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麽?

亞太說 2024-06-27 13:54:16

圖爲學生在上課

教育的目的是什麽?近期,看到了鄭強教授多次在采訪中提及教育的本質,他說,教人受教育不是爲了當大富翁,成爲人上人,他強調體育、藝術、人文對我們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對學生體質和精神層面的培養。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那個耳熟能詳的放羊娃的故事嗎?放羊娃的人生目標很簡單,就是放羊、娶媳婦、生娃的不斷循環。在教育沒法完全普及的情況下,人們一切的行爲都是爲了生活,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是這樣單一化的甚至可以說是功利性的目的卻在無形中埋沒了許多的人才。當今社會,家庭的期望大多也是希望孩子能有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進而有個好工作,至于我們爲什麽要不斷地向上學習呢?大部分的答案也是如此。

可是,這真的就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國家在2021年給出了強有力的答案,“雙減”政策的出台以實際行動告訴了大家,我們的教育是爲了培養人、培養對家庭、社會和國家有價值的人。首先是通過學習知識養成美好的品德,進而培育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最終爲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

圖爲學生在進行校園活動

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進入學校的目的是爲了認識這個世界,認識除家庭以外更多的人和事,同時也是爲了進一步地了解世界。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是滿懷好奇心的,而不是背著沉重的書包,加班加點地做著寫不完的作業。這樣只會導致孩子還沒開始了解世界便放棄了對世界的好奇心,所謂的興趣和特長自然也就被抹殺殆盡了。在“雙減”政策的嚴格落實之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烹饪課、勞作課等實踐類課程進入了各個年級,孩子們也終于知道了土豆原來不長在樹上,知道了原來烹饪也很有意思。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課程,孩子開始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麽、擅長什麽,以及未來想要成爲什麽樣的人,而不再把“賺錢”視爲唯一目標。

圖爲發愁的學生

但是之前,當我們問到一些孩子長大後要做什麽的時候,很多孩子流露出來的更多是迷茫,回答大多是“賺錢”、“坐辦公室”等等。由此可見,孩子們已經不知道自己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學習知識,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而國家開辦教育的初衷也是爲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傳承優良品德,進而爲社會和國家培養出有能力的、多方位的建設人才。哪怕最後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

如今,時代飛速發展,科技幾乎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都在改變。但是伴隨而來的也是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孩子因爲學業産生心理問題,身體素質也逐漸下降,甚至本該學習玩耍的年紀學會了打架鬥毆、進行校園霸淩等等,大量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還引發了惡劣的社會案件。這些情況的發生顯然不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因爲我們是想培養健全的人,他應該是溫暖而善良、真誠且有愛、明是非、知榮辱的,而不是霸淩者、犯罪者甚至是黑社會分子。

圖爲正在上自習的學生

傳統教育之下,唯分數論的觀念導致校園裏的孩子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批人循規蹈矩地完成著學業目標、一批人肆意妄爲地揮霍人生,但是本質卻都是偏離了爲人的本質,即成爲一個健全人格的人。所以,這樣的教育勢必應該改革,如果再對傳統教育觀念置之不理,那麽結果就是社會形成尊崇金錢、名利的風氣,而忽視了爲人本有的良善、正義和鋤強扶弱的優良美德,長此以往,這將導致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面臨著無人可用、無人敢用的嚴重後果。

圖爲學生在上德育課

育人先育德,育才先育人,這才應該是我們教育本該有的目的。如今,在“雙減”政策的持續發力之下,教育的本來目的也逐漸回歸,德智體美勞育的協調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業生活,更加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良好體魄和正確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沃土,同時也促進了孩子全方位的成長。良好品德的養成使得孩子能夠保持善良心性,不因社會環境而違背良知和律法;良好品德促使孩子逐漸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即人格健全、心靈美好、三觀正確的人。只有先培養出了“人”,我們才能期望孩子最終可以成長爲“才”,而優秀的人才則是社會進步的引路人,也是國家建設的頂梁柱。

古往今來,“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孩子爲金錢、爲名利,爲成爲人上人而去接受教育。偏離育德、育人、育才的目的是無法實現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也無法培養出建設國家所需的人才。千裏之堤,毀于蟻穴。所以,教育一定也必須回歸本位。只有把育人育才作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個人才能與社會和國家實現協調發展。

0 阅读:22

亞太說

簡介:《人民中國》是面向日本出版發行的外宣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