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結硬寨,打呆仗”,湘軍爲什麽能屢敗機動靈活的太平軍?

喝下曆史的雞湯 2024-06-21 12:38:40

“結硬寨,打呆仗”,是曾國藩的重要思想。

這一指導思想,常常使機動靈活的太平軍無計可施,很有效果。

因此,到了現代,許多專家、領導、朋友,很推崇“結硬寨,打呆仗”的思想,並廣泛運用于日常工作中。

既然如此,咱們不如回到“結硬寨,打呆仗”開始的地方,看看這個思想是怎麽來的,爲什麽他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

結硬寨,打呆仗

臣不善騎馬,未能身臨前敵親自督陣。又行軍過于遲鈍,十余年來但知結硬寨打呆仗 ,從未用一奇謀、施一方略制敵于意計之外。此臣之所短也。——《曾文正公全集》

上面的話,是曾國藩在1866年十月時上奏的時候說的。在這份奏折中,曾國藩還說自己身體、精力都已經不行了,沒有辦法像以前一般工作,“請開各缺,仍留軍中效力”,也就是逐步結束軍事生涯了。

所以,“結硬寨,打呆仗”,不用奇謀,可以看成是曾國藩對自己軍事指揮的最後總結。

這確實是一個客觀的自我總結。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作戰中,曾國藩基本上沒有什麽“神來之筆”,少有所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基本上是一路“明牌”。

從湘潭到武昌,再到九江、安慶、天京,湘軍沿著長江一路從西向東推了過去。

每一次,都是長圍久困,如蟒蛇一般活活勒死對手。

而在湘軍內部的文件中,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慎”、“緩”二字。

相反,曾國藩對面的太平軍,倒是機動靈活的。

太平軍打仗,無論石達開還是李秀成,總是喜歡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強調運動。

太平軍內部的文書中,總是強調“放膽”、“靈變”。

所以,總體看下來,湘軍打太平軍,是“以靜打動”、“以慢打快”、“以謹慎對大膽”。

觀戰爭史,往往是快速打敗緩慢、靈活打敗呆板。

這一次,爲何是慢、慎的湘軍取勝了呢?

唯一務實的方略

快也好,慢也好;出奇也好,守正也罷,首先要務實。

有可能的話,誰不想要像韓信連滅魏趙齊、李靖平東突厥吐谷渾一般,風馳電掣,速戰速決,一戰而定呢?

但是,湘軍辦不到!

“結硬寨,打呆仗”,是適合湘軍的,甚至是唯一適合湘軍的。

湘軍不是沒有“靈變”過,但“靈變”的結果都很悲催。

曾國藩聽說靖剛太平據你麻痹疏防,親率大軍奔襲,企圖僥幸取勝。

結果,被石祥祯防守反擊所大敗!

九江湖口之戰,趁著連勝之勢,曾國藩企圖“舍堅攻暇”,到處找空子鑽,結果中石達開之計,再遭慘敗!

後來,李續賓拿下九江後,又趁勝“放膽而進”,結果在三河鎮被人家打了個殲滅戰!

這些都表明:比“靈變”,曾國藩、李續賓是玩不過石達開、陳玉成的。

湘軍將帥,多爲書生,“應變將略”確實不是他們的長處(左宗棠例外)。

你跟石達開、陳玉成比“快”,比“靈變”,是比不過的。

但是,以經世派知識分子爲主的湘軍將帥,普遍有淵博的知識和對社會的洞察,“謀定而後動”是他們的長處!

“結硬寨,打呆仗”的戰法,正是在這一前提下發展起來的!

這與我們今天也是類似的。

有些領域,我們可以拼靈活,拼模式,甚至可能“彎道超車”,但是,有些“卡脖子”的領域,你繞不過去的,就得下苦工夫,“結硬寨打呆仗”,不能總指望“彎道超車”,就得拼了命的幹下來。

“結硬寨,打呆仗”的得勝條件1:上下一體的堅忍

“結硬寨,打呆仗”,說起來容易,但可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尤其對當時的湘軍來說,十分不容易。

後來老蔣學曾國藩,在第五次圍剿中,采取堡壘緊逼的戰術。

但是,老蔣的步步緊逼,建立在兵力、火力的絕對優勢基礎上。

而湘軍則不具備這些優勢。

湘軍的兵力遠遠不及太平軍,火力的優勢也不明顯。

所以,在“結硬寨,打呆仗”的過程中,湘軍往往要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猛攻。在武昌、九江、安慶、雨花台,皆是如此。

所以,這就要求湘軍有上下一心的堅忍之氣!

而湘軍自建軍起,就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

湘軍的建立,是“將必親選,兵必自招”。

曾國藩選擇的知識分子將領,大多是不具備軍事經驗的。因此,曾國藩選擇的標准是:血性忠義、不怕死、不急功近利、耐受辛苦、“廉明爲用者”。

而湘軍將領選兵,標准則是“樸拙少心竅”的山鄉農民,以宗族、同鄉爲紐帶建立的。

如此,“諸將一心,萬衆一氣”、“赴火同行,搗湯同往”。

配上湖南人特有的霸蠻氣質,湘軍成了上下一體的堅韌隊伍!

因此,在多次驚險萬分的血戰中,湘軍沒有出現過臨陣潰散的情況,總是死打硬拼,堅持到底。

“結硬寨,打呆仗”的得勝條件2:相對優勢

即便你想要“結硬寨,打呆仗”,敵人把你補給線一斷絕,你就成了甕中之鼈了,那就是“打死仗”,找死的死!

