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産出的海水稻,口感難吃還要種超百萬畝,國家到底有何計劃

宇宙天文館 2024-06-11 21:20:57

“我是一株海水稻,我不長在海裏,也難吃得很,但國家卻視我爲香饽饽。”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海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0萬畝。如今市面上一斤海水稻的價格不算便宜,但是吃起來口感可謂是一言難盡。

既然海水稻這麽難吃,爲什麽國家還要耗費大量資源研究種植海水稻?難道它有什麽重要作用嗎?

喚醒沉睡的“鹽堿地”

說起“海水稻”這個名字,很多人會誤以爲就是種在海裏的水稻。但實際上,海水稻是可以生長在鹽堿度0.3%到0.8%之間的水稻品種。

它的優點很明顯,就是能挑戰普通水稻無法存活的貧瘠土地,適應能力、生存能力極強;但與此同時,缺點也很直白,那就是口感極差,沒有普通大米那麽軟糯。

既然如此,爲什麽我國還是要研究推廣“海水稻”呢?

這其實跟我國耕地資源有限、鹽堿地衆多有關。

我國耕地可以說是“先天不足”,我國耕地不到全球總耕地的9%,卻要養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可見耕地是我國14億人的命根子。

更讓人擔憂的是,在本身人均耕地不足的情況下,我國耕地質量還因氣候變暖、人爲開發等各種因素而下降。

比如大家都知道我國東北分布著大量黑土,這裏有著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黑土是最肥沃的土壤,形成一層一厘米厚的黑土需要200年甚至更久。

近年來,東北地區的黑土已經出現明顯退化,這與長期種植、高強度利用等原因有關。

隨著黑土的質量不斷下降,糧食的産量可能也會有所減少,因此我國需要一邊加強耕地保護,一邊研究如何將土壤“變廢爲寶”。

在諸多土壤類型中,鹽堿地被稱爲“地球之藓”“地球癌症”,但它又在我國乃至全世界廣泛分布,因此許多國家都在研究能不能利用鹽堿地商業化種植水稻。

目前我國是全球鹽堿地第三多的國家,面積達到15億畝。以每畝産量300公斤計算,這些鹽堿地可以使我國每年糧食産量多出上百億公斤,至少可以養活兩億人,可想而知利用鹽堿地的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但是海水稻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研究的嗎?我國研究到哪種程度了?

鹽堿地的“克星”

如今中國等國研究的海水稻是指,通過遺傳技術等對原本在鹽堿地野生的水稻進行培育,然後挑選出適應力更強,可以達到畝産200到300公斤的水稻品種。

世界上最早研究海水稻的不是中國,而是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斯裏蘭卡。早在1939年,該國已經成功培育出全球首個海水稻品種Pokkali,此後中國、美國、印度等沿海國家陸陸續續加入培育海水稻的賽道。

說到我國海水稻,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備受尊敬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是我國最早發現野生海水稻的是來自廣東湛江的一位“農民”——陳日勝。

1986年,陳日勝跟隨中專老師前往海邊研究紅樹林,結果這趟看似平平無奇的普查旅程卻有不一樣的收獲。

他在海邊發現一株有13個穗的特殊植物,細心端詳之後才弄明白這其實是野生水稻。

此時老師已經敏銳意識到,眼前比人還高的植物可能是從未被發現過的水稻品種,估計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于是他指導陳日勝對種子進行收集。

後來在老師的指引下,只有中專學曆的陳日勝正式踏上海水稻的研究之路,而這時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相當于是白紙一張,就連要測個海水的鹽度都很困難,更不用說要研究水稻的耐鹽堿度了。

在下定決心研究海水稻之後,陳日勝先是挑選了522顆種子,然後通過這些種子繼續培育新的植株,直到幾年後他才從選定的“海稻86”培育出3.8公斤種子。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環境下,海水稻是有産量的。

“海稻86”的高度可以達到2.3米,這比普通水稻整整高了1米,而魁梧的身姿使得它的稻穗不會輕易被海水浸泡,可以更好地在海邊灘塗中存活下來。

除了適應環境能力強之外,它還具備生育期短的特點。“海稻 86”的生育期是5個月,而且不用施肥、農藥跟除草,這又是爲什麽呢?

