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春山詩詞,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美到人心醉

點墨漫詩意 2024-04-02 22:08:44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此詩開篇寫靜,通過景之靜襯托出人之靜。“人閑”即詩人悠閑,悠閑地看著桂花細碎的花瓣飄零落地,但“花落”毫無憂傷氣息,反而體現出詩人悠閑的狀態。至夜晚,山中靜谧無聲。雖值春日,外頭春意繁華,但山中依然是空曠安靜的。安靜的景象中,詩人安定的心境也顯露出來。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則寫動景,月亮升起本是緩慢的,但明朗的月光照映,竟然驚起了山中休息的飛鳥,足見月光之明亮,也使山間月亮有了動感。鳥兒各自飛起落下,偶爾一兩聲清脆的鳴叫在山澗中響起,山澗仿佛也有了生命力。“春山”“春澗”,美麗而富有生命力的春日畫卷徐徐展開,作者以動襯靜,更顯山中時日的平和幽靜。山中雖空,卻不孤寂,有升起之月,有啼鳴之鳥,可見作者心中細膩的情思和安逸的追求。

踏莎行

【宋】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辔。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首詞上片寫遠行人離開時的所見所感。分離時候,驿外的梅花已經凋零得差不多了,只剩枝頭的幾朵殘花,溪上的小橋邊,細細柔柔的柳條開始發芽。芳草彌漫著特有的清香,暖風輕輕地吹拂著,行人騎著馬徐徐往前行走,一步三回頭。隨著馬兒越走越遠,離心上人也越來越遠,離愁別緒開始襲上心頭,宛若遊絲般將心兒纏繞,像綿綿的春水一樣,無窮無盡。

下片轉而描寫閨中女子對遠行人的思念之態,雙眼噙滿淚水,柔腸寸斷。千萬別登樓遠望,這是女子對自己的叮囑。一般情況下,登得高才能看得遠,登樓遠眺寄托了對離人的思念之情。然而,女子一反人之常情,不願意登高遠望。爲什麽呢?詞人緊接著作出了回答,一望無際的草地那邊,是隱隱春山,而自己思念的人還在山的那邊,故登樓遠望也只是徒增傷悲罷了。

不同性別的主人公能展現不同的情感,男子深沉,女子溫婉,詞人很好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將離愁別緒寫得含蓄隽永,令人唏噓感慨。

生查子

【五代十國】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這兩句好像是爲下文的“清曉”二字點染。遠處的春山上,煙霧逐漸消散,而天空微明,星星稀疏而變小。這景象給人一片空闊、冷清的感覺,是從戀人眼中所看見的起筆——天快亮了,一天即將開始,而這對他們來說,正是逼近離別的時刻。這兩句非常生動地運用動詞和形容詞,將黎明時天色由朦胧暗淡,逐漸轉爲清晰明亮的過程顯現出來,也反襯出戀人即將面臨離別而黯然的心境。

爲加強離別淒苦的況味,作者接著用“殘月”這個意象來映襯人生不和諧、不完美的缺陷。“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一彎殘月照著女子的臉龐,眼淚在她臉上清楚顯現,這樣一個別離的清晨還是來到了。這裏殘月和淚珠相映照,描繪入微,寫出離別當下淒美的情境,相當哀婉動人。離別之淚乃見于外,而離別之苦則藏于內,因此下片就從情意本身著筆。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是說話雖然已經說得很多了,可是兩人的情緣還未結束啊,因此本要轉身走了,還是回頭再次重複說那句話給你聽。是什麽話?就是:由于記得情人愛穿綠羅裙,顔色像青草一般,因而日後每見天涯草色,自生憐惜之意,希望你相信我,我對你的情意是永遠不變的。這兩句從所愛的女子身上穿著的綠羅裙,聯想到一樣是綠色的芳草,表達了男子愛屋及烏、因物及人的一種情愫。天涯路上隨處都是萋萋芳草,隨時都會觸動人情,因爲綠色的芳草會讓人想到綠羅裙,喚起對女子的記憶,那麽,那些芳草仿佛就是情人的化身了,看見它們自然就會引起疼愛之情。

天淨沙·春

【元】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栊,楊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白樸一生優遊林泉,對山水自然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大自然的美景也被他融入筆端。他有一組《越調·天淨沙》,一共八首,寫春、夏、秋、冬四時景色。

