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詩詞中的“賒”字,在優美迷人的傳統文化中,萬物皆可“賒”

快樂鑒騷詞 2024-05-29 10:55:16

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到傳統文化中的“賒”字,是唐代詩人王勃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閣序》,其中寫道,“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寫得非常大氣,北海雖然遙遠,但我們只要借助外力,就可以輕松到達。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這裏的“賒”字,當然已經不是本意了。“賒”字的本意是賒欠的意思,即買東西延後付款的意思。而“北海雖賒”的“賒”字是遙遠的意思,北海雖然遙遠。

古人很喜歡用“賒”字,“賒”字也引申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可以說,在古人眼裏,萬物皆可“賒”。

這次,我們就來聊一聊,詩詞中“賒”字的用法。

1. 賒欠

這是“賒”字的本意,但詩詞中用“賒”字本意的地方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用“賒”字的引申意義。一個人要用到“賒”字本意的,應該跟這個人生活的貧苦有關。我們都知道,詩聖杜甫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貧困中度過,因此,他是最有可能用到“賒”字本意的。這首《複愁十二首·其十一》,就是這樣的:

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一生跟貧困打交道的大詩人,除了杜甫,還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陶淵明做過彭澤縣令,因此後人稱他爲“陶彭澤”。每每想到陶淵明因爲沒有錢買酒而對他心愛的菊花飲酒,就爲他而感到遺恨。

但我呢?“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今年的九月初九快要到了,不自覺就覺得,這次必須要賒酒過重陽節了。

這首詩的寓意很明顯,“無錢”對“賒酒”,都是貧困,我和大詩人陶淵明都是一生貧苦;而且我們都一樣,“不爲五鬥米折腰”,道德情操高尚;都一樣詩寫得好,才華橫溢。

南宋詩人姜特立也一樣,面對良辰美景,同樣需要賒酒度過,他在《喜晴》中寫道:

日出天開眼,雲收見物華。

不餐還自飽,無酒卻須賒。

綠遍千絲柳,紅添幾樹花。

如何酬造物,爛醉是生涯。

不餐還自飽,無酒卻須賒

“不餐還自飽,無酒卻須賒”,看看這美麗的風光,即使不吃飯也飽了;但面對美景,卻不由得酒興大發,必須要賒酒,大醉一場啊!

面對美景,飯可以不吃,但酒不得不喝,哪怕是賒酒也要醉一場,這就是文人的雅興,文人的豪情!

2. 遙遠

這種用法,應該是詩詞中最爲常見的用法。《滕王閣序》的“北海雖賒,扶搖可接”就是這種用法。您可以直譯理解成“我虧欠了到北海的路程實在太多太多了”,意譯當然就是“北海雖然遙遠”。唐代詩人衛象在《傷李端》中寫道:

才子浮生促,泉台此路賒。

官卑楊執戟,年少賈長沙。

人去門棲鵩,災成酒誤蛇。

唯馀封禅草,留在茂陵家。

才子浮生促,泉台此路賒

“才子浮生促,泉台此路賒”,才子啊!可惜這一生怎麽就這麽短促呢?去泉台的路實在是太遙遠了,遠到你再也不能回來了。

一句,“泉台此路賒”,一個“賒”字,對詩人來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啊!深刻的表達了詩人對李端去世的惋惜之情。

“官卑楊執戟,年少賈長沙”,“楊執戟”,指西漢文豪揚雄,曾當過執戟郎。李端生前官位卑下,就像揚雄當執戟郎一樣;而他又是少而出名,就像賈誼屈身在長沙一樣。

唐代詩人楊衡在《送人流雷州》中寫道:

逐客指天涯,人間此路賒。

地圖經大庾,水驿過長沙。

臘月雷州雨,秋風桂嶺花。

不知荒徼外,何處有人家。

逐客指天涯,人間此路賒

“雷州”,指雷州半島,在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交界,在唐宋都是蠻荒之地。

“逐客指天涯,人間此路賒”,“逐客”,放逐之客,指被貶官員。這次您的被貶之地是天涯海角,從人世間到這裏的路程實在太過遙遠。

怎麽個遙遠法?“地圖經大庾,水驿過長沙”,走陸路,要翻越大庾嶺;走水路要經過長沙湘江。

最後,詩人對朋友寄語了深深的同情。“不知荒徼外,何處有人家”,不知道在那荒涼的法外之地,是否還有人家呢?

