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完這首詩後,就遁入了空門,留凡塵最後一念,成永世經典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7-02 13:54:03

01.

那一年,妙德女只有15歲,聽聞淨飯王太子要來巡遊,就跟自己的母親說:今日,我將成爲他的妻。

“淨飯王”即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姓喬達摩,太子悉達多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釋迦牟尼佛”,爲佛教的創始人。

妙德女立志要嫁給王子時,她的母親覺得很荒謬,連忙呵斥。

釋迦王子到來後,臣民紛紛俯首跪拜,不敢擡頭,唯有妙德女從人群中站了起來,從容走到他面前,神色自若,然後認真地看著他問,我能成爲你的妻子嗎?

釋迦王子沒有責怪她的唐突,只是慢慢搖頭,告訴她不可。

妙德女不解,追問,是否因爲我長得不夠好看?

釋迦王子繼續搖頭,彎下腰仔細打量著她的臉,跟她說,你看那池塘裏的荷花,它是哪般,你就是哪般。

妙德女不放棄,再問,可是因爲我年齡小?

釋迦王子伸出兩手,放在她的肩膀上,道,桃兒是三月裏的花事,五月是菖蒲的天下,荷花是非在六月開不可,永不嫌遲也不嫌早。

妙德女歎了一口氣,喃喃自語,那一定是因爲我出身低微了!

釋迦王子拉起她的手,看著她的眼睛說,你看那行雲飛鳥的影子終將要落于地上,凡天下衆生也莫不是要從這土裏生長出來的呀!

見妙德女依舊困惑,釋迦王子站起身,擡頭看著遠方說,我心中有不解之事,將來必定是要去尋道的,我若離開,那個時候你一定很傷心。

妙德女眼神堅毅地看著釋迦王子,一字一頓地說:真有那一天,我絕不哭泣。

之後,妙德女就被釋迦帶回了王宮,娶爲妻,並育有一子。

幾年後,釋迦王子見天下蒼生受生老病死困擾,決定去尋這世間之法。他離開的那一晚,月光如水,床紗外,他溫柔地看著她,不曾說再見。

在釋迦悄然離去時,妙德女緩緩睜開雙眼,一行清淚順著臉龐落了下來。

四季輪回,星辰變換,許多年後,釋迦終于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

02.

公元1916年,李叔同在斷食17日後,決定遁入空門,並于西湖泛舟時,寫下了:

“時余將入山坐禅,慧業雲雲,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他的妻子循迹而至,立在舟中問他:你要渡這凡塵,卻不渡我,佛曰慈悲,爲何獨獨傷我?

李叔同不語,搖舟而去,幾日後在給妻子的信中寫:人生百年,一晃而逝,我們終究是要別離的,希望你早日參悟,了卻這段塵緣。

不久,李叔同在定慧寺出家,取名演音,號弘一,再入靈隱寺受比丘戒。

在他決定修禅前,曾寫過一首骊歌,爲凡塵最後一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首《送別》耳熟能詳,曆百年而經久不衰,尤其,在這首詩歌背後,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公元1899年,李叔同遷居好友許幻園家的“城南草堂”,與蔡小香、張小樓、許幻園、袁希濂義結金蘭,號“天涯五友”。

這五個人,皆是文藝界的先驅,尤其是蔡小香,精通醫術,是舊上海“四大名醫”之首。

其中許幻園最富有,爲人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軍人物,經常舉辦懸賞征文活動。

1915年,因局勢動蕩,許幻園破産。

那一天,上海下了入冬以來最大一場雪,舊上海一片荒涼。許幻園來到一處老宅外,喊出李叔同和誠子小姐,黯然神傷,故作潇灑地說:我破産了,要離開了,咱們後會有期吧!

說完,轉身離去,淚灑長空。

李叔同望著他的背景,在雪地裏站了一個多小時,後來,便忍痛寫下了這首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2017年,歌者樸樹在錄制這首歌時,突然哽咽不止,淚流滿面。他跟身邊的助手說:如果這首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這兒都可以……

03.

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祖父李銳從商,經營鹽業和錢莊,父親李世珍考中進士,曾官吏部主事,辭官後繼承祖業,爲津門巨富。