孤軍無助,糧饷不繼,乃必敗之道!

湘軍能夠“結硬寨,打呆仗”,在于他有著自己的相對優勢:水軍。

即便兵力不如敵人,甚至遠遠不如敵人,但是,由于有航道控制權,湘軍就不必擔心補給斷絕,就有堅持打下去的物質條件!

如此,湘軍雖然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但並不必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

”結硬寨,打呆仗“的得勝條件3:戰略正確

“結硬寨,打呆仗”的又一必要條件是:找准點!

您得找到在那裏結寨,才可能卡住對手的脖子,才能置對手于死地。

否則,寨子再硬,別人也不必去打你;想要打呆仗,人家也不必去跟你打!

兵以審勢爲第一要義。——《曾國藩家書.致沅弟》

湘軍將領軍事經驗不算豐富,但對全局是把握得很精准的,總能找到關鍵點。

湘軍攻安慶時,太平軍在江蘇、浙江攻勢很盛。

朝廷要湘軍解圍安慶,分兵去救江浙。

曾國藩頂住壓力,認定安慶爲關鍵點!

而攻安慶,曾國藩又認定枞陽爲關鍵點。

湘軍攻天京,又把雨花台認爲關鍵點。

如此,湘軍每每能卡住對手脖子,“以主待客”、“反客爲主”,通過“結硬寨,打呆仗”來牢牢掌握戰略主動!

同時,不但要能卡准點,還要扛得住壓力,識得破敵謀,堅持正確戰略!

比如,攻安慶時,“結硬寨,打呆仗”就面臨過兩次重大挑戰。

第一次,是太平軍攻江蘇、浙江時

當時,朝廷要求曾國藩暫撤安慶之圍,救援江蘇。

曾國藩頂住壓力,堅持以先攻安慶爲目標,繼續“結硬寨,打呆仗”。

第二次,是陳玉成、李秀成“圍魏救趙”,攻打武漢,企圖迫使曾國藩撤安慶之圍而回救武漢。

至于這一次,很多朋友認爲是陳玉成與李秀成配合不好,才未能的手。

其實不然。

曾國藩一眼看出太平軍“其意無非援救安慶”。

一面奏請朝廷不要再抽調湖北兵勇,以確保湖北支撐,一面派部分水師和李續宜等部回救湖北。

同時,曾國藩叮囑安慶前線的曾國荃時表示:無論武漢之保或否,總以狗逆回撲安慶時,官軍之能守不能守以定乾坤之能轉不能轉。

也就是說,即便陳玉成、李秀成真的攻打武昌,曾國藩仍然會堅持把安慶打下來!

同時,湘軍也非常清楚:很多情況下,是不適合“結硬寨,打呆仗”的。

比如,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中就提到:浙江的一些太平軍,主要就是避實擊虛的,“甚無道理”,沒有什麽規律,不適合“結硬寨,打呆仗”。

所以,這就告訴我們:如果要“結硬寨,打規律”,前提是要知道敵人的“道理”,也就是把握住規律,否則,那就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結硬寨,打呆仗”得勝的原因4: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即便戰略正確,即便考慮周全,然而···戰局千變萬化,不出意外的話,就一定會有意外!

因此,曾國藩一直強調“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曾國藩將湘軍分爲三部分:圍城、守點和遊擊。

通常,遊擊之師由鮑超所部擔任。

鮑超很猛,“爲賊所憚”。李秀成曾率十余萬人卻不敢與鮑軍門3000軍交戰···

鮑超的部隊,隨時派去最緊急的地方。

安慶之戰,鮑超時而進攻甯國,時而配合左宗棠圍攻景德鎮,曾國藩在祁門有危時他祁門附近救護曾國藩,攻安慶前線需要增援時他又參與對赤岡嶺營壘的攻勢···

金陵之戰,鮑超又在秣陵關、甯國府、句容等處轉戰,或保障曾國荃的側翼,或斷太平軍通道···

如果沒有如此強有力的“活兵”,湘軍的“硬寨”,恐怕早已經千瘡百孔了!

“結硬寨,打呆仗”得勝的原因5:持續進化

對手不是草包,再好的戰法,被人摸透了,總是會找到漏洞的。

所以,無論什麽戰法,總是要持續進化的。

“結硬寨,打呆仗”,就是在不斷進化的。

最初,曾國藩的思想是“深溝高壘”、“以主待客”,通過堅守防禦達到挫敗敵人進攻的目的。

此後,又發展爲“深溝高壘,堅壁不出,使賊之銳氣不得得逞,待其饑疲惰歸,而後擊之”。

也就是說,從單純防禦,發展成了“防守反擊”。

再後,又提出:“嗣後每立一軍,則修碉二十座,以爲老營,環老營之四面方三百裏,皆可往來穿梭,庶幾可戰可守,可奇可正”。(以上變化,見于《曾國藩全集.家書一》中不同時間的交代)

到這個時候,“結硬寨,打呆仗”,已經是攻防結合,以攻爲主了。

唯有不斷進化,才可能使戰法保持有效!

作爲奮鬥中的個人,我們往往沒有韓信白起李靖一般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物的天賦。

所以,我們總是要下苦功夫,“結硬寨,打死仗”的。

作爲追趕中的國家,我們不可能總是能“彎道超車”,很多被“卡脖子”的地方是繞不過去的。

所以,我們也要下苦功夫,“結硬寨,打死仗”。

既然如此,常常一起看一看曾國藩,或許會有一些幫助吧!

祝君勝利!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