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這次選對了

Idlemovie 2024-06-08 20:40:59

《走走停停》包含了不少元素。

輕喜劇、戲中戲、元電影,又有點文藝範兒,還兼具顛覆與重構。

胡歌飾演的吳迪從北京回到重慶是顛覆開始,最後留在重慶是重構,其他人走出重慶也是重構。

片中拍電影的所有人嘴上都在說“搞藝術就要有這種專業的態度。”

然而男主是一年四季都沒戲拍的閑散話劇演員,並不是很專業,女主是吳迪的母親,從未接觸過電影。

導演是吳迪,一個北漂十年的失敗編劇,都沒去過幾次片場,攝影是與馮柳柳(高圓圓 飾)同在電視台工作的攝像,倒是有幾分專業的樣子。

就連馮柳柳說是要注重紀錄片的紀實性、客觀性,但她的拍攝卻充滿了套路與主觀,他們的組合宛如一個草台班子,鏡頭前每個人都在演。

可現實中這群人都是專業人士,導演以這種自嘲+諷刺的方式制造笑料,也將所謂藝術與追求打破。

導演內心想拍嚴肅電影,但市場令他屈從,只得暫時放下夢想,把影片包裝成喜劇片,賺了錢才有資格爲志向放肆。

所以影片中還帶有導演的不甘與憤怒,這也是爲接下來的解構、重塑做鋪墊,而轉折點是吳迪母親在拍攝過程中去世。

到了後半段,4:3與16:9融爲一體,影片不再是戲中戲,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搞笑成了正經,荒誕轉爲認真,理想、意義在這一刻有了具象,導演所要表達的想法、價值觀也被徹底重構,自反完成。

不僅導演自反,藝術不再純粹,繼續拍電影吧,片中的主角們也在變化中自反,走走停停,向前走呗,這讓《走走停停》從裏到外實現了一次思想的升華。

影片中一直在試圖解釋什麽是成功,並努力給出答案。

成功早已變了味,再也不是以奮鬥爲主,實力是能力是少數人的人生,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選擇大于努力,背景大于踏實。

朝九晚六,一眼望到頭的生活看似普通,其實,只有後半句比較容易做到,前半句在內卷成爲主流的當下近乎于奢望,實則996完不了一點。

如吳迪拒絕了父親找朋友安排的枯燥工作,但結尾還是接班妹妹成爲了重複工種的出租車司機,馮柳柳嫁了人依然回到了重慶,兒女雙全。

他們曾經都很努力,一個用心寫劇本,只想被拍成電影,一個專注拍紀錄片,只求做出真的東西,不可謂不努力,但都敗給了背景,服從了選擇。

在他們各自尋找自我的途中,也有不少地方能跟打工人産生共情。

如被領導PUA,馮柳柳的領導人前說支持,讓他接著拍,還假模假樣的給出意見,人後霸占她的成果,將她拍的紀錄片剪輯成另一種樣子,當成自己升職得獎的墊腳石。

還有大城市留不下,小地方回不去的兩難抉擇,出人頭地不容易,回鄉閑言又碎,躺平被認爲是不上進,樂觀被批判爲不務正業,一展抱負被貼上異想天開的標簽。

大家的一生好像都在被裹挾中前進,始終活在別人的評價裏。

沒有賺大錢、當大官,成爲大明星、大導演、大編劇,住大房子、開豪車就不算人生圓滿,總會被人說三道四,那麽人活著一定是爲了這種成功嗎?

成功不該被這樣輕易界定,這都是別人給出的說辭,社會形成的風氣,但沒有強制要求所有人都要順著這條路往下走,否則就是倒行逆施。

在有些父母的眼裏,兒女快快樂樂過一生就是成功,在有些年輕人的眼裏,以自己的方式過一生也是成功,何必過于在乎他人對你的拼湊。

如片中的吳迪,電影拍完了,這一階段的人生也算了無遺憾了。

妹妹幫他遞到電影節,能不能獲獎都不像過去那般糾結,日子還要過,文藝不能當飯吃,走走停停,空閑時也不妨礙他朝花夕拾,有了真實的生活,也許會寫出更好的劇本。

人生走走停停,大家都是過客,有人多走一程,有人少走一程。

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明白什麽是活著,但每個人都在活著,也許半途而棄,也許平淡一生,也許飛黃騰達,也許戛然而止。

就像片尾吳迪寫的《走走停停》的劇本一樣,打完第一幕,影片就結束了,劇本最終有沒有寫完不知道。

也像彩蛋中高圓圓給胡歌父親拍的錄像一樣,看到已故的父親第一次肯定自己,可當父親說“但是”時,儲存卡滿了,後面沒錄到,胡歌無法看到。

這就是人生,未來是未知的,沒人可以提前知曉,安排好一切。

迷茫會有時,濟滄海會有時,到大城市拼可以,回小地方再試一試也可以,反正都是活著,生活若被定義太多就有了太多限制,反而不自由。

沒有做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無妨,你沒有對不起自己,人生最不該缺的是希望、積極和認清,如果丟了這些才是最大的失敗,因爲沒有盼頭最難活。

0 阅读:245

Idlemovie

簡介:電影,應該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