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經典唐詩,江城美如畫,山水有清音

點墨漫詩意 2024-06-03 21:16:40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宣城和謝朓樓都與李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因得罪權貴,李白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後,李白漫遊梁宋、齊魯、江淮、吳越等地,其間還與杜甫同遊梁宋、齊魯,留下了傳世佳話。在此期間,風景秀麗的宣城是李白的“常駐點”之一,他在這裏也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寄崔侍禦》《題宛溪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都作于宣城。宣城在唐代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山靈水秀,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水夾城而流。謝朓樓就是宣城的名勝之一,李白漫遊到此,多次登樓望遠,吟詩抒懷。每每登樓,李白總是感慨萬千,其中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登高有感是古人作詩的常態,杜甫的《登高》、王績的《野望》都是臨高而歎的佳作;二是謝朓是李白最喜歡、最欽佩的前人之一。他曾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說:“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晖。”以此表示自己對謝詩的傾心。另外,李白的人生遭際也和謝朓相似。兩人都是因久負詩名而受到統治者的賞識,兩人也都因得罪他人而招致讒言。受到誣陷的謝朓身陷囹圄一命嗚呼了,被逐出長安的李白數次到訪謝朓故地,怎能不大發感慨呢?

這首詩大概作于天寶十二年或十三年(公元753年或754年),從詩人離開長安算起,這大約已是第十個年頭了。某個秋天的早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詩人登上謝朓樓遠眺宣城秋景,美不勝收,于是詩興大發,提筆寫下:“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江城”即指宣城,因爲臨水,故而稱之。詩人開門見山,以“江城如畫”的感歎開頭,統攝全篇。次句則點出寫作的時間和天氣,大致勾勒出一幅“江城早晴圖”,使讀者對圖景內容産生了無限遐想。

那麽,詩人都“望”到了什麽美景呢?詩的三、四句寫道:“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兩水”是指句溪和宛溪。句溪在宣城東邊,河道曲折,形狀像漢字的“句”字,故而得名。宛溪源出宣城東南的峄山,在城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用“夾”字來描寫兩水的態勢。清澈的溪水靜靜流淌,早晨的陽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明鏡一樣。“雙橋”是指橫跨宛溪的鳳凰橋和濟川橋。這句詩的意思是:襯著絢麗的朝霞,雙橋倒映在溪水中,色彩斑斓,像兩道彩虹落在水中一樣。以“雙橋”來對“兩水”,以“彩虹”來對“明鏡”,對仗平穩工整。連用兩比,以“明鏡”來喻溪水的明亮澄澈,以“彩虹”來喻被朝霞浸染的拱橋,貼切而形象。同時,詩人又將“夾”“落”兩個動詞放置在兩句詩的中間,在靜態的景色中融入了動態,整個畫面因這兩字而“活”了。

緊接著詩人將目光由溪水轉上岸,寫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向遠處望去,幾處人家已經開始生火做飯了,袅袅炊煙從樹林裏升了出來。秋風乍起,寒意襲人,遠處的橘柚林青得發黑,梧桐樹也開始泛黃落葉了。“人煙”“橘柚”“梧桐”本來都是平常的景物,詩人將“寒”“老”二字嵌在其中,馬上就給人以孤清之感,寒氣逼人,這也正對應了詩題中所說的“秋登”。

這蕭飒的秋景使詩人不禁想到自己的遭際,心懷天下蒼生卻只能浪迹天涯,詩人心中的悲怆之感油然而生。想到謝公和自己有著相似的遭遇,詩的最後兩句自然轉入了懷古之中。“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這兩句先引出北樓,點明登高的地點,由樓的名字,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謝公,因而發出感慨:“誰能想到,這謝朓樓上正有人吹著秋風在獨自懷念謝公呢?”意思就是,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情感。這就加深了詩歌的意蘊,在一般的懷古外,表達了孤高無依之感。