其實海水本身就有豐富的養分,但許多草本植物都沒有辦法在鹽度高的環境下存活,自然就可以省掉除草等步驟,這有利于農民降低種植成本。

最初陳日勝的研究是個人研究,缺乏經費支持,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跟企業越來越看好海水稻的培育前景。

另外,陳日勝發現“海稻86”的消息也引起了袁隆平院士的關注,袁隆平認爲這一發現是水稻行業新的重大突破。

2012年,袁隆平帶頭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開始在海南三亞等地培育海水稻。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疑惑,爲什麽袁隆平團隊要跨越大半個中國到海南培育水稻?其實這是因爲三亞的氣候條件比較好。

袁隆平團隊培育一個新的水稻品種需要經過八次更新換代,即整個過程要經過八季,而在青島種植的話,一年只能種植一季。

但海南三亞就算冬天的平均氣溫也可以維持在20℃以上,幾乎全年從頭到尾都可以種植水稻,因此團隊選擇在夏季在青島種一季,冬季再到海南種一季,這樣就可以縮短培育的時間。

在袁老跟研究人員日複一日的努力下,2020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國內海水稻示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億畝,許多地方的海水稻每年産量都可以達到1000斤以上。

這些海水稻不僅能夠在靠海的灘塗種植,還可以在新疆等內陸省份種植。

以新疆爲例,該省的鹽堿地分布廣泛,大多地處沙漠外圍,這裏缺乏可灌溉的淡水資源,水土的鹽堿度都比較好。

自2018年來,我國開始在新疆嶽普湖等地開展海水稻種植,嶽普湖是整個喀什土壤鹽堿化最嚴重的地方,在這裏種植高産的海水稻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當年首批種植的海水稻畝産量就達到了300公斤,此後每年的畝産量都超過了450公斤,而世界水稻平均畝産量也是差不多300公斤。

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已經種了100萬畝海水稻,此類稻種抗鹽能力也從原本的3%上升至8%,但是這是否說明海水稻已經或者即將實現“商業化”種植?

海水稻“商業化”種植之路漫長

現在我國海水稻種植處于“試點示範”階段,主要還是以科研爲目的的,距離在沿海和內陸大規模推廣還有一定距離,能否實現商業化種植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是成本問題,海水稻種子並不便宜,有的種子一斤要幾十塊錢,不過鹽堿地被認爲是“農業荒漠”,租土地等方面的費用會比較便宜。

另一方面是市場問題,目前海水稻的價格比較貴,但願意購買的消費者並不少。

鹽堿地含有更多微量元素,因此海水稻不僅含有澱粉膳食纖維等,還含有鐵、鎂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整體營養是比較豐富的。

海水稻還被發現含有活性有機化合物IP6,這種物質被認爲在防癌等方面能夠起到一定作用。

加上海水稻種植過程中可以不使用化肥、農藥等,這可以避免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殘留在稻米上,讓消費者吃到更放心的綠色有機産品。

從營養價值來看,隨著海水稻進一步種植推廣,未來願意購買海稻米的人會越來越多,而這還可以反過來促進海水稻培育。

總體來講,海水稻的培育、種植前景是光明的,1億畝鹽堿地種植海水稻養活8000萬人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隨著海水稻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廣,未來會有更多土壤“活”起來,讓數以億計的人吃得上飯,吃得飽飯。

參考文獻:

1.新華網:不是種在海裏的海水稻

2.中國新聞網:海水稻是怎麽培育出來的?米飯味道是鹹的嗎?一探究竟

0 阅读:3

宇宙天文館

簡介:宇宙天文館,不止有宇宙天文,萬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