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社交潛規則:“大恩如大仇”

亦開懷說心理 2024-06-11 00:44:20

-01

“大恩即大仇”

唐朝時期,有個叫“李勉”的尉官。

他奉命去監督一批犯人行刑,這時一個跪著的犯人大喊冤枉。

聲音瞬間就吸引了李勉的注意力,他做官清白,爲人正直,嫉惡如仇;

看到此人如此大喊冤枉,心想說不定有冤情。

于是他決定重審,果然發現這個叫李九的犯人是冤枉的。

李九被無罪釋放,李勉繼續做官。

幾年後,李勉在朝堂上因太過剛直,被周圍的同僚處處排擠,于是罷官遊山玩水。

一日,他遊曆到某個鎮上,恰好遇到了當年那個叫李九的犯人。

如今李九混得相當好,在當地有些名氣,有些錢財。

他盛情邀請李勉到家中做客,好酒好菜伺候著。

李九跟妻子商量:“他是我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他,我早幾年就沒了,你說我們該如何報答他呢?”

妻子說:“不然給他一些錢財,絲綢千匹?”

李九氣道:“我的命就值這麽點嗎?”

兩人思考許久後,妻子忽然說了句:“不如我們殺了他?”

李九愣了片刻,也下定決心:“對,只有殺了他,才配得上我的報答之心。”

好在有仆人通風報信,李勉才逃過大難。

從古至今,“大恩即大仇”的故事一直都有發生。

爲什麽你幫了對方大忙,對方卻懷恨在心?

爲什麽你付出很多,無條件幫助對方,還是換不來對方的感恩?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第一:你幫助對方,讓對方感到壓力和自卑

核心是“平等”。

受恩者在施恩者面前,覺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擡不起頭的,內心自卑的。

如果施恩者在圈子裏到處宣揚:“是我幫了他,要不是我,他不可能做成這件事的。”

這就放大了受恩者心中的嫉妒,久而久之,嫉妒就變成了恨意。

第二:受恩者認爲自尊受損

舉個例子:

你借錢給親戚朋友,你會發現對方主動遠離你。

爲什麽?

因爲TA暫時沒能力還給你錢,所以不想和你走太近,他認爲自尊心在你面前是受挫的,是低你一頭的。

所以大智慧的人,是怎麽做的?

你幫了對方,不要整天挂在嘴上,逢人就說。

當你決定幫助對方,也要做好對方未必會“還你人情”的准備。

是否幫助,是你的自由;是否報恩,是對方的底色和本性。

你換個角度想:

“我幫助對方,幫才是我在意的,至于我幫助了誰,不是最重要的。”

這也是傳統文化中“積德行善”的思維。

我幫助你,是因爲我幫了一個人,即使你不是我的朋友,是陌生人,遇到這種事我也會幫。

這才是大智慧的人。

-02

永遠不要“持續幫助對方”

自古以來就有“升米恩,鬥米仇”的故事。

你跟任何人相處,當你幫助對方一次,對方會感激你;

當你持續幫助對方,一旦你停止幫助,對方就會忘記你付出的好,只記得你拒絕了他的當下。

舉個例子:

你每天都願意幫同事帶早飯,同事也習慣了你幫忙捎帶。

有一天,你忘了給同事捎帶,同事就會埋怨你:

“你明知道我不吃早飯,爲什麽不幫我帶呢?你以前每天都幫我帶,爲什麽今天只買了自己的,不買我的?”

別人每次給你提出的要求,你都無條件接受,哪怕很過分你也不會拒絕;

一旦某天你反抗了,學會拒絕了,對方就可能跟你翻臉。

用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解釋?

當一個人被你持續幫助後,對你建立了依賴感;

一旦你停止投入,依賴感就會轉變成怨恨。

幫人可以,一定要記住幾個原則:

第一: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第二:起點不要太高,保持你的下限和上限

第三:可以對誰都熱情,但一定有“拒絕幫助”的勇氣

第四:對方找你幫忙,就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准備,所以即使你拒絕,也沒關系

第五:學會辨別和篩選,誰值得幫,誰不值得幫;幫了對方,就最好對方不會還你恩情的准備。

畢竟,有一類人只要感覺自己有一點損失,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良知和修養。

話題:幫助對方,卻得不到回報,你會失望嗎?

作者亦開懷: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兩性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性格等知識~

1 阅读:558
评论列表
  • Lea 1
    2024-06-12 14:16

    確實是如此,親兄弟也同樣,親身經曆我爸和叔之間的操作讓人驚掉下巴。

亦開懷說心理

簡介:兩性情感心理學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