3. 借

這個用法又跟“賒”字本意不太一樣,“賒”字本意是延後付錢,是買賣關系,而“借”,則是借後歸還,沒有買賣關系。使用“賒”字這個含義的最有名的詩詞,是詩仙李白的這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洞庭湖南邊,秋水長天,夜晚既無雲彩,又無袅煙;完全可以乘著湖水水流,直上青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暫且向洞庭湖借用一下這皎潔的月色吧,然後,乘著船,喝著酒,一直到白雲邊上。

一個“賒月色”,一個“白雲邊”,詩仙的豪放,詩人的高潔,一覽無遺。

大詩人陸遊在《梅花絕句十首·其九》中寫道:

南村花已繁,北塢殊未動。

更賒一月期,待我醉春甕。

更賒一月期,待我醉春甕

“南村花已繁,北塢殊未動”,村子南面的梅花已經盛世繁華,而村子北面的梅花還沒有開放,這真是太好了。

“更賒一月期,待我醉春甕”,北面的梅花,您能不能晚些開放,這樣,借給我更多一個月的賞花期,讓我醉倒在春酒的酒壇旁。

一句,“更賒一月期,待我醉春甕”,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極度喜愛之情,一是希望花期更長一些,二是一看到梅花,就會沉醉其中。

4. 少、稀少

把“賒”字引申爲“少”或“稀少”,很容易理解,因爲少甚至是沒有,才會去買,又因爲沒有錢,所以,只能賒。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贈句芒神》中的“賒”字,便是這個意思:

佳期不定春期賒,春物夭阏興咨嗟。

願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損年華。

佳期不定春期賒,春物夭阏興咨嗟

“佳期不定春期賒,春物夭阏興咨嗟”,良辰佳期也不能定下來是什麽時候,而春天呢?又剩下很少了;春天裏的百花、景色已經夭折了,這讓人不禁興致乏乏。

“願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損年華”,希望句芒神能夠鎮住青女,不要讓秋天來臨,不要讓霜降人家,不要讓容顔易老,青春年華易損。

這首傷春詩很有意思,並不像其他詩詞中大肆哀歎春逝,而是祈禱能夠留住春天,人間不要有秋冬。

唐代宰相、詩人張說在《嶽州作》中寫道:

水國生秋草,離居再及瓜。

山川臨洞穴,風日望長沙。

物土南州異,關河北信賒。

日昏聞怪鳥,地熱見修蛇。

遠人夢歸路,瘦馬嘶去家。

正有江潭月,徘徊戀九華。

物土南州異,關河北信賒

“物土南州異,關河北信賒”,南國的物産、風土人情跟北方差別很大,縱然哪裏都有關山、河流,但北方過來的書信實在太少了。

一句,“物土南州異,關河北信賒”,表達了詩人對北方、朝廷深切的懷念。南國的風土人情完全不一樣,我更懷念北方;而從北方來的書信、信息實在太少,讓我迫切想知道朝廷上發生的事情。

5. 換

“賒”字的這種用法比較少,拿某某換取一個物件,其實跟“賒”字的本意是十分接近的,其實也跟“賒”字引申爲借的含義比較接近。南宋詩人姜特立在《次楊元會白蓮二首·其一》中寫道:

月爲精彩雪爲膚,翠蓋迎風漾綠珠。

我欲褰裳賒一顧,能回玉面向人無。

我欲褰裳賒一顧,能回玉面向人無

“月爲精彩雪爲膚,翠蓋迎風漾綠珠”,月光的照耀讓你神采奕奕,而你的肌膚就像雪一樣潔白;旁邊是翠綠色的荷葉蓋,迎風飄動,讓水珠呈現綠色,在荷葉上蕩漾。

“我欲褰裳賒一顧,能回玉面向人無”,我想提起衣裳,奔向你,換你一顧,不知道能不能使得你的粉面轉向我呢?

