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春事”詩詞,春天轶事,青春往事,是人生最旖旎、绮麗的事

快樂鑒騷詞 2024-05-18 07:13:15

相對于“花事”,“春事”這個詞的含義更爲廣泛,“花事”是“春事”的一部分,除了“花事”,“踏青”也是一種“春事”,“春耕生産”也是一種“春事”,甚至“男歡女愛”也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春事”。

因此,關于“春事”題材的詩詞就更加多種多樣,精品的作品也是層出不窮,非常值得我們品讀。

1. 人生須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董穎

詩仙李白有詩雲,“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面對春意盎然的春色,面對“揮斥方遒”的青春,何尚不是“人生得意”時刻,因此,必須“盡歡”。宋代詞人董穎的《滿庭芳·紅鬥風桃》,就描寫了這樣一種“人生得意”時刻:

紅鬥風桃,綠肥煙草,楊柳春暗重門。

五陵佳興,釀醞付芳尊。

窈窕笙箫叢裏,金猊篆、霧繞雲粉。

勾情也,歌眉低翠,依約鹧鸪村。

人生須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

況點檢年時,勝客都存。

更把馀歡蔔夜,從徹曉、蠟淚流痕。

花陰晝,朱簾未卷,猶自醉昏昏。

人生須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

“紅鬥風桃,綠肥煙草,楊柳春暗重門”,春風吹動夭桃,頓時爭紅鬥豔;而萋萋芳草,因爲春天的到來而綠油油、肥嘟嘟;大片大片的楊柳輕揚,遮暗了一重又一重的門庭。

光有春光還不夠,“五陵佳興,釀醞付芳尊”,我們相聚在長安,有青春年華,有美酒佳肴。這還不夠,“窈窕笙箫叢裏,金猊篆、霧繞雲粉”,有美女,有歌舞,有盛筵。

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所有,詞人在詞的下阙開始總結。

“人生須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現在正當大好春光,如果把春天分成十分,現在剛剛過去三分。“況點檢年時,勝客都存”,況且點一點大家的年紀,都是青春年少之年,真是“恰同學少年”,所以,人生在世,必須快意而行,用詩仙的話說,就是“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2.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頭,蘇泂

當人生處在“十分春事,才破三分”的時候,自然是“人生須快意”、“人生得意需盡歡”,但一旦容顔老去,處在人生暮年,那人又該如何自處呢?宋代詩人蘇泂在《聽雨詩》中,就向我們展現了古人的人生智慧: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頭。

一夜雨聲清似玉,半窗梅影淡于秋。

家貧只與詩爲伍,客去從教睡作俦。

敗衲依然湖海闊,老來無喜亦無憂。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頭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頭”,如果把整個春天分成三分,那麽,現在是已經過去了兩分了;正是“綠肥紅瘦”的時節,可以明明白白看到,老天爺的造化,已經給到了百草的頭上。

這,其實就是在暗示詩人的人生路,已經走完了三分之二,開始步入人生暮年。

但詩人很淡然,“一夜雨聲清似玉,半窗梅影淡于秋”,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了春暖花開,但一夜的雨聲滴答,就像美玉的聲音一樣清脆;而半窗的梅花影子,淡淡的,就像秋天淡淡的秋光一樣。

一個“清似玉”,表達了詩人生活的溫潤,一個“淡于秋”,表達詩人生活的淡然。

“敗衲依然湖海闊,老來無喜亦無憂”,“敗衲”,破敗的僧衣。我那件破舊的僧衣,依然能夠庇護我那海納百川的胸懷;而我呢?老了老了,雖然無喜,但也無憂。

一句,“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頭”,雖然我青春已逝,沒有了“花紅酒綠”,但有過如同萋萋芳草一樣的從容。

3. 春事到西湖,處處梅花笑,吳潛

當人生處在青春年少時,看到春天時,自然是“人生須快意”,但當人生逐步步入中年時,建功立業的欲望就會凝重了許多,再看到春天時,心態就完全不一樣了。宋代詞人吳潛看到西湖春天,就處在這樣一個人生關頭。他在《蔔算子·春事到西湖》中寫道:

春事到西湖,處處梅花笑。

抖擻長安車馬塵,眼底青山好。

身世兩悠悠,歲月間中老。

極目煙波萬頃愁,此意誰知道。

春事到西湖,處處梅花笑

“春事到西湖,處處梅花笑”,又是一年春事,春天來到了西湖,到處是梅花笑春風的景象。

“抖擻長安車馬塵,眼底青山好”,我不由得抖擻起精神,抖落了常年旅居長安的車馬灰塵,眼前青山的風光實在太好了。

“身世兩悠悠,歲月間中老”,我又看向煙波浩淼的西湖,頓時感覺自己的身世,和西湖的波浪,兩者都是漂泊不定,沒有歸宿;而在這中間,我曾經青春年華的歲月,也已經老去了。

“極目煙波萬頃愁,此意誰知道”,我放眼遠眺,只見西湖煙波浩淼,就像我萬頃愁緒,這時候的心緒,有誰能明白呢?