據傳,李叔同出生之時,曾有喜鵲銜來松枝至産房,被視爲祥瑞,因此李叔同一直把這段松枝帶在身邊,終生不離。

他母親爲偏房,正房大姨太郭氏虔誠禮佛,長嫂亦是如此,李叔同常陪大娘、長嫂誦《大悲咒》《往生咒》,所以從小就結下了佛緣。

公元1884年,李叔同5歲,李世珍過世,他和母親的處境在家中開始變得尴尬。次年,李叔同開始跟隨長兄李文熙讀書,學曆禮法、經史,異常刻苦。

8歲時,師從名家雲莊先生,除必要的四書五經外,繼而修習書法、金石等技藝,到了13歲時,已經小有名氣。

在他成長期間,常陪家人去天仙園看戲,並結識了津門最有名的坤伶楊翠喜,甚至暗投情愫,每天晚上都會送楊翠喜回家,還指導她的唱腔和身段,成爲鐵杆票友。

當時的李叔同只有15歲,對情感懵懵懂懂,也或許是生在巨富大家,身爲庶子,渴望有人理解和陪伴。遺憾的是,不久後楊翠喜被賣入官家,幾經周折又嫁作商人之婦。

李叔同的少年純情,最終只能化作屢屢閑愁。

16歲時,李叔同考入輔仁書院,成績名列前茅,曾獲銀獎。他酷愛詩詞,尤喜王維,攻讀期間,常與津門同輩交遊,以文會友。

18歲時,奉母之名,媒妁之言,李叔同娶茶商之女俞氏,有了自己的家。兄長李文熙送了他30萬元爲賀禮,李叔同用這筆錢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

當時康有爲、梁啓超等人已經在推動維新變法,李叔同少年意氣,積極支持,並私刻了一枚“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

“戊戌政變”後,六君子殉難,外界傳李叔同是同黨,因此他不得不與母親、妻子遷居上海,在結識許幻園後,住進了他的“城南草堂”,取名“李廬”。

“天涯五友”就是從此時開始結交的。

1900年,李叔同得子,同年出版《李廬詩鍾》《李廬印譜》,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

翌年,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但當時校內新舊思想鬥爭激烈,因校方禁止學生閱讀部分雜志、報紙,激起學生公憤,爆發沖突,蔡元培站在學生一邊據理力爭,無果後,帶領學生們離開,李叔同就在其中。

1902年,李叔同赴河南應鄉試,未中,再回南洋公學。不久後大罷課,李叔同退學,時許幻園、黃炎培成立“滬學會”,他創作了新戲《文野婚姻》,並進行新銳演講。

1905年,生母王氏病逝,李叔同歸返天津,料理好母親的後事,李叔同就東渡去了日本留學,人生邁入一個全新階段。

04.

在日本,李叔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與同學曾延年組織“春柳社”,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話劇團。並且,李叔同還在首演《茶花女》中飾“茶花女”一角。

留學期間,李叔同遇見了自己的心儀之人——誠子,爲李叔同的畫模,李叔同回國也是因爲她。

1910年,歸國後,李叔同出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此間,他常往返津、滬兩地,並加入“南社”,聘爲《太平洋報》主筆,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

這段時期,李叔同的創作進入高峰。

1914年,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從事金石研究,第二年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音樂教員。

而這一年,許幻園破産,李叔同作《送別》後,決定出家,遁入空門,專事研佛。

1922年,發妻俞氏病故,兄長李文熙來信囑其返津,但李叔同並未轉還,仍居溫州慶福寺。

1926年,李叔同居杭州居招賢寺,夏丏尊、豐子恺專程前來拜訪,收豐子恺爲弟子。次年,李叔同至上海,主持豐子恺皈依三寶儀式。

隨後,豐子恺與劉質平、夏丏尊、經亨頤等集資在白馬湖築“晚晴山房”,供李叔同居住。

1929年,仲兄李文熙卒,此時“天涯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離世,袁希濂、許幻園入上海大王廟,爲居士。爲豐子恺主持皈依儀式時,李叔同、許幻園、袁希濂、張小樓四人曾在上海重聚。

此後10年,李叔同輾轉各地,講經布道,專心從事佛事。

1939年,李叔同入耳順之年,因此至蓬壺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後閉關永春蓬山,謝絕一切往來。

1942年,李叔同在泉州逝世,圓寂前仍在講經,漸感不適後,留遺囑,寫下了“悲欣交集”四字,終年63歲。

05.

除了佛法以外,李叔同在中國藝術史上,同樣占據重要的位置,魯迅曾說:得李師手書,幸甚!

張愛玲向來清高,卻言:不要認爲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同時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方面,亦有突出的貢獻,創十三個第一。

如,南京大學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李叔同譜曲,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爲中國油畫之鼻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也是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音樂人。

他筆下這首經典的《送別》,曾被選爲《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電影的插曲,弟子豐子恺親自抄錄歌詞,並繪成插圖,收錄在《中文名歌五十曲》,被後人無數次翻唱,並衍生出多個版本。

縱觀李叔同的一生,前半程俗家息霜,後半場法師弘一,無人知曉他爲何會遁入空門,放下世俗中的一切。

但是,他所留下的文化財富,以及慧言慧語,讓後世之人受益無窮。正如他在《題夢仙花卉橫幅》中所寫:

人生如夢耳,哀樂到心頭。灑剩兩行淚,吟成一夕秋。

慈雲渺天末,明月下南樓。壽世無長物,丹青片羽留。

4 阅读:396
评论列表
  • 2024-07-02 23:13

    紅塵滾滾曆萬般。方知此心最究竟。

  • 2024-07-03 14:02

    不能愛妻愛子愛父母,任何愛衆生如果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