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具有哲理的元曲:大境界,大情懷!值得世人品讀

荔枝姑娘詩詞 2024-05-30 12:49:13

【01】

《驟雨打新荷》

金·元好問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

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

乳燕雛莺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

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

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

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

且酩酊,從教二輪,來往如梭。

這是一首清美動人的小令。上阙寫的是春末夏初之景:紅榴綠葉,水閣風涼,高柳鳴蟬,燕莺調舌;更有一番驟雨,在新荷上遍撒珍珠,洗出清景無限。

高大的樹木遮著亭台樓閣,使這些台閣看起來非常清涼舒爽:石榴花在這個時候剛剛開放,顔色火紅就像紅錦,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蟬在樹上不停地叫著,好像在和那些唧唧喳喳叫個不停的乳燕維營互相唱和:一陣大雨襲來,雨點落在剛剛露出水面的荷葉上,就像珍珠落在盤上,四處飛濺跳落。

作者用幾句有聲有色的描寫,就把盛夏雨後的景色:綠陰水閣、鳥語花香,天地間的勃勃生機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産生聯想。

面對看這樣的辰美景,作者不由發出歲月如梭,人生古短的感慨,而且認爲人生是否通達是命中注定的,不用去刻意改變:還是呼友喚朋,淺斟低唱吧!只有與朋友聚在一起吟詩、賞景、作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作者元好問是金元之際頗負盛名的詩人,金亡不仕,回故鄉山西忻縣著述,本篇是早期散曲中的名作,當時被歌女廣爲傳唱。

早期的散曲,特別是小令,與宋人小詞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分。這一時期的散曲家們,雖然采用的是民間曲子的形式,但實際上仍然未能擺脫唐宋詞的影響,多半還是用填詞的方法來寫曲。

所以詞境多而曲境少,可以說是一種曲子化的詞。這是由詞向曲過渡時期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元好問的這首小令就反映了這個特點。

詞中用的雖是及時行樂的恬淡語,貌似消極,實際上也是詩人對衰時亂世的否定,反映了作者當時複雜矛盾、無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02】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晚年出任陝西行台中承赈災時,曾經用《山坡羊》的曲調作了九首懷古曲,這首小令就是其中的一首。

據《元史·張養浩傳》記載,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陝西大旱,饑民相食。張養浩應诏爲陝西行台中丞,主持治旱救災工作。赴任途經潼關的時候,感慨曆代興衰變化,體恤民生疾苦,作了這首小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三句話雄渾豪放,潼關東連峭山,北有中條,西接華嶽,外臨黃河,點明了地勢的險要。

用“如聚”、“如怒”兩個生動的比喻,不但使得山川俱活,而且將作者此時爲關中大早而憂心如焚,愁聚不散的心情,以及因傷時痛世而生的憤激不平之氣融入了景物之中。

“望西都,意踟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這四句話是此曲的中心內容。

潼關是曆代帝王將相中原逐鹿的必爭之地,這裏浸染了無數百姓的血淚,雄關內外屢屢赤地千裏,白骨露野。

長安是封建王朝鼎盛時期的都城,作者西望長安,想到了曆代朝代的更替,不免要踟蹰,秦漢王朝興起時,統治者曾經殘酷地驅使人們爲他們修建華麗的宮殿。

如今,“宮阙萬間都做了土”,秦漢兩代以及無數朝代故都昔日的繁華如今已化做塵土,昔日的萬間宮阙一旦傾覆不但埋葬了一代王朝,而且埋葬了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

當年的萬間宮阙和現在的灰飛煙滅同樣飽含著勞動人民的血汗,自然就要引出作者的感歎。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幾句話是由寫景懷古層層深入引出的結論,是全曲的主體所在,它深刻地指出任何朝代,不論是帝王霸業的成與敗,還是萬間宮阙的興和廢,給百姓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痛苦。

它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場上發懷古之幽思,悲歎王朝盛衰,也不是出于落魄文人的角度爲自己的遭遇而拂郁感慨。而是從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待古今興亡盛衰的。

作者一語道破了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對立,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

【03】

《【雙調】慶東原·歎世》

元·白樸

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挂。

那裏也能言陸賈?那裏也良謀子牙?那裏也豪氣張華?