這一首寫春景:山綠了,陽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風。樓閣上少女憑欄眺望,高卷起簾栊。院子裏楊柳依依,秋千輕輕搖動,院外有飛舞的春燕,啼喈的黃莺,小橋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飛紅。這首小令描繪出一幅明媚的春天景象,洋溢著蓬勃的生機,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前三句,由外景、中景而內景,作者由遠處的春山寫到近處的樓閣,由簾栊寫到院中的人,每句話都是由名詞構成,每個名詞都是一個風景,組成一組流暢的風景畫。畫面景、物、人和諧相配,動靜結合,描繪有序,層次分明。後兩句以動景爲主,由天上寫到地面。景物剪裁巧妙,靜態的小橋則以動態的流水搭配,春水潺潺則以“飛紅”點綴,畫面頓時靈動起來。小令像一幅明朗溫婉的春天畫廊,色彩明麗,生氣洋溢,惹人喜愛。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鍾處,樓台深翠微。

這首詩描寫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春山多勝事”,春天山中令人快意的事真是太多了,所以“賞玩夜忘歸”,詩人沉湎于其中,竟然忘了歸去,可見勝事之吸引人。“勝事”是什麽?原來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夜深了,月色正好,走在山中小徑上,溪流淙淙伴行,野花夾道,幽香怡人。詩人禁不住捧水在手,月落掌中;輕拂山花,清香滿衣。因此,“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遊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歸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懷著矛盾的心情,詩人在山徑上慢步徐行,不覺已是喧鬧散盡,這時一陣幽遠的鍾聲傳來,詩人偶一擡頭,“南望鳴鍾處,樓台深翠微”——那鍾鳴之處,原來是隱于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台。

詩人在這裏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同時也流露出他那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月亮似乎是古代文人特別鍾愛的尤物,被賦予了多種意義的感情,爲兄弟情,爲團圓樂,爲情人之間的思念,更多的還是自然情趣。千百年來,詩人們因此吟之不絕。不僅月亮,一山,一石,一樹,一花,往往也能引起詩人無限的想象,觸動他們多彩的思緒。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人們,讀後不禁心馳神蕩,難以自已。

春行寄興

【唐】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複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詩人站在宜陽城頭觀風景。記得當年的宜陽城下,風景秀麗,花草遍地,如今卻只剩下荒蕪的土地和茂盛的野草。那曾被農民們汲引灌溉農田的山泉,如今也清冷了許多,就那樣孤單地從一側流向另一側。

回想當年,這女幾山上古木流泉,鳥語花香,景色妍麗,山花爛漫,鳥語宛轉,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皇親貴族和遊人墨客前來觀賞。而如今,不但無人光顧,就連住在附近的耕農、樵夫和村姑都不見了人影。

昔日吸引無數遊客的香竹、古柳、怪柏、蒼松,如今都已無人問津,都連那吐芳的花朵,也只能靜靜地開放,再靜靜地凋落。山花爛漫中,只能聽到鳥兒的“空啼”,一聲聲,一陣陣,聽起來那麽哀傷,那麽淒涼。

詩人在詩中用了對偶的手法,如“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充分表現了女幾山的荒涼,並由此襯托出了詩人心中的哀傷。

女幾山本是著名的風景區,一場安史之亂使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雖然詩中所描寫的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若將這些景色與詩人當時的心情結合起來,就會發現詩人寫它們的目的,都只是爲了襯托出自己內心淒涼的心境。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

【宋】葛長庚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樯。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裏,把酒沃愁腸。回雁峰前路,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潇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夢亦淒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乘舟泛遊江中,從舟中望去,但見春山遙遠,暮雲飛長,景色索然。分別之際,相送相留,難舍難分,這時又見到一雙燕子在風帆上耳語,更覺情意纏綿,面對江山景色,滿目萬點飛花,不能再見。回首之間,故人已經遠隔千裏,只得以酒澆愁。鴻雁至衡陽回雁峰前不過,遇春而返。鴻雁能回,而我卻不能回去與故人相聚,山霧茫茫,怎不叫人傷心欲絕。

漏殘焰短,馬蹄尚有踏花的余香。功名利祿,全是身外之物,孤影孑然的我,只得執意飄拂遠行。往日風前月下的團聚是多麽的幸福和美好,如今從回憶中驚醒,就連夢魂也感到十分淒涼。又是春天即將過去的時節,面對漸漸西下的斜陽,心中無限悲涼只得默默無語。

葛長庚是一個虛心修道的人,他認爲“仙家好,這許多快活,做甚時官”。但是詞人在通向太虛仙境的路上,並不是一下子抛掉對人間生活的留戀的,所以,這首飄逸著雲煙氣息的詞作中,仍然散發著情意纏綿的未絕人間煙火的氣息,這正反映了詞人矛盾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眼兒媚

