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竟然敢重編《道德經》?

中國新聞周刊 2024-07-01 11:25:58

坐火車至安徽亳州市,再一路向西,行駛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傳說中老子飛升之處——老君台。學者錢甯在新書《新道德經》出版前,專門到河南鹿邑老子的故裏去拜谒。

《新道德經》是重構的《道德經》,五千言一字不少,但文本全新。重編《道德經》,錢甯用了近三年,在他看來,像是與老子對話了三年,親近感油然而生。所以,眼看書將出版,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得去拜一拜老子。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經典,天道人道,治國治家,無所不包,它蘊含開啓自然的密碼,但因爲文字極簡,思想玄妙,因此也頗爲晦澀,常被稱爲“天書”。

錢甯認爲,《道德經》具有雙層表述的特點,流傳至今的版本有不少“錯層”現象,因此造成了閱讀障礙。重編,就是以老子對道的推演過程爲主線,重構全書。其難度,不亞于將一部散落千年的古簡重新串聯。至于串聯的結果,錢甯相信,肯定有其他研究者會有不同意見,但至少,自己提供了一個“天書”的解讀版本。

錢甯。本文圖/受訪者提供

“天書”《道德經》

重構《道德經》的想法緣起于一次閱讀,那時,錢甯正在看錢锺書的學術著作《管錐編》,書裏,錢锺書提到《道德經》的版本優劣問題。

由于年代久遠,《道德經》的版本可能有數十種之多。魏晉玄學理論奠基人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是流傳最廣的版本。今日河北保定易縣龍興觀,有一唐代道德經幢,上面镌刻了唐玄宗注的《道德經》,是《道德經》最早的石刻版本之一。

清代乾嘉學派大師錢大昕推崇龍興觀碑本,錢大昕是嘉定人,錢甯可算是嘉定錢氏的後人。他對這位先祖的學問和學術觀點一直很有興趣。而錢锺書極爲推崇“王弼本”,認爲其文氣最暢,文理最佳,如果說後世存本均非老子原本,出錯機會各家均等,那麽綜合比較,也是“王弼本”更好一些。錢锺書認爲,錢大昕推崇龍興觀碑本的理由並不成立。

看到錢锺書和錢大昕橫跨200年時空的爭論,錢甯對《道德經》産生濃厚的興趣,開始了自己的考證。他根據1973年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以及後來出版的各類校勘成果,爲這場相隔二百年的爭論,做了一個評判。

之後三年,《道德經》《帛書老子》《管錐編》等書成爲錢甯研讀的著作,讀著讀著,《道德經》那原本晦澀的五千言在他心裏開始變得立體而清晰,那些字句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他發現全書有不少“錯層”,所謂“錯層”,就全書而言,是《道編》論德,《德編》論道;就每章而言,是分論兩事,主題並不同一,或者,前段所論與後段引申,沒有直接關聯。錢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造成今本《道德經》艱澀難懂的原因之一,同時,這也提示我們,有些章節的前後文字,可能並非形成于一時或同出一章,而有曆史性的疊加錯置。”

今天人們能看到的《道德經》,基本成形于漢代。錢甯認爲“錯層”現象的産生,有著兩大曆史原因。一是今本《道德經》81章爲漢朝人所分,且分得相當隨意;二是由于成書過程複雜,加上傳抄之誤、後人增改,今本《道德經》有不少亂簡、錯簡和重簡。

錢甯覺得,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的表述,相當清楚明白——道的存在、道的狀態、道的變化、道的不可感知、道生天地萬物、道對人的主宰、道與德的關系……層層遞進,主題貫穿,只是這條主線散見于各章,或隱或顯。于是,他以老子對道的推演過程爲主線,重編全書,重組各章,每章之內,重置“錯層”,使其主題相同,所論相關。在新的文本結構中,老子的表述各歸其位。

重構後的《新道德經》,仍爲五千言,但從81章擴充爲95章,仍分道、德兩編,主題彰顯,條理貫通,除了注釋和譯文,錢甯還加上了自己的評述,使之成爲人人都能讀懂的現代讀本。他希望自己的版本能夠經受住考驗,因爲81章的《道德經》,並非老子本意,而其中亂簡、錯簡和重簡,更非老子《道德經》的原貌。因此,如今重構,不算“妄作”。

錢甯重編的《新道德經》。

“留學美國”

錢甯覺得自己挺幸運的,1979年考進人民大學語文系,1986年碩士畢業後,進了《人民日報》文藝部。

那是一個大師們尚未走遠的年代。因爲稿件之事,錢甯曾多次去過錢府,去見錢锺書和楊绛兩位先生,當時的情景常是,一位先生伏案改稿,另一位陪客人聊天。1987年初,錢甯發表了對周振甫先生的采訪,談《管錐編》的出版,這可能是當年有關《管錐編》最早的報道之一。

錢甯回憶說,有一天告辭時,錢先生拿出一本書送給他,是嚴複譯的亞當·斯密的《原富》。錢先生簽上名,成爲了自己的珍藏。

20世紀80年代末,當了幾年記者的錢甯跟隨著留學大潮,到美國學習。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仍然清楚記得美國留給他的第一印象。

