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熱上火、下有寒拉稀,說的是不是你?中醫教你1招,打通中焦

張曉娜知識說 2024-06-09 14:29:20

寒熱錯雜是很多人的通病,感覺頭腦發熱、口腔潰瘍、臉上頻繁長痘、牙龈腫痛;偏偏腰部以下又怕寒冷、腰膝發冷、經常拉肚子、痛經、吃不了涼東西,一年四季都處在這種水深火熱當中,備受煎熬。

很多朋友可能嘗試過調理,清熱、散寒的藥都用過,但是短時間用可能見效,但是用的時間長了,就又會出問題。這就跟天秤一樣,不停地給一邊加注,勢必打破平衡。

在中醫上來看,之所以上熱下寒,往往是因爲中焦的問題,就像一輛火車的兩節車廂,缺少了中間連接的鈎鎖,而脾胃就是這個鈎鎖,心火往下通降溫煦腎水,腎水往上發散滋潤心火,保持著這樣的平衡,才能保證上焦不熱、下焦不寒。但是上下的通道被阻斷,上熱下寒油然而生。

那麽中焦爲什麽不通呢?現代的生活習慣大有改變,很多人熬夜、加餐、不運動,脾胃晚上得不到修整,害的幹著加倍的工作量,慢慢的它就真的“頂不住”了。

張醫生經常遇到上熱下寒的患者,通常會用一個中成藥,它就是烏梅丸。大部分人知道烏梅丸,可能是因爲它治蛔蟲病的效果,但是實際上也是治上熱下寒的能手。

首先,烏梅丸中的烏梅酸澀,可以幫助脾胃腐熟消化,同時就像膠帶一樣,能夠把本已經失聯的上焦下焦聯系在一起。

通過搭配細辛、幹姜、附子、蜀椒溫煦下焦,並且附子還具有引火歸元的效果;引導火邪往下走,從而緩解下寒的症狀。

方子陰陽調和,不光有溫熱藥,還搭配了黃連、黃柏清熱,從而撲滅上焦的火,但是苦寒的藥物容易傷正。

最後用到了人參、當歸補氣養血,固守住人體的正氣,避免藥物對人體的損害。

烏梅丸面面俱到,辛味和苦味並用,陰陽調和;攻邪和扶正並舉,收放自如。

此外,張醫生提醒大家一句:烏梅丸本身屬于酸、辛、苦味的中藥,因此本身胃酸多的朋友就不太適合去用了。

1 阅读:143
猜你喜歡

張曉娜知識說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