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之後,誰在統一領導太平軍對清作戰?

喝下曆史的雞湯 2024-06-02 14:45:20

楊秀清被殺前,楊秀清就是太平天國實際的軍政領導人。

當時,大到戰略布局,小到戰役指揮,甚至微到炮台部署,楊秀清都一把抓了!

楊秀清死後,太平天國再沒有這樣的人物了!即便有,洪秀全也是第一個不答應的!

那麽,楊秀清死後,整整8年的時間,誰在統一領導太平軍作戰呢?

1856年9月-11月:無人指揮

1856年9月,楊秀清被殺。

當年11月,石達開回京輔政。

楊秀清被殺,太平軍指揮中樞失控,各戰場失去了統一調度,失去了全局戰略計劃。

而且,由于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戰區司令”全部卷入,紛紛離開前線,因此,太平軍就連“戰區”一級的指揮也沒有了。

不過,這一時期,太平軍將士各自爲戰,繼續執行自己的任務,以防禦遲滯著清軍的進攻。

比如:韋俊堅守武昌,直到當年12月才撤出武昌;林啓榮等人則“謹守江西”;吳如孝等人則堅守鎮江···

總體上,太平軍自發的奮勇抵抗,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清軍的趁勢發展,尤其是拒絕了清軍趁機誘降,粉碎了大清“乘其內亂,次第削平,兵饷可不加增,而成功庶幾有望”的企圖。

但是,太平軍的形勢也出現了嚴重惡化:西線武昌失守,幾乎退出湖北;江北則廬州、舒城等地失守,安徽基地受到嚴重威脅;東線則剛剛被打破的江南江北大營重建··

1856年11月-1857年5月:石達開

1856年11月,石達開回京輔政,主持大局。

當然,洪秀全並不准備讓石達開做楊秀清第二,沒有賦予石達開軍師之職,後來又派洪家兄弟與石達開分權,石達開的地位始終與當初的楊秀清相去甚遠。

但是,在軍事指揮上,石達開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施展的,並沒有受到過多幹涉。

石達開主持的這半年,其主要思路是:東西兩線“謹守”,集中兵力在淮南戰場發展。

太平軍西守九江,東守句容等地,中間阻止了強大兵團,對安徽戰場開展反擊。

太平軍收複了舒城、六安、霍邱等地,穩定了安徽基地,並同時威脅著武昌和廬州。

同時,石達開又派人與皖北撚軍聯絡,商談聯合作戰事宜。

顯然,如果石達開繼續領導下去,太平軍在皖北打開局面,可以從側面在戰略上威脅武昌,則清軍不能專心在長江沿線威脅九江等地,太平軍有可能逐步奪回主動權。

只是···石達開到底還是出走了。

1857年6月-1858年7月:洪秀全

石達開出走後,洪秀全宣稱“主是朕做,軍事也是朕做”,親自掌握了中樞戰略決策和指揮權。

但是,洪秀全本人缺乏實際的軍事指揮才能,而身邊親信也沒有什麽得力之人,所以,實際上看不出他有什麽明確的戰略部署。

同時,由于大批太平軍將士隨石達開出走,因此,太平軍各戰場兵力銳減,漏洞不少。

這一時期,洪秀全阻止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行動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1857年10月,洪秀全讓兄長洪仁發率軍解鎮江之圍,結果被張國梁打得大敗!

到了年底,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時,朝中居然無將守衛,洪秀全只得提拔李秀成主持天京軍事···

同時,洪秀全組織的幾次對九江的支援也悉數失敗!

可以說,這段時間,太平天國總體已經是岌岌可危。

1858年初,一向謹言慎行的曾國藩甚至認爲:當年5、6月間,天京就可以攻占!

客觀來說,太平天國撐過這段時間,主要靠三點。

1、石達開雖然出走,但這段時間活動範圍主要離主戰場不遠,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清軍;

2、諸將的拼死抵抗;尤其是林啓榮,孤守九江,極大程度上遲滯了清軍的發展;

3、大清內部的問題。大清仍然寄希望于江南、江北大營的經制兵收全功,對曾國藩等人支持力度不夠。

而更重要的是:到1858年7月,太平軍形成了新的有效指揮系統,使太平軍渡過了這次危機。

1858年7月以後

1、新的指揮系統形成。

1858年7月,陳玉成與李秀成等地方將領在枞陽開會,確立了聯合作戰計劃,並報天王審批。

會議期間,天王也重建了五軍主將制:陳玉成爲前軍主將,李秀成爲後軍主將,李世賢爲左軍主將,韋俊爲右軍主將,蒙得恩(後來改爲楊輔清)爲中軍主將。

由此,太平天國重新形成了新的指揮系統。

其運作方式是:諸將商討確立作戰計劃,報天王批複,然後執行。

這一做法,既杜絕了“楊秀清第二”的出現,又能夠形成相對合理的作戰方針,更能統一各部作戰思想,更充分發揮了前線諸將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重大發展。

