋陰降火爲主,由于這兩者的治療方式並不相同,因此,在治療前往往還需要提前辨別自身病症。

而現如今,人們出現上火症狀的誘因往往比較複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寒熱錯雜,即主要表現爲上熱下寒,上熱的症狀主要爲潰瘍、牙痛、失眠、口臭等,而下寒則重點突出于腿腳的寒冷,甚至會有便溏、白帶清稀等表現,對于這類病症,很多人常常會自行選用一些清熱藥來緩解上焦,但降火藥大多偏于寒涼,很容易對自身脾胃造成一定損傷,而溫熱藥的使用,又有可能會加重自身的熱邪。

那麽,“上寒下熱”表現的誘因究竟是什麽呢?其實主要就是因爲人們的上半身活動太多,而下半身活動太少,比如眼睛會經常看手機、看電視,大腦要不斷進行思考,就連嘴巴也要不停地吃東西,而下半身卻總是保持著同一姿勢,幾乎很少運動,如此一來,就會導致下焦的寒邪加重,陽氣難以升發;另外,人們長期養成的不良飲食習慣,比如貪涼喜冷,就很容易損傷脾胃,進而引起濕熱,導致中焦擁堵。

因此,在針對此病症進行治療時,既需要清泄熱火,同時也需要溫裏散寒,而在《傷寒論》裏就有一個藥方,能很好地實現這一功效,它就是“栀子幹姜湯”,此方的組成很簡單,僅含兩味藥材,分別是栀子十四枚、幹姜二兩,具有清熱瀉火、溫裏散寒的作用。

方中的栀子,主要歸入心經、肺經以及三焦經,是中醫裏少有的歸入三焦的藥材,栀子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效果,而心肺屬于上焦,上焦熱邪過重,主要就會體現于心火以及肺火的旺盛,心火過重,就很容易引起失眠煩躁、牙龈腫痛以及口腔潰瘍,而肺火過旺則表現爲咳嗽、咽喉腫痛,以咳吐黃濃痰爲主,同時,肺和大腸互爲表裏,肺裏的熱邪若是較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便秘的發病幾率。而利用栀子,就可以將三焦裏的熱邪,通過小便從體內排出,而此時,小便顔色也會明顯有些偏黃。

另外,幹姜這味藥材,則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關于幹姜,不少人可能會將其與生姜劃等號,但實際上它們是不一樣的,幹姜屬于幹燥根莖,生姜卻是姜的新鮮根,除此之外,兩者在功效上也會存在差異,幹姜的溫裏散寒效果會更好,而生姜則以解表散寒爲主。加上姜味辛性熱,因此,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脈助陽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內寒,幾乎都能用這味藥材來加以緩解,而且還有利于助長脾胃的陽氣,讓脾胃“幹起活來”更有勁。

總得來說,此方劑雖然只有兩味藥材,但卻功效奇特,治病思路清晰,栀子與幹姜的搭配,一個清熱瀉火,一個溫裏散寒,寒熱並用,上下同治,非常適用于寒熱錯雜的患者,但大家要注意的是,若只是單純地陽氣不足,那麽則不建議使用此方劑,另外,在感冒期間有惡寒發熱現象的患者,也更應謹慎使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

3 阅读:333
评论列表
  • 2024-05-29 15:02

    上火困擾著很多人,尤其是在夏季,這個奇效良方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一絲清涼

  • 2024-05-29 17:05

    上火是中醫體系中的一個專用名詞,對于身體出現的熱性症狀,我們或許可以嘗試這個清上溫下的良方來緩解

神希園

簡介: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