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人的三首七絕,別具一格,妙手偶得

墨有雲水心語 2024-05-21 11:20:19

詩歌創作講究形象生動,同時也需要真情實感。真摯的情感就像慢鏡頭下逐漸舒展的花瓣,沒有忸怩造作,不見拔高痕迹。

那些樸實清新的詩句,仿佛自然流淌的甘泉,令人感覺美美的、甜甜的,可以潤澤心田,又能啓迪深刻。

唐代一位詩人的作品明白如話,又顯得平中有奇,那些深入淺出的詩行,最能體現平易處見功夫的真髓。下面介紹唐代劉商的三首七絕,別具一格,妙手偶得,不愧爲盛唐詩壇的佳作。

早夏月夜問王開

唐代 • 劉商

清風首夏夜猶寒,嫩筍侵階竹數竿。

君向蘇台長見月,不知何事此中看。

劉商出生于盛唐開元年間,他早年擔任過汴州觀察判官,後來厭倦仕途,辭官歸隱,潛心于文學和藝術創作。劉商能文善畫,更有很多傳世佳作,他的詩歌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這首詩就顯得別具一格,非常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作者首先渲染了一派清寂幽靜的氛圍,初夏的傍晚清風徐徐,詩人穿著單衣,依然感覺寒氣襲人。台階旁的地面,剛剛鑽出了一些嫩筍;數竿新竹枝幹纖細,竹葉青碧,讓人頗感愛憐,也爲下文打下了鋪墊。

第三句忽然一轉,詩人或許曾與朋友王開一起月下賞景,此時此刻,詩人仰望中空的明月,頓時牽挂起遠方的這位友人,並深情地低吟:你在蘇州一直默默地凝視那輪玉盤,卻不知你的心中到底在思考什麽?全文到此戛然而止,卻顯得余音繞梁。

作者采用了從對面寫起的手法,就是不直接抒寫詩人的思念之情,而是從對方著筆,並發揮想象,從而委婉地表達望月懷遠的心情,顯得極其生動,又別具一格。

送僧往湖南

閑出東林日影斜,稻苗深淺映袈裟。

船到南湖風浪靜,可憐秋水照蓮花。

詩人隱居之後經常閉門謝客、讀書創作,心無煩憂、了無牽挂。很多朋友無法相見,不少親人過早離開,詩人雖然有些傷感,不過慢慢地也就逐漸看淡想開。後來他又與僧道往來,心中更覺得恬淡無求,這首送別詩刻畫形象,更具禅意。

僧人是誰?住在何處?又將去幹什麽?這些都不重要,作者也未介紹,只是說他要前往湖南,自己要爲他送別。“東林”本指廬山東林寺,此處代指寺院。“日影斜”,則交代了離別時刻。一個“閑”字,表明這位高僧外出並無講學、交流等特殊任務,或許只是雲遊四方,自由自在。

空曠的田野,獨行的高僧,形成了一幅別有情趣的畫面。大師緩步走在田埂上,鮮紅的袈裟倒映在稻田裏,又在微風的輕拂下,顯得飄逸和靈動,彰顯出一位高士不凡的氣度。

第三句虛實結合,虛寫高僧在路上看見的景物,實寫對方沿著水路前行。轉眼間已經春去秋來,水面上風平浪靜,湖水映照荷花,顯得分外妖娆,更讓人感到欣喜。“可憐”二字,乃是作者想象對方看見荷花盛開時的愛憐之意。

水波不興,暗指大師心湖中毫無漣漪,心情極其平靜,不受塵世中俗事的攪擾。而“蓮花”則暗指大師純潔的心性,不會因爲世人追逐名利而被影響。詩人未提一個“禅”字,卻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禅意氛圍,不愧爲妙手偶得的佳篇。

送元使君自楚移越

露冕行春向若耶,野人懷惠欲移家。

東風二月淮陰郡,唯見棠梨一樹花。

題目是說詩人爲一位姓元的官員送別,對方即將在楚地結束任期,前往吳地任職。到底是高升還是被貶,詩人雖無交代,卻反而會勾起讀者的興趣,于是便繼續閱讀下文。

露冕,是指一種便帽;若耶,代指吳地的山水。元使君在春天裏穿著輕裝、戴著便帽,從容地與朋友們告別,然後邁著矯健的步伐前往吳地。楚地的百姓們非常懷念他,大家甚至打算追隨元使君的足迹,背井離鄉,舉家遷往吳地。“懷惠”,出自《論語》,是指百姓們感念元使君的恩惠。

結尾耐人咀嚼,詩人說自從元使君離開了淮陰郡,即使二月裏東風浩蕩,卻不能感受到濃濃的春意,唯有您親手栽種的那一棵棠梨樹,繁花似錦,嬌豔綻放,讓人感到欣喜。

棠梨,本指喬木植物,此處化用甘棠遺愛的典故。相傳西周的召公勤政愛民,還深入了解百姓疾苦,並經常在一棵棠梨樹下辦事聽訟。召公離世後,人們便將這棵甘棠樹保留下來,借以緬懷召公的恩德。劉商巧用典故,表達了對朋友高風亮節的贊美,全文情景交融,充滿真情,令人贊賞不已!

0 阅读:140

墨有雲水心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