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感情真相:女性出軌,不全是“爲了性”

亦開懷說心理 2024-05-31 18:31:15

看到一組數據,針對女性婚外情的調查。

其中有超過8成的女性表示有過婚外情;

導致婚外情的主要原因:被對方吸引,夫妻生活得不到滿足,感情不好。

超過7成的女性表示:做過了就不後悔。

還記得性學教授潘綏銘做的調查數據嗎?

超過四分之一的夫妻,有過背叛婚姻的經曆。

有人說:男人背叛婚姻是爲了性,女人背叛婚姻是爲了愛,事實呢?

根據我所接觸的咨詢案例以及翻閱的一些數據,我發現了女性出軌的真相。

-01

關于女性出軌的原因

第一:婚姻求不得的,向外求

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

一位女士,跟丈夫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什麽感情基礎就匆忙結了婚。

一方面是過了30歲,年齡壓力,社會壓力讓她屈服,接受現狀;

另一方面是跟丈夫短暫戀愛後,發現這個男人雖然無趣,但還算靠譜,還算門當戶對。

可結婚之後,她發現婚姻並沒有那麽簡單。

雖然有了孩子,可這幾年的婚姻讓她“倍感孤獨”;

在丈夫身上,她沒有感受到愛,沒有感受過浪漫與驚喜,就連“夫妻生活”也是最傳統,最無趣的狀態。

對于她這個骨子裏追求一些小浪漫,小驚喜,渴求情緒價值的女人來說,無疑是煎熬的。

最初,她會將精力放在孩子與事業上;

可跟丈夫在一起越久,她越孤獨。

兩個人回到家裏,唯一的交流就是孩子,家務,吃什麽。

直到她的生命中出現了另一個男人,帶給了她前所未有的“戀愛體驗”。

不到1個月時間,她就淪陷了。

不僅是生理上的淪陷,就連心理上,情感上也徹底陷進去了。

她無法自拔地愛上了這個比她年輕幾歲的男生,她一度認爲自己回到了年輕時的戀愛狀態,輕松,投入。

可一邊是婚姻,一邊是戀愛體驗,她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投入不同的情感狀態;

這種撕扯感,讓她很煎熬。

大多數女性“背叛婚姻”的原因,就是在對方身上“求而不得”。

求愛,卻不得;

求生理需求,卻不得;

求情緒價值,依舊不得。

如果生命中沒有出現那個“點燃導火索”的異性,她不會失控,只會壓抑情感;

一旦出現這樣一個男人,她就會瞬間陷進去。

女性的弱點在于:

對情緒價值以及精神寄托的需求,多到了讓丈夫難以理解的程度。

現實是什麽?

當兩個人從戀愛身份進入婚姻身份,對彼此的關注和投入就降低了。

第二:追求激情或欲望之愛

有一部電影:

女人從未走出過她生活的小鎮,從小到大都在按部就班生活著。

結婚嫁爲人婦,成爲母親,就扮演著“相夫教子”的角色。

但她與別的女人不同,她骨子裏有著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期待,只不過從未有人打開她內心的“這個秘密之門”。

直到有一天,攝影師出現了。

這個男人給她講述著外面的世界,撬動了她心裏封存許久的記憶和期待;

在短暫的相處與陪伴中,她無法自拔地愛上這個男人。

就像一個溺水的人,終于抓住了救命稻草;

只不過對于女人來說,她的稻草,她的解藥,是“精神上的期待”。

男人就是她的藥,是撬動她心靈的鑰匙。

但最終,女人選擇了克制。

男人問她:你願意跟我走嗎?

女人回答:“我不能”。

我很愛你,但我不能跟你走,這是克制的愛,女人最終選擇責任,選擇婚姻與家庭。

其實對于很多背叛婚姻的女性而言,她需要的是性嗎?不全是。

更多是激情之愛,是精神之門被打開,是看到了更多感情的可能性。

張愛玲寫的一句話很好:

“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異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這點 賤。”

缺愛的人,一生都在尋找愛;

渴望認同,被喜歡,被捧著的感覺的人,一生都在異性之間周旋。

這是必然的,人性(或者說動機)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爲。

-02

女性在什麽階段,最容易背叛婚姻?

答案是:虛弱的階段。

包括:精神上虛弱,生理上虛弱,能量虛弱,物質虛弱(匮乏)。

打個比方:

她剛跟丈夫大吵一架,感覺“天塌了”,整個人都不好了。

帶著怒氣她奪門而出,關閉手機,不想讓對方找到自己。

在她情緒不穩定,十分憤怒或低落的狀態下,她自身能量就是虛弱的。

一旦虛弱,就容易被外人“趁虛而入”。

你看異地戀情侶,常年兩地分居的夫妻,更容易出現感情問題。

本質上是:情感與心理虛弱了,就很想要被補足。

一旦有差不多的人出現了,她就很容易陷進去。

這是愛嗎?並不是。

就像一個人在沙漠中行走,水已經喝光了,只要有人願意給TA一瓶水,TA就願意付出更多的代價。

女人背叛婚姻的心理機制,也是如此。

當她感覺自己的生活平淡到要窒息,還有什麽比激情之愛,比“追求想象中完美的愛情”更讓她沉淪,讓她上瘾呢?

只不過相對而言,女性更容易“情感淪陷”,而男性更容易從這件事上抽離罷了。

話題:你如何看待女性背叛感情?你認爲動機是什麽?

作者亦開懷: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兩性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性格等知識~

1 阅读:8

亦開懷說心理

簡介:兩性情感心理學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