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說前三十年不交學費的人語文不好”,其實是你認知偏差!

滄浪談事 2024-06-17 07:15:54

有些人對前三十年的抹黑,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由公認的三年困難時期挨餓閉著眼誇大到三十年吃不飽還不算,繼而發展到連教育都要開髒腔的地步了。

那天看了一•頭疑似鹿鳴的視頻:《前三十年中小學交學費嗎?感覺說不交學費的人語文知識沒學好》。他在視頻裏搖頭尾巴晃,說注意“前三十年讀書交不交學費”話題很久了,因爲自己雖然是那時上的學,但中小學交學費沒有保存下來收據,所以沒有參與,因爲那就是打嘴仗了。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張1965年的學費收據,覺得自己可以評論了:前三十年確實是收學費的。

這人貌似公允,注重證據。那我們先說說他這張收據,用印刷單據這事兒,在我以前寫的一篇與一個網民商榷七十年代上學交學費的圖文的評論區,有過爭論,對這個問題,我不清楚,只能說各地情況不一樣,有經濟發達尤其城市,也有可能使用統一印刷的單據。我們這裏只看他這張收據,請注意那個現金收訖章,“現”字和“訖”字是繁體字“現、訖”。簡體字是1956年開始推行的,這張收據擡頭的印刷體“學費”都是簡化字。對這個“現金收訖章”,大家怎麽看?

這個人譏諷“說前三十年中小學不交學費”的人語文知識沒學好,我看了他的視頻,也沒聽出別人怎麽個沒學好語文。但看完感覺這人一是概念錯誤、二是認知偏差。

先說他概念錯誤,根據他年齡推斷,他讀中學時就不在前三十年範疇了,小學階段,如果他交費了,那叫“學費”嗎?有認真的網友說,如果交了塊兒八毛的錢了,大概率是“雜費”,另外,總不能把書本費當成“學費”吧,那只是個人的“上學費用”。在我此前那篇文章的評論區,有網友貼出了一張“雜費單據”。但我對這個單據還是存疑:兩個“費”字,擡頭是簡體、下邊是繁體;還有就是年份,擡頭是阿拉伯數字,下邊兒又成了漢字數字。浪哥始終對個人拿出來的這種保存幾十年的收費憑據持懷疑態度,多麽重要的物件兒,保存了幾十年,以後准備當“傳家寶”?

再說他的認知偏差,對他所說的前三十年上學時交過學費,浪哥不否認,正如一句老話,十裏不同鄉;但是,浪哥不贊成他覺得自己的經曆就是其它地方同齡人的經曆。我只說我的經曆,我是1974年春季入學,一、二、三年級除了課本費,沒有其它統一收費,個人學習用具自備;1977年升四年級後,老師說要給學校交錢了,一塊還是兩塊我記不清了,家庭條件不好的貧下中農子女還可申請減免;這個“錢”具體算什麽“費”,老師也沒說,現在回頭看,我感覺是“雜費”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學校的教學用品、冬季取暖的煤等等。

只要一有人“哭訴”前三十年的苦難,立馬就有一堆腔腸精跑來嗷嚎。比如這個就像找到墳頭一樣開始哭嚎:農村人只能掙工分,養雞都要被割尾巴,賣雞蛋當投機倒把懲處,從哪來錢?對這種腔腸精,浪哥真想一腳踢爛它們的腔:孫賊,你們當初說前三十年農村人日子苦不堪言時,說花錢只能靠“雞屁股銀行”,咋現在又成了“不讓養雞不讓賣雞蛋了”?這個腔腸精還挺氣性大,當別人斥責他“胡說八道”時,他還讓人“去問你爺爺,看你爺爺不打爛你的嘴”。浪哥真的要戳一下這個腔腸精的傷口:人家有爺爺可問,你卻沒有啊,因爲你爺爺九歲時就被割尾巴疼死了,你粑九歲時“搗蛋”被槍決了!

有個互聯網時代井底之蛙的段子,給大家分享一下。

世界很大,永遠不要把自己的認知和經曆當成世界的真相!如果爲了黑而黑到“嘿咻”,那你們出門時得看看天氣預報,雷雨天氣就呆在你們的家裏!

0 阅读:0

滄浪談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