這首詩歌不用典故,語言平白曉暢,如出水芙蓉般清新圓美,的確是一篇登高懷古的佳作。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曆史上,許多著名詩人都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雅號,比如,李白被稱爲“詩仙”,杜甫被稱爲“詩聖”,王維被稱爲“詩佛”,白居易被稱爲“詩魔”,那麽,作爲一名同樣才華卓著的詩人,劉禹錫的雅號是什麽呢?是“詩豪”。“詩豪”之名的由來,還要歸功于劉禹錫的至交——白居易。白居易與劉禹錫在年輕的時候因爲志趣相投,經常作詩唱和。白居易曾經贊揚劉禹錫的詩“劉君詩在處,有神物護持”,並在《劉白唱和集解》中提出“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可見“詩豪”之名,不僅指劉禹錫的詩風豪放雄健,也代表了劉禹錫剛健不屈、奮發昂揚的精神風貌,此後,人們也都普遍接受了這一觀點。今天當我們走近劉禹錫的時候,當我們細心品讀他的詩歌的時候,就會發現劉禹錫的確是無愧于“詩豪”之名的。

劉禹錫不僅滿腹才華,而且很有能力,很有抱負,但是在中唐那段動蕩的時期,這樣的卓越正直之士反而會遭到舊官僚集團的打壓,所以劉禹錫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中,他也未曾放棄自己的理想,未曾辜負國家與人民,這份堅持與寵辱不驚的氣度,也成了他人生的底色,讓人心生敬佩。

公元824年,劉禹錫奉命從夔州轉任和州,就是從今天的四川奉節轉官到了安徽和縣。和州爲上郡,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都比夔州好很多,所以這次轉任,其實算得上免除降職處分的一個標志,這對于已經被貶谪棄置將近二十年的劉禹錫來說,是莫大的喜悅。所以他沿江東下,一路前行,一路詠吟,留下了許多氣勢雄放、描寫大好河山的詩篇,這首《望洞庭》就是他在經過洞庭湖時所作。

提起洞庭湖,大家一定能想起許多著名的詩篇,比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也曾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那麽在劉禹錫的筆下,洞庭湖又有著怎樣的獨特風光呢?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在于想象生動豐富、化大爲小、別有風味,意境甯靜空靈,氣勢卻不失宏闊磅礴。

詩歌的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甯靜空靈的秋夜洞庭圖:湖面無波,秋月溫柔,湖水與月色相互映襯。“和”爲融合、和諧之意,只用這一個字,便表現出洞庭湖的甯靜悠遠。隨後,詩人接著寫“潭面無風鏡未磨”。夜間風靜,湖面上沒有一絲漣漪,廣闊的洞庭湖,就像一面未曾磨拭的鏡子。將湖面比喻成鏡面,生動形象,只有這樣的湖面才與天邊甯靜的月光相得益彰,只有這樣的畫面才能營造出一種天地浩渺、風清月明的境界。經過詩人的一番描寫,八百裏洞庭在安靜月夜裏的如畫美景,就好像在眼前一樣,真的是空靈極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目光從湖面轉向湖中的洞庭山,“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月光照耀下的湖面比喻成白銀盤,將黛色遠山比喻成一枚小小的青螺,巧妙地將洞庭山水描繪成玲珑精巧的景致。銀色與青色的色彩描寫,更是爲畫面增添了許多活潑的感覺,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將廣闊山水比作銀盤青螺,也是詩人博大心胸的體現,因爲胸中有天地,所以八百裏洞庭不過就是盤子大小的一個景觀。

詩人用極具想象力的筆觸,描寫眼中所見洞庭盛景,從廣闊湖面到洞庭山,那缥缈溫柔的月光,始終在詩中與湖水相映,使畫面充滿了空靈浪漫的感覺,而比喻手法的運用,更是使這畫面跳脫有趣,因此寫景整體上表現出既疏闊又精致的特點。我們從中也可以發現詩人對于這美麗景象的喜愛之情,感受到詩人熱愛山水、熱愛生活的心,更能體會到他納山水于心間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說,這首小詩清麗飄逸而又氣勢磅礴,不愧是詠吟洞庭的名篇佳作。