他就讀的密歇根大學坐落在小城安娜堡,那是8月末的傍晚,他把行李放在寄宿家庭,迎著還沒落下的夕陽向校園走去。一路上,到處都是開派對的學生,商業區的小餐館、咖啡店、酒吧、冰淇淋店裏,擠滿喝著啤酒吃著高杯冰淇淋的學生,他們正享受開學前最後幾天假期。

那一代中國留學生,在追夢的路上,面臨物質、精神、文化、思維模式等各方面的沖擊。90年代熱播劇《北京人在紐約》的片頭曲“千萬裏我追尋著你”,大概唱出了他們的心聲。記者出身的錢甯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個好“選題”,他一邊讀書一邊采訪了身邊的大量留學生,經過幾年時間,將這些采訪以及對相關課題的研究整理成了一本書,名爲《留學美國》。

1996年,《留學美國》一經推出,就成爲當年上海書展上的第一暢銷書,之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至今依然是研究中國留學曆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錢甯也有個文學夢。考研究生,他本來想讀文藝理論,因爲文學批評家那時風光無限,但父親覺得,還是古典文學能夠學到更紮實的東西,建議他報考古典文學。

錢甯從不和人主動談及家世,對于了解的人,他也不回避,父親錢其琛是新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官之一。錢甯出生才三個月,因爲父母要去蘇聯駐外,他就被送到上海的外婆家,自幼聚少離多的成長環境,讓錢甯很早就習慣獨立,父母下放的孤獨年月裏,書籍就是最好的良藥。那時候家裏沒有什麽書,他只能翻《辭海》。

父親非常尊重子女對自己生活道路的選擇。

1995年,錢甯回國,選擇去了永道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當時的六大國際會計所之一。在外企工作的同時,錢甯仍然沒有放棄寫作。他又寫了曆史小說《秦相李斯》和《聖人》。2010年趙文瑄版電視劇《孔子》就是改編自錢甯的小說《聖人》,當年,這算一部標新立異之作,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孔子形象:天真,執著,一生堅守夢想,一再失敗卻至死不渝。也正是從寫《聖人》爲起點,錢甯開始了近20年對孔子的研究,由此進入了古代哲人的精神世界。

“道”是什麽?

一直沉浸在孔子的世界、對《論語》反複深讀讓錢甯産生了兩個困惑:散亂的章句背後有沒有內在邏輯?孔子講的許多道理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思維方式?第一個困惑,讓他以“仁”爲核心,重構原文,最終做成了一本邏輯清晰、簡明易懂的《新論語》。

第二個困惑的答案,他放在了《論語綱要》裏,這本書集中論述了孔子的“兩端”方法論和“中庸”之道。錢甯認爲,“兩端法”體現在孔子學說中的所有重要觀點裏,是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是解析問題的利器。對于“兩端法”,錢甯的解釋是,事物的本質不存在于事物本身,只有在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中,才能彰顯。譬如“人性”,無論善惡,只在人與他人關系中才會具體顯現出來。既然如此,那麽對事物的認知也應從關系的“兩端”展開。

20年研究,錢甯懂得了孔子,另一個問題卻又冒了出來:在孔子“仁”之說和“兩端法”背後,還有沒有更高更深的“道”?無疑是有的,而且孔子一生都在追尋,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是孔子將他引向了老子,也是出版了10年加印10次、經受住了考驗的《新論語》給了他信心,敢去編寫《新道德經》。《道德經》裏深邃而簡潔的話語,對照諸家解釋,錢甯有了自己的理解。例如“道”是什麽,一些學者說過,這是萬物運行的規律,錢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是存在之物,不是規律。也就是說,道是宇宙本身,而不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因爲老子一再說:“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這也涉及到“道法自然”一句的理解。“道”大于“自然”,因此,道不是效法自然,而是以自身爲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而不能作名詞“自然”理解。

如果覺得,這太遙遠了,老子也有切近我們日常的生活哲學,他講了不少民衆該怎樣求存自保。例如在名聲、身心與財物中,老子認爲身心性命最重要——知足可以不受屈辱,知止可以不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平安。

具體要如何做,老子也有建議,例如“不入死地”,有些地方,逃出來,就是“生”,陷進去,就是“死”。“死地”有哪些呢?野獸出沒的荒野,互相殺戮的戰場,還有一處,老子沒有明言,是君王之側。

老子對“勇”的看法頗爲特別,他認爲“敢”是“勇”,“不敢”同樣也是,兩者都是“勇”,結果卻是或利或害。上天不喜歡的是哪一種呢?他沒有明確回答,只說“聖人猶難之”。但是,從老子講的“天之道”來推斷,他贊同“勇于不敢者”——活下去,最重要。有些事情,非人力可爲,而上天自會完成,這就是“存身待天”的道家處世方式。

讀老子,令錢甯常感慨于古人的智慧,“很難想象2000多年前,有人思考這麽高深的問題,老子沒有師承,而且到目前爲止,其實也難以確定他到底是誰”。能確定的是,他是得道之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錢甯認爲,《新道德經》裏的“終章”(原二十章),描繪的就是老子自己的形象。

錢甯說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想在傳統注釋方式之外,以“重構”文本的方式重新解讀經典。“重構”本身就是闡釋,也算是一種“釋道”。

發于2024.7.1總第114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釋道者”錢甯

記者:李靜

編輯:楊時旸

2 阅读:146
评论列表

中國新聞周刊

簡介:每天真誠推送犀利觀點+深度報道+暖心好文+有趣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