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

元代是一個異族統治的王朝。人被分爲四等,漢人處于第三位,而知識分子處于“九儒十丐”的地位,地位非常低下,他們求仕無路,所以元代有很多知識分子持一種不樂仕進、鄙薄功名、頌揚歸隱生活的思想傾向。

白樸是他們中有代表性的一個人,他的不樂仕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幼經曆戰亂,飽嘗流離之苦,經曆了金元易代的變亂的緣故。

此曲是一首歎世之作。開篇以兩種植物起興,勸人忘卻憂愁,常含笑口。

作者因爲要把“忘憂”和“含笑”當成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只有在擺脫了名利之後才能達到,所以才寫忘憂草、含笑花,以表示不爲憂愁所擾,含笑人生的情懷,而用別的花、草不能配合詞曲的主旨。

作者意在告訴人們要忘卻憂愁,笑口常開。可是人生在世,煩惱無數,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

人生啊,一切煩惱憂愁都是因功名利祿而起,如果想擺脫人世間的煩惱,只有及早辭官歸隱,抛棄功名、宜早不宜遲。離開那種提心吊膽的生活,過一種清靜悠閑的生活。

陸賈能言善辯,姜尚足智多謀,張華一身豪氣,可是如今這些人都在哪裏呢,作者連用了三個相同的句式,列舉了三個曆史人物,非常具有說服力。他們就是“活”在漁樵們的飯後談資之中。

這就是那些曆史人物僅存的價值。其言外之意是他們本無甚價值可言,他們的辨別是非之心、經世濟民之業只不過給後人添了點茶余飯後的談資罷了。

最後一句話可以說是對前面三個問句的回答,千百年的功過是非不過是漁夫樵夫茶余飯後的笑料罷了。

人啊,何必太過于認真,太過于執著于功名利祿呢,是金子會發光,真心爲民,到哪裏都可以燃燒自己,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沽名釣譽。

【04】

《沉醉東風·漁得魚心滿意足》

元·胡祗遹

漁得魚心滿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個罷了釣竿,一個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

是兩個不識字漁樵士大夫,他兩個笑加加的談今論古。

元代文人的社會地位受到了曆代以來最嚴重的壓制。異族的統治,政治上的壓抑,使他們多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看待社會。

胡祗遹雖然是文人中的幸運者,但是在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也許是因爲他進入了統治階層,他對統治階層有更爲深刻的了解,所以對歸隱生活就更加向往。

這首曲子中,作者借漁夫、樵夫的形象和生活片段的描繪,表達那個時代的文人的普遍願望。

漁夫、樵夫作爲隱逸者的形象自古就有,這是作者在路過漁村時所作。

一個漁人釣到魚便心滿意足,一個樵夫砍到柴就眼笑眉舒。一個收起釣竿,一個收了斧頭。

兩人在林下水邊偶然相遇,他倆笑哈哈地談今論古,原來是兩個不識字的漁樵士大夫在恣意的談笑古今。

胡祗遹在元世祖朝累官至江南浙西提刑按察使職,以精明幹練著稱,這支小令背後或許是胡祗遹對機關算盡、蠅營狗苟的官場生活的厭倦;

另一方面,曲中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作者一生仕途順遂情況下心境的自然投射。

曲中漁樵二人不識字,沒有聰明才智,更好的返歸天真純樸,正符合道家“絕聖棄智”的主張。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描寫自己與田父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既說明鄉間純樸風氣,也表明自己已經擯棄一切塵俗雜慮。

做一個無憂無慮的漁人、樵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恣意的談古論今,真的挺好的,就像今天的我們,小老百姓在微信朋友圈裏盡情的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而公務員得要注意言談舉止,一樣一樣吧。

【05】

《【正宮】叨叨令·歎世》

元·周文質

築牆的曾入高宗夢,釣魚的也應飛熊夢。

受貧的是個淒涼夢,做官的是個榮華夢。

笑煞人也末歌,笑煞人也末哥,夢中又說人間夢。

作者從自己的人生遭際中看破世情,慨歎人世間太多的欲望追求,最突出的是榮華富貴,都不過是一場夢;

此曲意在描寫人生虛幻如夢,倡導人們要把握現實,認真對待生活,不致枉度人生。反映了作者因對當時腐朽墮落的社會現狀的失望而産生的憤激情緒。

全文圍繞一個“夢”字,用典寫實:對比鮮明,揭露深刻了“築牆”的人、“釣魚”的人不切實際地幻想自己能夠像前人一樣被王侯將相賞識而一飛沖天,卻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貧困的人做的是淒涼夢,富貴的人做的是榮華夢,人有貧富階級之分,連夢都被沾染而有貧富階級之分。

進而作者插科打诨“笑煞人也麽哥”,發出最後感以,同時也點出曲詞的主題:

夢中人其實也在做看人間夢!這樣的思想也符合古代儒家學說中的陰陽互補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作者嘲笑當時不求進取,只會空想的社會風氣,警示人們回到現實中刻苦奮鬥,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將夢想變成現實。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



0 阅读:3

荔枝姑娘詩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