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對藥胃腸病論治十法

淇勤康康 2024-06-28 08:08:44

胃腸病即脾胃病。脾胃同居中焦,脾爲髒、屬陰,胃爲腑、屬陽。脾胃爲後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轉輸。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胃和合,陰陽相配,納運結合,升降相因,燥濕和化,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施老擅治胃腸病,經潛心研究,首創胃腸病論治十法,即溫、清、補、消、通、瀉、澀、降、和、生法。分述如下:

(一),溫法:寒邪客于中宮,扪之胃脘處發涼,喜食熱飲,得熱痛減,感寒痛甚,小便清長,大便稀薄。治宜溫中散寒,即"寒者溫之"。方用良附丸,丁蔻理中湯(丸)、姜附湯。

常用藥物:荜茇、吳萸、附子、肉桂、川椒、刀豆子、畢澄茄、草豆蔻、天生磺。

(二)清法:中焦實熱,口渴口臭,易饑嘈雜,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治宜苦寒折逆,以清其熱,即"熱者清之"。方用三黃石膏湯、龍膽瀉肝湯等。

常用藥物:黃芩、黃連、栀子、知母、龍膽草、竹茹。

(三)補法: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疼痛,倦怠無力,面色白等。治宜健脾和胃,即"虛則補之"。方用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白術散。

常用藥物:人參、黃芪、山藥、蓮子肉、芡實、薏米、扁豆。

饑不思食者,和胃方中宜加石菖蒲,以芳香化濁,開竅啓脾,增進食欲;另外,亦可加生內金、生谷芽、生麥芽。

(四)消法:饑飽不均,食不消化,胸膈脹飽,吐有實物、大便不調。"滿則消之",當用消法。方用保和丸,平胃散、枳術丸(加木香、砂仁,爲香砂枳術丸;若加橘皮、半夏,爲橘半枳術丸)、健脾丸。

常用藥物:枳實、枳殼、槟榔、彩雲曲、霞天曲、沉香油、雞內金、山楂、炒谷芽、炒麥芽、厚樸、陣皮。

(五)通法:通法用于不通證,不通則痛,有氣滯之痛,有血瘀之痛,臨床不可不辨。氣滯之痛,如中焦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氣滯腸胃以致脘腹脹痛。其疼痛特點是:痛無定處,脹重于痛,時輕時重,得喛氣或矢氣則痛減;血瘀之痛,乃是血運不暢,或體內離經之血未能消散所致。腸胃血瘀,證見脘腹剌痛,痛有定處,痛而拒按,大便色黑,狀如柏油,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滯澀。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氣血關系十分密切,臨證須審病求因,分清主次,氣血兼顧。爲便于討論,依通氣、通血分別敘述。

1.通氣,亦即行氣。方用正氣天香散、消導寬中湯、沉香升降散、勻氣散,後者止痛效果良好,若加少許沉香,其效更著。

常用藥物:木香、伽南香、檀香、沉香、藿香、烏藥、青皮、陳皮、厚樸、砂仁、豆蔻。

2.通血,即行血化瘀。方用手拈散、九氣拈痛散。

常用藥物:元胡、丹參、五靈脂、降真香、乳香、沒藥、血竭、桃仁、紅花、三七、蒲黃、郁金、三棱、莪術、香附。

(六)瀉法:腑實之證,宜用瀉法。熱結胃與大腸,腹氣不通,證見腹脹腹痛,大便秘結。治當"實則瀉之"。方用承氣湯。

常用藥物:大黃、芒硝、番瀉葉、厚樸、枳實。

若體虛腸燥,治宜潤下。方用五仁丸。

常用藥物: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杏仁泥、肉苁蓉、薤白頭。

清濁升降失常,大便初鞭後溏者,常取晚砂、炒皂⻆子爲治,屢屢奏效。

(七)澀法:滑則澀之。大腸滑脫,瀉利不止,當用澀法。方用诃子丸、實脾固湯丸、四神丸、真人養髒丸、赤石脂禹糧湯、桃花湯。

常用藥物:赤石脂、禹余糧、石蓮子、诃子、米売、五倍子、椿根皮、金櫻子、白頭翁、秦艽、海參、蒼術炭、血余炭、龍涎香。

(八)降法:逆則降之。胃失和降而上逆,證見不思飲思、胃脘脹滿疼痛,喛氣、呃逆、嘔吐等,多因飲食不調,胃火上逆,或痰濁中阻所致,治之當用降法。方用丁香杮蒂湯、橘皮竹茹湯、旋覆花代赭湯。

常用藥物:紫蘇、半夏、旋覆花、代赭石、枳實、竹茹、蘇子、萊菔子,晩蠶砂、皂⻆子。

另外,芳香化濁之品,余亦習用,如厚樸花、代代花、佛手花、扁豆花、藿香、佩蘭葉。

(九)和法:寒熱不調,胃中嘈雜,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狀。有因火而嘈雜,證見食已即饑,雖食不飽,胃中嘈雜,兼見口渴喜飲,口臭心煩,苔黃脈數。有因寒而嘈者,兼見心下逆冷,食欲不振,口淡無味等;有因氣郁而嘈者,以胸膈痞悶而嘈雜爲主。施師認爲以寒熱錯雜頗爲多見,治宜寒溫並用,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方用左金丸、諸瀉心湯。

常用藥對:吳茱萸、黃連,幹姜、黃連,黃芩、半夏。

(十)生法:津枯者宜生。脾胃虛弱津液虧損,恙由胃火熾盛、脾胃濕熱、溫熱之邪損傷津液。證見口幹喜飲,飲良乏味,吞咽不適,食後胸膈痞阻,甚則幹嘔、呃逆,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脈細弱。治宜養陰清熱,生發脾胃之氣,方用一貫煎、甘露飲。

常用藥物:西洋參、石斛、生谷芽、生麥芽、生內金、荷葉、綠萼梅、烏梅、木瓜。

以上文章摘自以下這本書

2 阅读:49

淇勤康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