江樓舊感

【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趙嘏是中晚唐時期很有名氣的一位詩人,連當朝皇帝都讀他的詩歌、知道他的大名,同時趙嘏也是一位感情非常豐富的詩人。據《唐摭言》和《唐才子傳》記載,早年的時候,趙嘏把家從淮安遷到了潤州,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他有一個小妾,特別受寵愛,因爲要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他就把這個小妾留在了自己的母親身邊,伺候她。這年中元節的時候,因爲到鶴林寺遊賞,他的愛妾無意中被浙西節度使看上,于是就被這個浙西節度使給搶了過去。第二年春天發榜的時候,趙嘏高中,就寫了一首詩寄給這個浙西節度使,詩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陽台去作不歸雲。當時聞說沙吒利,今日青娥屬使君。”(《座上獻元相公》)這個浙西節度使讀了這首詩之後,覺得自己做得有些過分,于是就派人把這個小妾送還給當時還住在京城長安的趙嘏。當時趙嘏正要出京,途經潼關外的橫水驿,看到對面來了一隊人馬,隊伍非常壯觀,于是就向對方打聽是幹什麽的,對方回答說,是浙西節度使派人送趙嘏的娘子入京,這時,趙嘏的愛妾在隊伍中認出了他,二人抱頭痛哭。兩天之後,他的愛妾因爲悲痛過度,氣絕身亡,于是,趙嘏就把她葬在了橫水的北岸。趙嘏由此一直郁郁寡歡,40多歲就死在了官任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季節往複,流年無情,每一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爲它們從不重來。物是人非的感慨,在中國古典詩詞的世界裏,悠悠蕩蕩,偶爾留下一兩聲沉重的歎息,隔了千載光陰,如今讀來依然是那樣的打動人心。我們與詩人心意相通,古今之別便會在瞬間消弭于無形。

這首《江樓舊感》便表達了人事無常之歎與撫今思昔之情。當時詩人因爲落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一個月色溫柔的夜裏,詩人登上了江邊的一座小樓,面對月色江景,他想起了去年這個時候曾經和友人一起登高望月,然而此時只有自己孤影流連。僅僅一年的時間,風景依舊,然人事已非。詩歌整體自然流暢而又意蘊深沉、缭繞有情,言語間頗具盛唐之氣。

詩題中的“江樓”點明了地點是江邊小樓,“舊感”二字言簡意赅地表現出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作者此時身處江樓,心裏卻在感念舊友,這爲詩歌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詩歌的第一句“獨上江樓思渺然”與詩題緊密呼應,一個“獨”字點明自身的孤單處境,“渺然”是悠遠的樣子,“思渺然”形容思緒綿延。詩篇開頭便直言事件與心情,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遠望江景,不禁滿心惆怅。那麽,登上小樓的詩人究竟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詩歌的第二句接著寫“月光如水水如天”,只見月色溫柔澄淨,如同江水,而江水中倒映出天空的影子,又如同天空盡在眼底。這句詩以動態的江水寫靜態的月光,又將遠處高處的天空與近處眼底的江水融爲一體,營造出一種動靜相宜、浩茫和諧的氛圍,爲全詩籠罩上了一層浪漫悠遠的色彩。

眼前明月皎潔、江水悠悠,本該令人陶醉,但詩人爲何“思渺然”呢?詩歌的最後兩句給出了答案——“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原來詩人想到了一年前曾和友人相伴望月,只是如今不知友人何在。這江景月光都依稀如昨,光陰卻無情更改人間事,相會之時的喜悅都成了如今的思念,又怎能不讓人思之黯然呢?明代學者評論這兩句詩時說,人們都說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兩句寫得妙,但仔細品讀之下,發現沒有趙嘏“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這兩句寫得隽永、悠遠、意味。

這首小詩韻味悠遠恬淡,落筆之處爲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表達的今昔之歎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在經曆的人生。劉希夷曾在《代悲白頭翁》中感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張若虛也曾在那首名動天下的《春江花月夜》中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暮去朝來,春秋代序,我們在時間面前既渺小也無奈,但也因此學會了珍惜,在相見之時便酣暢對談,在分別之際便坦然接受,繼續行走在各自的時空裏,耐心等候下一次相遇,山高水遠,緣分可期。

2 阅读:139

點墨漫詩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