一句,“我欲褰裳賒一顧,能回玉面向人無”,表達了詩人對于白蓮花驚爲天人般的美麗的贊賞。就像少年郎,見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一樣,恨不得立刻奔向她,換她芳心一顧。

6. 多

非常有意思的是,“賒”字既可以引申爲少,也可以引申爲多。將“賒”字引申爲少,是站在賒東西的人的角度,他缺了某個東西,才會去賒;而將“賒”字引申爲多,則是站在被賒東西的人的角度,他某個東西很多,才會賒給別人。五代詞人魏承班在《訴衷情·其四》中寫道:

金風輕透碧窗紗,銀釭燄影斜。

欹枕臥,恨何賒,山掩小屏霞。

雲雨別吳娃,想容華。

夢成幾度繞天涯,到君家。

欹枕臥,恨何賒,山掩小屏霞

“欹枕臥,恨何賒,山掩小屏霞”,我孤獨的倚靠著枕頭上臥在床上,我心中的悔恨啊,是那麽多,悠悠而無盡頭,小屏風上的霞光與山色相掩映。

“雲雨別吳娃,想容華”,“吳娃”,泛指吳地的美女。帶著雲雨深情而與她依依惜別,現在啊,特別想她那絕世芳華般的容顔。

北宋文豪範仲淹在《新定感興五首·其四》中寫道:

去國三千裏,風波豈不賒。

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

去國三千裏,風波豈不賒

“去國三千裏,風波豈不賒”,離開了首都、朝廷整整三千裏,這期間經曆的風波豈能不多嗎?“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現在回想起路過洞庭湖的艱險,比經過長沙湘江多太多。

五代詞人顧夐在《浣溪沙·其一》中寫道:

春色迷人恨正賒,可堪蕩子不還家,

細風輕露著梨花。

簾外有情雙燕飏,檻前無力綠楊斜,

小屏狂夢極天涯。

春色迷人恨正賒,可堪蕩子不還家

“春色迷人恨正賒,可堪蕩子不還家”,現在,春色正是迷人時間,但人呢?人確是悔恨何其多的時候。爲什麽呢?這大好春光,可惜那個浪蕩遊子還不還家。

“細風輕露著梨花”,暗示思婦已經是哭得梨花帶雨了。

“簾外有情雙燕飏,檻前無力綠楊斜”,簾外的燕子都有情人一雙雙,雙宿雙飛;但門檻前的人兒呢?像綠楊一樣沒有一點精神,歪歪斜斜。

一句,“春色迷人恨正賒”,真是春色有多迷人,人兒的悔恨就有多濃。

7. 長、漫長

這首唐代詩人王泠然的《古木臥平沙》,是一首詠物詩,所謂“詠物詩”,都是以物擬人。這裏的“賒”字用法,也是比較常見,一般跟歲月啊,光陰啊等,連起來用,引申爲“長”、“漫長”之意:

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

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

春至苔爲葉,冬來雪作花。

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

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

“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有一根古老的樹木,平臥在沙灘上,也不知道經曆了多麽漫長的歲月的摧殘。

怎麽個摧殘法?

“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雖然它有根,但橫在水石上,無法吸收到泥土中的營養;而且也沒有樹葉,來輕拂空中的煙霞。

“春至苔爲葉,冬來雪作花”,到了春天,也不會發出新葉,只有渾身布滿苔藓,還作爲它的葉子;一年四季都不開花,只有到了冬天,身上才開滿了雪花。

這都不算什麽,最爲悲催的是:

“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永遠不能遇到來往于星漢之間的使者,也就沒有人能夠辨別得出,這根古木,其實是星漢間擺渡的靈槎。

一句,“摧殘歲月賒”,是總結詩人一生痛苦的遭遇;而一句,“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

8. 緩死

“賒”字還有一個用法,也是比較常見。就是跟“死”結合起來用,是暫時不用死的意思,即緩死,或寬容免于一死。大詩人陸遊在《秋晚雜興十二首·其二》中寫道:

昔遇高皇起衆材,姓名曾得廁鄒枚。

年逾八十猶賒死,卻伴鄰翁斸芋魁。

年逾八十猶賒死,卻伴鄰翁斸芋魁

“昔遇高皇起衆材,姓名曾得廁鄒枚”,“廁”,置身的意思。“鄒枚”,漢代鄒阻、枚乘的並稱。想當年,自己曾經受到高皇帝的賞識,與衆多英才一起被贊譽爲具有“鄒枚”般的才華。

“年逾八十猶賒死,卻伴鄰翁斸芋魁”,但一切都與過眼雲煙,自己一生不得志,最後年逾八十,還有沒老死,卻在野外和鄰居老翁相伴一起挖芋頭。

一句,“年逾八十猶賒死”,我已經年過八十了,怎麽還沒有死去,我一生壯志未酬,活著還有什麽意義。而“卻伴鄰翁斸芋魁”,表達了詩人極度的自嘲,難道我滿腹經綸,最後只能挖挖芋頭嗎?

0 阅读:2

快樂鑒騷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