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詩詞,莫問前塵世事,只談溪月松風,人生難得是安閑

笩筏文化 2024-06-23 13:14:59

暫聽松風生意足,偶看溪月世情疏。

古代文人墨客,極愛松林之風。山中宰相陶弘景就在庭院種滿松樹,每聞其響,欣然爲樂。

單看松樹,就已承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或高潔,或堅貞,或孤傲,或長壽。

再加入清風徐來,穿林打葉,滿院松風,古人認爲可浣盡十年塵胃,充滿高情雅趣。

更令人稱道的是,松風還指古琴名曲《風入松》,“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松風還是茶的雅稱,尤指煎茶沸之聲,“松風桧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

松風雖區區二字,卻有無限詩意情韻附著于上。聽松風,對溪月,自是難得的精神寄托。

1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唐·王維《酬張少府》

王維筆下的松風山月,是對官場的逃離,對黑暗的厭倦,渴望歸隱山林。

與陶淵明性本愛丘山不同,狀元及第的王維對官場也曾充滿進取之心,只是人生有諸多變故。

剛剛三十而立,王維的妻子就不幸因難産去世。沒過幾年,伯樂張九齡又被李林甫排擠罷相而遠谪荊州。李林甫粉墨登場後,朝堂更是沆瀣一氣。

先後兩重打擊,讓王維深感孤立無援。眼看盛唐明月逐漸沉淪,王維的入世之心也日益黯淡。

寫下此詩時,王維不過四十不惑,卻聲稱人已暮年,看淡人間萬事萬物,一心只求自在清靜。

因爲自知沒有治國安邦之長策,不如歸隱山林,再去做那終南山上的散淡之人。

豈是身無良策,只不過不想同流合汙。他厭倦了爲保官位不得不與李林甫寫詩唱和周旋。

一個“空知”,已經流露了與官場保持不即不離關系的痛苦和糾結,還有幾分不甘與牢騷。

但很快這些複雜的情緒就被歸隱山林的淡然閑適所治愈,清風穿過松林,吹開衣襟,也吹散了心頭意難平。王維獨坐山間明月下,悠然撫琴,好不惬意。

身心舒暢的王維,滿含深意地告訴故友張少府,莫要再追問這世間窮通進退之理,不如一同歸去,聽聽這江流深處的漁歌之聲。

王維最後以景結情,靈活化用《楚辭·漁父》的隱逸典故,表達了自己最終的人生選擇。

松風山月,漁歌琴曲,就是此心安處。就像多年以後,他與裴迪隱居辋川: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2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也極愛松風,時而露頂灑松風,消除暑熱;時而閑聽松風眠,享受孤獨。

他喜歡清風吹過松林化作濤聲陣陣的澎湃,也沉醉琴曲《風入松》發出的天籁之音。

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當初來自故地的蜀僧懷抱綠绮琴這麽隨手一彈,李白就置身萬壑松濤之中。

此詩的松風,亦指古琴名曲。但李白不再聆聽他人彈奏,而與朋友一起踏著明月放聲高歌。

那日傍晚,李白從終南山上下來,去拜訪好友斛斯山人。一路暮色隨山盡,山月逐人歸。

回望來時山路,山林蒼翠,暮色茫茫,皎皎明月也是深情款款,唯恐李白孤單一路陪伴。

更令人驚喜的是,他與好友在山中不期而遇,便一路攜手同行,家中孩童也急忙開門迎客。

只見綠竹掩映,曲徑通幽,路旁的綠蘿隨著清風擺動,不時輕拂衣衫,仿佛在歡迎客人到來。

萬物有情,賓主盡歡。李白與好友觥籌交錯,暢所欲言,惬意開懷。直到星河寥落,二人還在豪飲高歌松風琴曲,沉醉在明月松風裏。

一向雲淡風輕的斛斯山人看著李白如此盡興開懷,也欣然爲樂,一起忘記了世俗機巧。

李白的松風,就是不同凡響,且歌且醉,盡顯灑脫英氣。

3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宋·蘇轼《汲江煎茶》

響松風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蘇轼的松風,即爲茶沸之聲。

此詩作于蘇轼貶谪儋州期間,即使身處海風苦雨,也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自有清歡。

蘇轼深谙茶道,最好要用流動的活水和猛烈的爐火來煎煮。一天傍晚,他親自到江邊汲水,來到釣石上,打取深處清水。

汲水之余,蘇轼還不忘欣賞月色。江心明月隨著大瓢流存入甕,再用小杓過濾出最清澈的活水倒入煎茶瓶中。

歸來煎茶煮至茶沸,雪白的茶沫隨意漂浮,細小的茶葉不斷翻滾,看起來賞心悅目。

待到斟茶,茶水倒入碗中,仿佛聽到風過松林而濤聲作響,在夜深人靜之時深感大氣磅礴。

盧仝曾言茶飲三碗,可解搜腸刮肚而文思泉湧。或許是茶水太香,蘇轼認爲三碗哪夠。

他要在這儋州的寂寞春夜裏,靜聽長更變短更,細品清茶與人生。

縱使荒地求生,從汲水、煎茶、斟茶再到品茶,蘇轼每一個程序都不曾懈怠,萦繞著清與雅。

貶谪的日子也有淒苦,但人生如茶,要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只有懂得沉澱,才知歲月沉香。

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這松風雪乳熱氣騰騰,沸沸湯湯,就是最撫慰心靈的人間煙火氣。

4

青垂柳線水平池。芳徑燕初飛。日長事少人靜,山繭換單衣。

箫鼓遠,篆香遲。卷簾低。半床花影,一枕松風,午醉醒時。

—宋·朱敦儒《訴衷情·青垂柳線水平池》

當夏意滿滿,朱敦儒最愛一枕松風六月涼。

岸邊楊柳低垂,江上煙波缭繞。幽靜的小路上,燕子也在飛來飛去。進入夏日之後,白日漸長事漸少,人們都已換上山繭做的夏衣,一枕綠窗濃睡。

窗外箫鼓聲漸行漸遠,爐內盤香也逐漸燃盡。詞人午醉醒來,只見珠簾低卷,身披半床花影,耳枕滿院松風,瞬間湧來。

如此夏日午睡,有花影有松風,有清涼有閑適,可不就是欲買松風無價,細參茶理如禅。

茫茫人世,炎炎夏日,松風無價,安閑最難。

(圖片來自網絡,不妥聯系刪除)

0 阅读:7

笩筏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