二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皆是在這一體系下取得的成績。

2、調整:洪仁玕主內,陳玉成主外,加強集權。

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一作戰體系出現了問題。

由于地方將領權力過大,因此,諸將皆形成了自己的地盤和各自的利益。

也就是說,對洪秀全來說,這樣的體系,雖然避免了再出現楊秀清這樣的競爭者,但卻助長了地方“諸侯化”。

因此,因各自利益不同,諸將各有心思,形成新的聯合作戰計劃難度加大,而即便形成了統一的作戰計劃,諸將在執行時也各懷心思,不能盡力。

如此,三河鎮大捷後,出現了陳玉成兵敗二郎河等失利。

洪秀全遂決心進行調整。

恰好,洪仁玕回到天京,老洪家總算來了一個比較有才能的人。

于是,洪秀全以洪仁玕爲軍師,又拜陳玉成爲英王,形成內靠洪仁玕,外靠陳玉成的局面。

洪秀全企圖借此加強中央集權,並繼續維持指揮效率。

最初,這樣的體系依舊保持了一定的效率,二破江南大營、東征蘇浙開疆拓土就是這期間取得的成績。

3、自殺式調整:衆建諸侯以分其力。

但是,形勢的發展,再次使原有的體系出現了問題!

一來,洪仁玕雖然相對有才,也得洪秀全信任,但畢竟在太平軍中資曆尚淺,缺乏號召力;而陳玉成與李秀成等人資曆、威望差不多,也缺乏駕馭的絕對威望;

二來,隨著東征的成功,李秀成、李世賢的地盤、實力皆大增,既得利益更大了,他們更是各懷心思了。

因此,在安慶保衛戰中,雖然太平軍在洪仁玕的主持下形成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但在具體執行中,李秀成等人皆不盡力,導致安慶失守,形勢逆轉!

于是,洪秀全再次進行調整。

這一次調整,是自殺式的:衆建諸侯以分其力。

洪秀全認爲,諸將不盡力,就是因爲各自利益太大,形同諸侯,因此,采取了“衆建諸侯”之法,企圖通過多封王,來削弱李秀成等將領的實力,使大家按照統一思想來作戰!

然而,這一舉措的後果是:實際上把太平天國由幾個“大諸侯”分成了幾百個“小諸侯”!

洪秀全沒有想到的是:此時不是天下一統的時候,而是人心叵測的戰爭年代!

“小諸侯”們得了自己的地盤,有利就鑽營自己的利益,遇到困難或拼死保衛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或幹脆降清···

如此,不但洪秀全無法再真正凝聚太平軍,就連李秀成等人也難以凝聚其手下的軍隊了!

當天京有難,李秀成率軍馳援時,只能呼籲“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

李秀成發出如此呼籲,恰說明:此時的太平軍,已分爲”萬心“了,一盤散沙,無以爲戰!

太平天國的覆滅,也就不可避免了!

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衆多。

但是,僅統一指揮一件事,就足以致命。

由于洪秀全本人缺乏軍政才能,因此,太平軍始終不能形成長期有效的指揮系統。

初期依靠楊秀清,雖然效率很高,但長期下來,則洪秀全與楊秀清必然勢不兩立,引發劇烈內讧!

因此,此後再依靠石達開,也是不現實的了!

此後,隨著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的脫穎而出,太平軍形成了“協商作戰,統一指揮”的指揮系統,一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這種“商量著來”的辦法,只能應一時之急,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因爲,這意味著地方將領必然形成軍閥化。

如此,諸將皆不願意爲全局而犧牲自己的局部利益,指揮系統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洪秀全企圖又依靠洪仁玕、陳玉成來加強集權,但實際上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後,洪秀全腦洞大開,搞出一個“衆建諸侯以分其力”,自己把自己搞得一盤散沙,自取滅亡!

血淋淋的教訓表明: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要想成事,關鍵是要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

如果自己不是那個堅強有力的領導,要麽加強自己的能力,要麽稍微退一退,讓賢。

否則,不管怎麽調整,都必然要走向混亂、失敗!

2 阅读: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