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帶娃火遍全網:別給孩子太多“愛”,才是真正“愛”孩子

陪寶寶寫日記 2024-05-28 10:56:22

我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應該非常愛我們的孩子,但我們的愛真的不在太泛濫,父母們應該學會對孩子的愛做減法。

有人會說了當然不能太愛我們的孩子,愛太多了不就成了溺愛了,這樣不好。當然,這裏的愛包括溺愛,但不僅僅局限于溺愛,它還包括了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愛。這個愛的界限很難界定,但我相信你讀了我下面的文章會有所收獲。

隨著二十一世紀20年代的到來,新型的“00後帶娃”火遍全網。這種帶娃方式以“不聽話你就試試”的硬核帶娃方式引發了教育界帶娃界的一波學習熱潮。00後母親冬日給孩子穿厚厚棉服,孩子由于嫌厚活動不方便不願意穿,像我們大多數父母都會嚴厲的表示不行,並強迫孩子穿上,孩子這一次可能不會著涼,但我敢保證下一次,下下一次孩子還是不願意穿,甚至于最後自己出去玩還是不穿並著涼了。

這種帶娃方式看似將孩子保護的很好,看似非常愛護自己的孩子,但往往並不能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

相反,00後母親“不聽話你就試試”的帶娃就顯得明智很多了。

孩子不願意穿厚衣服,那你就讓他穿他喜歡的衣服,結果是孩子出門不到十分鍾就凍的渾身疼,哭著要求媽媽回家換厚衣服。

有此教訓,孩子每次都乖乖穿上厚衣服,建立了正確的意識形態。這種帶娃方式看似殘忍,看似不太愛護自己的孩子,但這種方式幫助孩子埋下了自我保護的種子,這種自我保護遠遠比直接給他的保護更能幫助孩子成長。這樣的愛的減法是不是更明智呢?

回想我的讀書生涯,我經曆了兩次高考才考上了大學。相比于我痛苦的高三生活,我的複讀生活真的是輕松太多了。

我的高三學校離家近,因此我成了高三學子中爲數不多的走讀生,我的父母每天早晨六點半送我上學晚上十點四十五接我回家。

早晨父母早起半小時給我做早飯,晚上等我洗漱完了他們再洗漱睡覺,白天還要工作,這種生活方式是我父母愛我的證明。

沒錯,他們太愛我了,但是這種愛也同時給了我無形的壓力。每次考試我都會想,如果這次考不好,讓父母的努力化成泡影該怎麽辦。

我的第一次高考失利了。當然,我第一次高考失利的原因不能歸咎于我的父母,是我的抗壓能力不足導致的。

在經曆了第一次高考失利的陰霾後,我痛定思痛,決定複讀,並向父母表達了要去一所封閉式學校的想法。父母同意了我的想法,于是我便開啓了一個月回家一次的複讀生涯。

人們都說複讀的壓力比高三要大的多,可我的複讀生活的不同,想到父母不用那麽累,我的壓力便小了很多,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我感恩父母的愛和付出,在我們成長的路上父母的愛必不可少,但愛太多了反而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反而成爲一種負擔。每年有多少孩子因爲承受不住壓力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事件應該爲我們敲響警鍾。

結合他人和我自身的經曆,我明白了愛是可以做減法的。所以我望向我摔倒的兒子的時候,本能驅使我去把他扶起來並安慰道寶貝不哭,但是我的經曆告訴我我不能這麽做,我慢慢蹲下身子,開心的笑道寶貝過來,快到媽媽這來。令我感動的是他趴在地上愣了兩秒,並沒有哭鬧,然後笑著撲向了我的懷抱。這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我們不能太愛我們的孩子,這對我們父母來說無疑是痛苦的。這個度的把握也無疑是困難的,如何讓我們的愛做減法從而讓我們得孩子健康成長也無疑是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的。

接下來我講結合自身經曆談談我對我的理解。

1. 首先,愛的減法前提是讓我們的孩子感受我們的愛。

愛是給予我們孩子力量的源泉,陪伴是讓孩子感受的我們愛的最直接一種方式。

你給孩子買一堆玩具,不如陪孩子在周末去公園玩一小時;你給孩子報一堆補習班,不如陪孩子看一部紀錄片。

有調查顯示一個家庭的美滿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家庭一起看電視得時間呈正相關關系。對此我深有感受,那時孩子寫完作業,我們經常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各種詩歌競猜類節目,我與孩子一起想詩句一起搶答的畫面如今都曆曆在目。

我想這也對我孩子之後語文成績非常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陪伴中,孩子不僅收獲了快樂還收獲了知識。所以,我們說陪伴是做減法的重要前提。

2. 當你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立即伸以援手,你需要收起你那過多的愛。

一句鼓勵“你可以自己爬起來嗎”,一句肯定“我覺得你可以把這打碎的碗掃幹淨”,一句鼓勵一句肯定便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3.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的期望和努力。

你需要讓孩子自己定目標和努力,不要讓孩子去達到你的目標和吸收你的努力。你的過度期望和努力只會轉化成孩子的負擔和壓力,不利于孩子的獨立成長。孩子不是我們炫耀和競爭的工具,他們需要自己建立自己的人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他們往正路上引導。

如果父母都能做到以上三點,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是健康快樂的,一定是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

親愛的父母們啊,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所以,我們應該適當收收對孩子的愛來讓我們的孩子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更加自信堅強且獨立吧。

不要“太愛”我們的孩子,並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它反而是一種去繁就簡的教育的大智慧,大感悟。文章前的爸爸媽媽們,不妨試一試“不聽話你就試試”。希望全天下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18

陪寶寶寫日記

簡介: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多平台育兒原創,專注育兒知識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