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中國如今好的愛情電影這麽少了?

Idlemovie 2024-05-22 17:07:16

爛片都可以賺錢,爲什麽還要費盡心思的拍好片。

當這種懶惰且屢試不爽的公式形成之後,大家肯定都照搬公式。

其實,以前中國也有不少好的愛情電影,如《獨自等待》《甜蜜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就連如今口碑跌落的張藝謀也拍過《我的父親母親》與《山楂樹之戀》,在這些愛情片中,我們能看到年輕人該有的朝氣。不是什麽“我抽煙喝酒紋身但我是個好女孩”,也不是什麽“菩薩知不知道我有多難過”和“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更不是什麽“我叛逆厭世辍學,然後浪子回頭。”

但在2013年之後,這一切都變了,直接改變了華語愛情片的格局。因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出現了,票房7.19億,當年五一檔票房冠軍,內地愛情片票房冠軍。

自此之後,中國式青春片全成了千篇一律的狗血,虐戀、墮胎、打架。再也看不到該有的朝氣,阿寶色的柔光濾鏡下,一張張無辜清澈的臉龐,演繹著破碎的、疼痛的,全世界與我爲敵的愛情。

這些愛情片中的主角,他們身上都有一種自命成熟的倦怠感。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喪,以口號式的加油假裝熱血,以傻白甜的形象尴尬賣萌,什麽瑪麗蘇、傑克蘇層出不窮,忘記了當代年輕人應有的精氣神。

這種套路流行多年,現在雖然較爲少見了,但內核還是如此。只不過舊公式換成了新公式,如墨迹純愛,因某個原因分開,後來又遇上,哭哭啼啼到結尾,或現實主義愛情,制造焦慮,利用熱點,愛來愛去又愛回,萬變不離其宗。

那麽這種一眼就能看出爛的片爲什麽有人愛看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爲看這種片不用動腦子,看起來不累,畢竟大家走進電影院大多是爲了求個樂子、圖個安逸、磕個CP,用來打發消遣。除了觀衆之外,這種狗血愛情片也適合編劇、導演和演員,因爲俗套爛片很容易編,根本不需要什麽編劇技巧,更不需要故事的起承轉合。先是男主裝裝格調、耍耍酷、炫炫富,然後爲男女主安排一個或兩個插足者,幾個人一起瘋瘋癫癫的演100多分鍾,最後男女主走在一起。

這種片對于導演來說也是手拿把攥的事兒,整個濾鏡、打個高光,找個酒店或學校,喊一聲“action”,電影就算成了。

後期制造完成後找個合適的檔期,打一打儀式牌,整一整下雪場之類的活動,一套流程下來用不了多久,便可以繼續下一個項目。

至于演員,他們更是喜歡這種套路式的愛情片。現在的演員在什麽都不是的時候便被推著成了明星,沒有演技又要演戲。面癱最好演,愛情最好演,不需要琢磨專業知識,只需要無腦愛,會擺pose就行了,亦或是喊幾句不知所謂的台詞,加一些煽情的音樂,就像拍MV那樣簡單。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公式愛情片真的賺錢。如《十年一品溫如言》,評分2.8,票房1.67億,《前任3》,評分5.5,票房19.41億,《前任4》,評分5.6 ,票房10.12億,《被我弄丟的你》,評分5.9,票房2.11億。試問,流水線殘次品都能大賣,若沒有郭帆知恥而後勇(《同桌的你》)的決心,你看到你能不心動嗎?

這就導致現在的愛情片就是某花清瘟,看著上面的配方齊全,主治功能像那麽回事,其實吃它不吃它都不耽誤你痊愈。以前,你先得步入社會才能明白愛情是怎麽一回事,但現在,在學校就能看清愛情的本來面目,沒有條件的愛情早已不存在,更多的是讓你睜眼看世界。當愛情變成物質交換,那愛情就變得無聊了,愛情片也是如此,故事都是男女相愛,爲了在一起可以抛棄一切,因爲愛情價更高。

可當你看看周圍發現根本不是電影所描述的那樣,沒錢不要談愛戀,彩禮不夠連婚都不配結,月薪沒到萬以上,沒車沒房有顔也沒用。電影與現實是反的,電影裏的愛情就變得假了,跟現實沒有形成互補的關系,反倒一直在傳達一種不計後果的付出,談戀愛就得言聽計從。

但誰都是爹生娘養的,沒義務天生就得當舔🐶。大家想要的是平等的相愛,而非養個祖宗,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電影又推崇這種無條件的付出,自然就會被不少人厭煩進而摒棄。那些山盟海誓太假了,那些刷我的卡太假了,那些青春靓麗太假了,那些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太假了,更多的是貧家夫妻百事哀。生活打敗了愛情,讓信任漸行漸遠,愛情成了有所圖,單身反而是更好的選擇,那愛情片存在的意義就消失了。

所以不是那些經典愛情片無聊了,是我們的三觀變了,是生存的環境變了,是男女的相處方式變了。傳宗接代變成了討伐對象,姓隨男方變成了歧視與打壓,公開要變成母開,下頭成了口頭禅,小作文盛行,乘坐地鐵公交要小心翼翼,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熱搜。當這種真實的事件每天在發生,當這種刻意的引導形成了一種氣候與産業鏈,愛情片自然就很裝很假了。至于那些本身就很爛,只會圈錢的愛情片不在討論範圍內,畢竟不會有多少人對這類片子愛得死去活來,兩種惡性循環並駕齊驅,好的愛情電影自然就少了。

0 阅读:2

Idlemovie

簡介:電影,應該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