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念錯,“匃”不讀xiōng,到底怎麽讀才對,“網絡匃”什麽意思?

文學一淺閣 2024-06-21 00:04:2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作爲承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重視。已知漢字多達數萬,生僻字和形近字也有很多。其中,生僻字難認,形近字難辨。譬如姬(jī)和姫(zhěn),丐(ɡài)和丏(miǎn)。近日閑讀古詩,恰逢“匃”字,初看以爲是匈,結果大相徑庭。那麽“匃”字什麽意思,字形如何演變的,又該怎麽讀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下。

一、“匃”的字形演變

“匃”的甲骨文字體十分形象。字形類似兩個對著站立的人形,只不過左邊的人似乎拿著一根棍子。金文時字形規範起來,人形上部身軀“伸直”,左邊人形拿著的“棍子”延伸分叉,類似倒寫的“Y”字。整體字形類似半包圍的圓形,中間有個“人”。小篆字體,外部類似一個圓,在外部成了全包圍形態,表示城牆,裏面有“人”駐守,意爲警惕外人,詢問來意。後來小篆字形逐步方正,再規範簡化,就成了楷體版的“匃”字。

二、“匃”字怎麽解釋?

“匃”同“丐”,是丐的古字,表示“乞討、乞求”之意。在古代,乞丐的數量多少,溫飽程度,是衡量一個王朝是否繁盛,或是否爲盛世的標志。當然,到了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達,也逐步延伸出了“網絡匃”這一現象級人群。他們主要靠直播,或展示才藝,或賣弄身材,或自身賣醜,或撒嬌賣萌等各種有限無限的方式,乞求大家的打賞、賞賜。可見,無論時代如何演變,“匃”始終存在,只不過到了現代,變了形勢,換了領域而已。

三、“匃”字在古文獻中的運用

士人女乞食,既以與之,因作詩

[金]李奎報

汝雖生士族,匃食已雲卑。

更亦懷何恥,猶蒙破羃䍦。

士人,讀書人。匃食,乞討食物。羃䍦(mì lí),唐代以前男女穿戴的用以遮蔽面貌的帽飾。全詩大意:“你雖然出生在讀書人之家,卻出來乞討食物,已經說明了你現在身份的卑微了。更何況你心中懷有何等的恥辱,身上還蒙著破爛的羃䍦。”本詩作者李奎報,字春卿,號白雲山人。朝鮮高麗時期(金朝)的文學家、哲學家。一生性喜詩、酒、琴,晚年自稱“三嗜好先生”。

本詩寫作背景:李奎報外出碰到讀書人之女在街上乞討,于是上前救濟,同時心生感慨,作了此詩。本詩前兩句敘述了士人女乞討的事實,一個“卑”字,概述了女子前後身份的轉換,點明了士人女當前窘迫的境況。三四句以“破羃䍦”一詞,采用外貌描寫手法,再次確認士人女當前處境,並對“蒙羃䍦”生出疑問,引起無限思考。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士人女的同情,同時也引發了對當前社會的擔憂和思考:士人女如此境況,普通老百姓生活如何?

四、“匃”字該怎麽讀?

正確讀音:gài

同音字:丐

部首:勹

結構:半包圍結構

五、結語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一筆一劃寫漢字,一橫一豎學做人。丐不是丏,前者多一“橫”,後者“橫”變豎折折鈎,一橫一勾,大有講究。丐是乞討,丏是遮蔽,以羃䍦丏乞討,還是丐,也是匃。丐的古字爲匃,看似“匈”,卻非匈,反而慘。假如不是生活所迫,社會所逼,誰願意做“匃”呢。

3 阅读: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