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曾出現過上千億人,這是否意味著,泥土就是由腐屍構成的呢

宇宙天文館 2024-06-11 21:19:49

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每天都有人出生,自然也有人死去,不管是采用火葬還是土葬人們最後的結局都將化爲一抔黃土。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敢相信,雖然地球上大多動植物都靠泥土生存,但根據研究表明,地球在誕生之初和月球、火星的情況極爲相似,根本沒有泥土這一物質。

那麽地球泥土是怎麽來的?我們腳下的泥土,真的是由腐屍構成的嗎?

泥土是從哪裏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上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一些岩石,這些裸露的岩石在受到風力和水力的侵蝕後逐漸被破碎和分解。

在逐步分解的過程中,産生一種名爲“成土母質”的物質,它不是土壤,卻是土壤的母親。

數億年以後,“成土母質”才逐漸形成真正的土壤,土壤便是泥土,它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構成的複雜混合物。

所以當我們用顯微鏡觀察泥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些泥土是由很多小石頭組成的,這些都是岩石表面的渣渣。

在這些物質中泥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礦物質,一般來說礦物質占據總體積的45%~50%,像石英、雲母等都屬于常見的礦物質。

除了礦物質以外,水分也是泥土中不可或缺的,水分一般占據總體積的20%~30%。

我們都知道生命起源于海洋,當初被長期風力侵蝕的作用下被吹下的塵土,以及太陽輻射掉下的塵土,都在風力的作用下都被吹到大海。

這時候海洋裏一些簡單的植物和動物開始誕生,到大約4.4億年前,植物終于實現成功上岸的“心願“了,這可能是因爲一些動物將它的種子帶到岸上,也有可能是海浪將其推到淺海區。

但這些上岸的水植物並沒有活下去,只有落到泥土裏夾縫生存的植物,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小命。

它們貪婪的吮吸著水分,從而慢慢紮根到泥土之間,在這樣的循環下,豐富的有機物就此誕生,有機物的出現養育更多的植物。

另一個有機物的重要來源便是動物們的糞便,動物們一旦排尿或者是排便,糞便中的營養物質將會被分解,繼而實現有價值的轉化。

除了有機物,另一樣物質也是泥土形成最不能缺少的——腐殖質,很多優質的微量元素都是藏在腐殖質中的。

這些微量元素讓泥土爲植物提供了很多營養物質,如果沒有腐殖質的話,那些岩石脫落的碎屑物是不存在任何黏性的。那麽腐殖質又是如何産生的呢?

據資料分析,腐殖質最早的植物來源可能是蕨類和苔藓類物種,隨著時間的演變,腐殖質的種類也隨之增加。

畢竟泥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植物死亡時它們的殘骸會被分解,這些真菌及細菌會將植物腐壞後,所分解的有機物會轉化爲其他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

這些泥土是地球上的寶藏,那麽既然這些動植物的屍體或者是排泄物能有助于泥土形成結構、能爲植物提供必要的養分,不禁讓人懷疑,現在的泥土究竟是泥土還是腐屍渣?

泥土就是腐屍嗎?

人死後都會落葉歸根,化爲土地的一部分,那麽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多少人呢?

1781年,俄國科學院克拉夫特院士曾從500萬年前推算到今天,大約共有1727億人口在地球誕生。

1959年,奧地利維克利爾教授又推算出,地球上誕生的總人口應不少于4,000億。

當然,這些只是推測,這些數據在經過美國的人口學家小組整合,再進行計算機推算後,得出人類出現至今共約生活過790億人。

也就是說,地球起碼生活過近千億人,或者比我們想象的更多,這些人死後化爲塵土,變成了土地的一部分。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腳下踩著的泥土都是屍體呢?

當然不是了。人類並不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種類,也不是地球上存在的唯一生物物質來源。

對于地球來說,790億的總人口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地球上有無數的生物種類,這些生物在不同周期、不同階段都會産生有機物。人類的身體可能是泥土中的一部分,但它們不會構成泥土全部的有機成分。

人類的屍體雖然是被泥土掩埋,但是其肌肉組織會在微生物的分解下變成二氧化碳和各類氣體,在分解的過程中並不會留存在土壤之中,而像其他的腐屍是會被食腐者吃掉的。

像我們日常可以看到的蒼蠅便是食腐動物中的典型,當夏日炎炎之際,如果把一塊生肉丟在地上,一般來說不超過5分鍾,這塊生肉就會吸引十幾只蒼蠅。

屍體和生肉非常相似,當蒼蠅對屍體進行初步蠶食後,還會有更小型的食腐動物乃至于食腐細菌對屍體進行分解,此時的屍體會變爲肉眼幾乎不可見的微粒。

這一切工序結束之後,生物的屍體也就幾乎在世界上消失了。

當然,這些蠶食屍體的動植物也終會有消亡的一天,那時的它們也將會變成其他食腐動物的養料。泥土的成分是一個相對動態的過程,不可能僅由單一的物質來源構成。

所以說,泥土並不等同于腐屍,但是在泥土裏會有腐屍的成分,因爲泥土中的有機物是多種生物物質的産物,而不是單一生物物質的分解産物。

但與此同時也會有人表示很疑惑,那既然這些屍體全部都能做到“塵歸塵,土歸土”,那爲什麽現如今地球上的土壤還這麽少呢?這種循環存在弊端嗎?

自然循環的弊端

我們都知道1厘米泥土的形成時間在1000年左右,現如今地球表層僅有50厘米左右的泥土層,這是因爲自然界一直處于一種循環。

對于自然來說這樣的循環是有利的,首先便排除了屍體將會堆積成山的情況,其次便是很好的解決了動物糞便的問題,不過這種循環也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所謂“一鯨落萬物生”,就是指鯨魚死後屍體都會回歸大海,鯨魚這麽做是爲了用自己的屍體來“造福“海洋生物,它的屍體能給海裏的動植物提供養分,無數海洋生物能借此機會存活。

社會發展至今日,大家也都明白了物質循環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同時也不再畏懼自己的死亡,很多人在死後都選擇火化。有人說,火化這種埋葬方式其實不利于生態平衡。

于生命個體而言,死亡是回歸自然的最終結果,一抔骨灰對泥土來說産生的有機物微乎其微,而一些動植物也因此失去了食物來源,地球表層的泥土也就愈發貧瘠。

大量砍伐樹木、開墾荒地都會導致水土流失,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年全球泥土資源流失約600多億噸。

爲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國在幾年前便主張退耕還林,我們要意識到泥土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分解後的屍體會豐富土壤的成分,有助于土壤的組成,但終歸只是生態系統的一小部分。

至于消失的屍體們在新一輪的物質循環中爲其他生物提供了養料,我們最終還是會成爲物質循環的一部分,生命也會以另一種形式實現永生、得以延續。

3 阅读:1118

宇宙天文館

簡介:宇宙天文館,不止有宇宙天文,萬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