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過一半的銅都供應中國,仍然不夠!爲何我國這麽缺銅?

滄海閱覽 2024-06-26 18:31:11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中國作爲制造業大國,我們對于銅的需求量可以說是巨大的,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銅都供應給了中國,但仍然不夠我們用。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我們對銅的需求量如此大?爲何國內的銅資源似乎永遠也滿足不了我們的市場需求?

信息來源:

證券市場周刊:雙碳政策利好銅産業,“銅博士”將駛入新賽道

中國工業發展的關鍵材料

銅作爲中國工業發展的關鍵材料,它在現代工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優異的導電性、延展性和耐腐蝕性,使其成爲電力、電子、交通、機械制造等領域的寵兒。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銅的消費量也呈現出井噴式增長。

據統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生産國和消費國,我們對銅的需求之大遠超其他國家,這背後的原因就在于我國重點發展的領域,如新能源、高端制造、5G通信等都離不開銅的身影。

以新能源領域爲例,數據顯示,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平均用銅量是傳統發電系統的8-12倍。

根據推算,中國2025年充電樁耗銅量將升至3.13萬噸,較2020年上升接近5倍,2030年充電樁耗銅量將達到5.35萬噸。

這些數字背後是我國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清潔能源正加速替代化石能源。

而銅,正是這場能源革命的“幕後英雄”。

除此之外,不僅是在新能源領域,銅在傳統的工業制造業中也不可或缺,無論是家用電器、工業機械還是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的發展中,銅都是關鍵材料。

可以說,在現代工業體系中處處都有銅的身影。

正是由于銅的特殊地位,我國對銅的需求才如此巨大,去年,中國的精煉銅消費量達到了1522萬噸,占全球銅消費量的56.2%。

信息來源:

新浪財經:“周期之王”回歸?小心!銅價已進入完全超買區域

面對如此龐大的需求,即便是全球超過一半的銅産量都供應給中國,卻仍然不夠用。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我們常常聽到“缺銅”的聲音了,目前爲止,銅已經成爲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那麽,爲何我國的銅産量這麽低呢?

信息來源:

界面新聞:中國探明世界級銅礦 降低銅原料對外依賴度?

開采難度大的中國銅

中國銅資源的現狀,可以用“霧裏看花”來形容。

我們的表面上看銅儲量十分豐富,據自然資源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探明銅資源儲量達到3495萬噸,位居全球第六。

然而,當我們深入分析這些數據時卻發現問題重重。

首先,我國銅礦的品位普遍較低,數據顯示,中國銅礦平均品位僅爲0.87%,甚至不及南美洲銅礦礦渣的水平。

品位在1%以上的銅儲量也只占總儲量的35.2%,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開采和處理更多的礦石才能獲得同等數量的銅。

其次,我國的銅礦大多分布在山區,開采難度大且經濟價值有限。

目前,儲量在250萬噸以上的大型銅礦寥寥無幾,而這些礦床大部分位于崇山峻嶺之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

這導致開采成本高昂,許多礦山難以實現盈利,據估計,在我國現有的銅礦中具備一定盈利能力的僅占25%左右。

以西藏的多龍銅礦爲例,多龍礦集區分多個分礦區,加上多不雜、波龍兩個礦區此前已經探獲銅金屬量700多萬噸,整個礦集區銅金屬量已超過2000萬噸。

然而由于多龍礦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條件極其惡劣,開采難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一旦開采可能會對當地的水源、土地、野生動植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得不依賴進口來彌補國內供需缺口,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銅精礦進口實物量爲2754萬噸,同比增長9.1%。

這一比例遠高于鐵、鋁等其他大宗金屬,而我們進口銅精礦的主要來源國則是秘魯、智利和墨西哥等南美國家。

高度依賴進口意味著我們在銅資源問題上缺乏話語權,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都將面臨嚴峻挑戰。

總的來說,中國銅資源的現狀可以概括爲“有礦難采,缺礦靠進”,我們擁有豐富的銅儲量,但受制于礦石品位低、開采難度大等因素,國內供給增長緩慢。

那麽除此之外,銅資源短缺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連鎖反應呢?

信息來源:

金融界:供應缺口再現,銅市醞釀春季攻勢?

銅資源短缺帶來的連鎖反應

銅資源的短缺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漣漪,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在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中,首當其沖的是國內市場的供需失衡,由于國內銅礦開采難度大、産量增長緩慢,大量的銅資源隨著出口産品而“流失”海外。

這導致國內銅供應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一旦出現波動就會引發市場震蕩。

更棘手的是銅供應的不確定性擾亂了産業鏈的正常運轉,上遊企業憑借對銅資源的掌控,在銅價上漲時肆意哄擡價格,下遊企業則不得不被動接受,承擔成本上漲的壓力。

這種成本,最終往往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而對于下遊企業來說,銅價的高企還帶來了另一個誘惑,那就是偷工減料,一些不良廠商爲了降低成本不惜使用劣質銅,甚至用鋁代銅,生産出質量低劣的産品。

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同時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全球視角來看,銅資源的供需失衡已成爲普遍現象,據統計,2023年全球銅礦供應過剩19.7萬噸,但是2024年轉爲短缺43.5 萬噸。

這一缺口主要由智利、秘魯、澳大利亞等銅資源大國彌補。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複蘇和綠色發展浪潮的到來,銅的需求增速有望超過供給,這意味著未來全球銅價可能會長期處于高位,銅資源的戰略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對于中國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方面,我們需要應對銅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和供應風險,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實力,在全球銅資源版圖中爭取更多話語權。

總的來說,銅資源短缺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既有國內産業鏈的震蕩,自然也有全球供需格局的變化。

如何在這場博弈中保護自身利益,確保經濟安全,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審慎應對的問題。

如何確保銅資源可持續發展

面對銅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未雨綢缪,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確保銅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我們應該要加大國內銅資源的勘查開發力度,雖然我國銅礦開采難度大,但並非沒有突破的可能。

我們可以通過提高難選銅礦石的分選技術來提高銅精礦産量,同時也可以加強與民間資本、高校的合作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勘查開發效率。

總之,要想方設法提高國內銅原料的自給率,降低對外依存度。

其次便是要優化銅冶煉産業布局,提高産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我們要通過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産能等措施,推動産業集中度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另一方面,國家也要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銅資源的開發和貿易,提高國際話語權。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完善銅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提高再生銅産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再生銅利用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我們要健全廢舊金屬回收體系,推動“城市礦山”建設,提高銅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同時,國家也要加強再生銅的質量監管,確保其在關鍵領域的應用安全。

最後,我們還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銅資源的全球布局,在加大國內勘查開發力度的同時,也要積極與智利、秘魯等銅資源大國開展務實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渠道。

對于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周邊國家,我們則可以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幫助其開發銅資源,實現互利共贏。

總之,保障銅資源安全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共同發力,在國內國際兩個層面精准發力。

只有堅持創新驅動,優化産業布局,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加強全球合作,我們最終才能實現銅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結語

銅這種不起眼的金屬,卻牽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

從5G建設到新能源革命,從高端制造到國防科技處處離不開銅的身影,然而,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銅資源供給卻捉襟見肘,高度依賴進口,供需失衡帶來諸多風險隱患。

這是一個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審時度勢,未雨綢缪,通過加大勘查開發力度優化産業布局,完善循環利用,加強國際合作等一系列舉措。

相信在未來,中國的銅發展一定能夠打破眼下局面,從而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2 阅读:927
评论列表
  • 2024-06-27 13:41

    一銅天下需要

滄海閱覽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