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上映刪減1小時,第五代導演背後的男人太會拍真實了

Idlemovie 2024-06-25 22:20:37

顧長衛,第五代導演背後的那個男人。

令張藝謀、陳凱歌名聲大噪的《紅高粱》《霸王別姬》都是由顧長衛掌鏡,絕佳的攝影技術讓他名聲大噪。

到了2005年,執導的首部電影《孔雀》問世,一出手便拿下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該片的初剪版4個多小時,後又壓縮到3個小時的最終版,通過審查的影片時長最終定格在兩個多小時。

雖至今未等到導剪版,但目前的版本也叫人喜歡。

孔雀開屏,看似美麗,但也就那一瞬,就像《孔雀》,片中的一家五口圍坐在一起吃飯,表面其樂融融,內裏支離破碎。

但《孔雀》好就好在這種真實,把背後的東西挖出來展現在觀衆眼前,那些光鮮亮麗有時候也有可能是帶著毒的,致命又傷神,足以改變人生。

初看第一段張靜初的故事,大多數人應該喜歡不起來。

張靜初神經質,自己作,甚至爲了拿回降落傘,不惜放棄自己的貞操,過于癫狂,一點也不懂的愛惜自己。

這是因爲顧長衛在劇作結構上的專門安排,先以年輕人的視角爲主視角,等到了第二三段故事時,再讓大人視角和年輕人視角互相穿插。

一是解釋清楚張靜初爲何會形成那樣的性格,她一心想要走出去,走出那個困住她的家,讓她不得有個性張揚的時代。

父母從小對哥哥的偏愛讓她倍感不受重視,在一天天的日子中看清了生活,與其按部就班,不如大膽嘗試,她當傘兵,想過上不被管教的生活,但現實不如意。

她認文藝團老頭當幹爹,想得到缺失的愛,老頭自殺,她被罵狐狸精,她騎車挂著降落傘在街上狂奔,享受曾未實現的夢,被母親看到後制止,回家後被打針。

在父母看來,張靜初的行爲就是離經叛道,不是那個時代正常女孩該有的樣子,所以必須讓她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什麽是正軌?聽話、懂事,按照父母的意願長大,收斂起自己的性格,但張靜初終究是管不住的孔雀,選擇了嫁人。

只是好景不長,換了地方也沒改變多少,張靜初最後還是回到了父母家,爲年輕時未得到過真愛與夢碎在路邊攤強忍淚水,後來認清現實,成爲了和父母那一代一樣的人。

二是把家庭教育與時代遺留赤裸裸地擺在眼前。

一刀切的做法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極大,但父母受限于時代,在當時也別無選擇。

弟弟正值青春期,對異性充滿好奇,在作業本裏夾著女人的畫像,被父親看到後厲聲痛斥,還要把他趕出家門。

以至于到學校撬開他的書桌,讓他退學,導致弟弟離家出走,多年杳無音訊,再次回家,早已不是當年模樣。

剛剛結束那十年,步入到七十年代的人們都是循規蹈矩的,思想也不可能開放。

所有的東西都是壓著的,不會去引導,而是永絕後患,因爲都被遺留問題整怕了,所以弟弟人生軌迹的改變有父母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問題。

三是把孩子真實的一面描述出來,這一點很難得。

有太多國産片只知單向說原生家庭怎麽樣,制造矛盾與焦慮,爲一時虐,贏一時熱,卻不知雙向評價。

顧長衛在《孔雀》中做到了雙向,既說了父母的問題,也道出了孩子的不足,他們尚小,不懂那麽多成人世界的規則。

父母多疼患有腦疾的哥哥多一點,他們就認爲是偏心,哥哥來學校送傘,弟弟會覺得丟人,致使做出下藥的行爲,幸好被張靜初及時攔住才免遭大禍。

對于還沒步入社會的孩子而言,這些行爲與心理在孩子的價值觀裏都有可能做出。

顧長衛沒有回避,也沒有譴責,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來客觀記錄,但在記錄之外也不缺乏溫情。

姐妹三人其實互相愛著對方,父母對他們的疼愛也不少,只是有些時候表達方式不那麽讓人接受。

如張靜初出嫁前會把媽媽給的手表送給哥哥,哥哥喜歡的鴨子死了後,姐妹倆一起請哥哥吃大包並重新送他一只小鴨子。

哥哥雖然嘴上不願意,但在下雨後依然爲弟弟送傘,即便弟弟在同學面前不認他,他也沒有埋怨,有一定的是非觀,雖然不多。

母親爲了張靜初的工作跑前跑後,父親在弟弟失蹤回來後還是願意求別人給他個工作,張靜初離婚後回到家,父母依然對她如初,不催促也不怪罪。

結尾處,姐妹三人各自有了家庭,一起去動物園看孔雀。

再多的洪流也沒改變實實在在的親情,正如末了的旁白一樣,“那一年冬天,爸爸突然去世了,媽媽變老了,我們還好。”

家人之間沒有隔夜仇,年輕時都想逃出去,年長後圍城好像也不是那麽不堪,家永遠都是彼此的避風港,別人只願看到你孔雀般美麗的羽翼,但家能一直接受你不那麽雅觀的辟谷。

0 阅读:6

Idlemovie

簡介:電影,應該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