一句,“春事到西湖,處處梅花笑”,在詞人眼裏,梅花何尚不是在笑自己,笑自己一事無成。

4. 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花,倪瓒

“桐花”,在4-6月份開放,屬于晚春花卉。在這首元代詞人倪瓒的《太常引·傷逝》中,“桐花”也象征了“春逝”,正對應題目的“傷逝”,詞人此時此刻,心情不佳也是自然而然的:

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花。

敲火試新茶。想月佩雲衣故家。

苔生雨館,塵凝錦瑟,寂寞聽鳴蛙。

芳草際天涯。蝶栩栩、春晖夢華。

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花

“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花”,門前的楊柳又長又密,裏面可以藏得住烏鴉;已經是晚春了,一年的春事,到了桐花開放的時節。

“敲火試新茶。想月佩雲衣故家”,在這寒食剛過,又是清明的時節,我敲打起火鐮,生起新火,准備煮泡明前的新茶,想起那明月如同穿著彩衣般的雲朵衣服的故鄉。

同樣是清明,蘇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就豪放得多:“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而“苔生雨館,塵凝錦瑟,寂寞聽鳴蛙”,都和“傷逝”的心情一脈相承。

最後,詞人産生了“蝶栩栩、春晖夢華”的感覺,“蝶栩栩”,典出自“莊生夢蝶”,而“春晖夢華”,則典故出自“華胥夢”,都是人生如夢的感覺。

5. 謝了荼縻春事休,吳淑姬

曆來,花開到“荼縻”,就是“惜春”、“傷春”的時候。宋代女詞人吳淑姬也不例外,她也有著淡淡的“春愁”,但她與易安居士非常相似,只是淡淡的而已,並沒有到達《紅樓夢》裏,林黛玉的那種,“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地步。這首《小重山·春愁》是這樣寫的:

謝了荼縻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

庭槐影碎被風揉。莺雖老,聲尚帶嬌羞。

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雲浮。

不如歸去下簾鈎。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謝了荼縻春事休

“謝了荼縻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傳統文化中,人們是到了荼縻花開的時候,就開始“惜春”,因爲荼縻是倒數第二番花信風,意味著春天要結束了。而到了“謝了荼縻”,這時候楝花也開了,就正式進入夏季了。所以,詞人說,“春事休”。這個時候,也沒有零星的幾朵花,點綴在枝頭了。

“庭槐影碎被風揉”,熏風吹來,像是要把庭院中的槐花的影子揉碎。這是典型的夏季風景,“一川煙草浪,襯雲浮”,這也是初夏的典型風景。

“不如歸去下簾鈎。心兒小,難著許多愁”,看看都是夏景,不如不看了,回去放下簾鈎,小睡一會。唉,我的心兒小巧,難以放下太多的愁苦,不如不要愁了。

你看,詞人看著夏景,愁了一會,決定還是不要愁了,該走的,攔也攔不住,何必愁呢?無獨有偶,易安居士在《如夢令》寫道,“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心情是一樣的,有一種淡淡的憂愁,但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釋然了。

6. 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丘葵

相對而言,宋代詩人丘葵的這首《初夏·一信楝花風》,則更顯得大氣,詩人哪怕是有那麽一點點淡淡的“春愁”,但一看到夏季那種不同的風光,頓時就釋然了,甚至感歎起大自然在夏天的鬼斧神工:

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

池荷還揭揭,櫻筍又匆匆。

空歎時光換,誰知造化工。

盡將枝上色,並作石榴紅。

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

“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二十四番花信風”,終于吹到了“楝花風”,這代表了一年的春事,到現在就空空如是了。

“池荷還揭揭,櫻筍又匆匆”,池塘裏的荷葉荷花,還是那樣亭亭玉立,而紅的櫻桃,綠的春筍,又是那麽匆匆過去。

“空歎時光換,誰知造化工”,還沒來得及感歎時光荏苒,光陰輪換,就感覺到大自然的造化神工,是那麽神奇。

“盡將枝上色,並作石榴紅”,一眨眼間,就將樹上枝頭,染做了石榴花的深紅,那麽燦爛明媚,那麽火熱,是有別于春花的一種風景。

7. 柳色淡如秋。蝶懶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周密

宋末元初詞人周密,應該是南宋遺民,詩詞裏不免遺留著對宋朝的懷念。這首《浪淘沙·柳色淡如秋》,也隱藏了這種情感,而且隱藏得較深,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品味得出來:

柳色淡如秋。蝶懶莺羞。

十分春事九分休。

開盡楝花寒尚在,怕上簾鈎。

京洛少年遊。誰念淹留。

東風吹雨過西樓。

殘夢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

柳色淡如秋。蝶懶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

“柳色淡如秋”,對詞人來說,春天過去了,就是入秋了,剩下的時光,對他來說,興趣寥寥。

“十分春事九分休。開盡楝花寒尚在”,到了現在,如果一春的事情分作十分,那麽九分就已經過去了。盡管楝花都開放了,凋謝了,但春寒還在。

在詞人眼裏,南宋已經真真切切的滅亡了,但滅亡過程中的那種痛苦還在,人們好像還處在戰亂中。

“京洛少年遊。誰念淹留”,想當年,南宋還在,我還是那個青春年少,在京洛一帶做少年遊,是多麽意氣風發。但是,現在誰又留得住呢?

“殘夢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南宋的那些往事,就像詞人心中的“殘夢”;而“宿酲”,則是蒙古人對宋人殘酷的統治,這當然給詞人帶來了一段一段的新愁。

8. 一年春事幾何空。杏花紅。海棠紅,劉辰翁

古人多愁善感,甚至是在“春事”正盛的時候,就開始計算春去幾分,還剩幾分,真是操心的命。宋末元初詞人劉辰翁在《江城子·一年春事幾何空》中,在仲春時節,就開始“春愁”:

一年春事幾何空。杏花紅。海棠紅。

看取枝頭,無語怨天公。

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風。

山中長自憶城中。到城中。望水東。

說盡閑情,無日不忽忽。

昨日也同花下飲,終有恨,不曾濃。

一年春事幾何空。杏花紅。海棠紅

“一年春事幾何空。杏花紅。海棠紅”,這一年的春事,又過去了多少了?是不是快要結束了?

“杏花紅。海棠紅。看取枝頭,無語怨天公”,杏花也紅過了,海棠也紅過了。再看看枝頭,不禁讓人無語卻埋怨起天公來。

“山中長自憶城中。到城中。望水東”,在山中居住時,就常常回憶起城中的往事。等到了城中,又不禁望著江水東去的方向。

這種思想,後世的錢老先生,用他的小說,《圍城》來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生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

有意思的是,對于“春事”,人們從來沒有“圍城”的思想,只想進入春天,從來沒有人想走出春天的。

9.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劉仙倫

其實,“春事”再美好,但如果你身處滾滾紅塵中,特別是處在功名利祿中,是無暇享受“春事”的。“春事”是閑人的“春事”,是隱士的“春事”。宋代詞人劉仙倫在《訴衷情·征衣薄薄不禁風》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

征衣薄薄不禁風。長日雨絲中。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

雲漠漠,水溶溶。去匆匆。

客懷今夜,家在江西,身在江東。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

“征衣薄薄不禁風”,第一句就點明了詞人處在官宦中。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一年的“春事”,等“二十四番花信風”吹到桐花,那已經是晚春了。一個“又”字,表達的詞人因爲仕途,錯過了多年“春事”的痛苦心情。

“雲漠漠,水溶溶”,表達了詞人對仕途看不清的感受。

“客懷今夜,家在江西,身在江東”,在今夜,詞人感懷深深,自己家在江西,而人卻在江東,什麽時候能回鄉歸隱呢?

10.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棄疾

說起寫“清明”的詩詞,再也沒有一首能有辛棄疾的這首《感皇恩·春事到清明》豪放。辛棄疾的豪放,也只有詩仙李白可以與之媲美。這種豪邁,是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是一種相信青春永駐的精神: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喚得笙歌勸君酒。

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

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

待與青春鬥長久。

三山路歸,明日天香襟袖。

更持銀盞起,爲君壽。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一年的“春事”,到了“清明節”,到處都是開放的十分圓滿的鮮花,和長得十分清秀的柳枝。

“酒如春好”,今天的美酒,和春天同樣美好。“春色年年如舊。青春元不老,君知否”,年年的春色都和從前一樣。春天本來就是不會老的,您知道嗎?其實人也不會老。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與青春鬥長久”,酒席上看您瘦健有神,像竹子一樣清高,像青松一樣傲岸。您一定會青春永駐,要和“年年如舊”的春天比一比誰更長久。

這首詞,到處都是名言警句。一句,“春色年年如舊。青春元不老”,說得真好!一句,“待與青春鬥長久”,說得真豪邁!

0 阅读:28

快樂鑒騷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