【宋】阮閱

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幹。一雙燕子,兩行征雁,畫角聲殘。

绮窗人在東風裏,灑淚對春閑。也應似舊,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這是一首寫思親念遠的別情詞。上片寫景,寫作者眼前的景色。“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幹。”在樓正是黃昏天晚的時刻,看到杏花在寒冷的氣候裏開放,這是早春的景象。剛升起的月亮,照著小樓的欄。“一雙燕子,兩行征雁,畫角聲殘。”小燕、大雁都是候鳥,春秋兩季,南北徙遷,它們象征著出門在外的人的信息,引發人們思親念遠的感情。傍晚,報道時間的號角聲,斷斷續續的殘留著,充滿著一派淒涼景象。“畫角”古時候的軍號,用牛角做成,上面刻有花紋,所以叫畫角。“寒花”、“斜月”、“征雁”、“畫角”,勾勒出一幅早春黃昏圖。燕子是“一雙”,征雁是“兩行”,畫角“聲殘”,渲染出一種淒涼,令人思親念遠的氛圍,爲下片作了充分的鋪墊。語言清新、優美、婉麗。

下片,寫想象中情人對作者本人的思念的情形,有如電影中化入的鏡頭。過片“绮窗人在東風裏,灑淚對春閑。”把讀者由作者所生活的情境,引入作者想像的氛圍之中。人在窗前迎著東風眺望,對著春閑流淚。“绮”本來是一種有花紋的綢子,這裏形容窗子上的花格。“春閑”春天的閑情,這裏是指對出行遠方的親人的懷念,這裏寫的是現在。下面,“也應似舊”,大概還是原來那樣吧!把讀者引入到當初兩人離別時的情形。“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绮窗人”,淚水盈盈,脈脈含情,她的眼眉,渾金仆玉,似春天的遠山。

這是一種折射的寫法。一句中兼有人物、情態和背景,而意境深遠開闊,感情疏淡悠長。“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因此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代贈二首·其二

【唐】李商隱

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

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太陽從東南方升起來,照耀著高樓,樓上思婦正唱著《石州曲》。縱使眉如青山,用青黑色的顔料畫眉,也不知能承受得住多少憂愁?

“代贈”是代他人寫贈詩,多爲相思主題,也可以僅是抒寫一類人的相思之情,並非真有具體代擬對象。《代贈二首》這首七言絕句組詩作品,形式統一,內容和主題圍繞著女子相思之“愁”而創作,從其一的“各自愁”到其二的“幾多愁”,憂愁的情緒漸漸濃烈,最終無法釋懷。這首寫晨起分別情景:日照高樓,人唱離歌,春山眉黛,縱然細加描畫,也掩不住重重疊疊的離愁。寫得風華流美,情致宛轉含蓄,紀昀說它是“豔體之不傷雅者”。

菩薩蠻

【宋】晏幾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晏幾道早年風流倜傥,每詞成,必授歌女演唱,此詞即是爲家中歌女所作,寫彈筝之事,而其意在筝亦在人,從詞中既可見歌女之技巧,又可見其風情。

“哀筝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上阕首二句先寫彈奏,彈奏的曲子是關于湘妃的極爲哀怨的《湘江曲》,筝音本哀,而所彈之曲亦哀,由此可見彈筝者的心情。那一聲聲哀曲,寫盡了湘水的一片寒碧,“綠”是冷色調,恰能襯出人心理上的感受,而“寫”字則將筝聲表現得更爲動人。“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借筝聲將這種悲恨表達了出來,並且與詞人産生了共鳴,感情是極豐富且細膩的。

上阕借筝音來表現彈奏者的心情,下阕則側重在彈奏者的情態上。“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在歡筵之間,她那秋水般的明眸,反而顯得有些遲鈍,可見她是何等專注。而“玉柱”一句看似寫筝,實際上表達的是彈奏者那無窮的悲恨。“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曲調愈低沉哀婉,愈能使人斷腸。同時,彈奏者也斂眉垂目,一種淒切悲涼的情緒布滿面龐,可以想見她的怨恨是多麽深重。

5 阅读:336
评论列表
  • 2024-07-06 22:38

    光來露水響,花朵由涼芳。 鳥鳴發溪頭,一聲兩聲腔。

  • 2024-05-03 19:21

    春夜遊》 遲來春夜靜, 園中人去空。 不求有語伴, 能聞鳥鳴聲。

點墨漫詩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